APP下载

保护地莴苣灰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6-03-27江扬先

蔬菜 2016年3期
关键词:莴苣灰霉病分生孢子

江扬先

(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08)

莴苣灰霉病是莴苣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比较广泛,无论在保护地栽培还是露地生产中几乎都有发生,保护地栽培上发病更严重些。病害严重发生时,全田植株几乎100%被侵害,造成大量叶片变深褐色或枯死,植株长势变弱,影响产量和品质。该病除为害莴苣外,还能侵染生菜、番茄、茄子等。

1 症状识别

在苗期就会感病,受害茎与叶呈水浸渍状腐烂。成株期染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片上的叶尖或叶缘部位始呈水浸渍状腐烂,后迅速扩大为害,造成茎基腐烂,在病部上会产生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气干燥时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变为深灰褐色;湿度大时从叶柄基部向上溃烂,病部呈现深褐色。

2 发病条件

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遇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病菌从伤口、气孔或衰弱组织上入侵,病部上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借助气流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为害,后期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常与作物生育状况有密切关系,植株生长不良易感病。高湿低温是发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相对湿度大于94%及适宜温度16~23 ℃,特别是受低温侵袭易发病。保护地栽培在晚秋至早春,露地栽培在多雨多雾的春末或秋末初冬为灰霉病多发季节。凡种植过密,株间郁闭,通透性差;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等田块常发病重。莴苣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一些差异。

3 流行原因

3.1 春季低温多雨,棚内湿度高

低温高湿是莴苣灰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灰霉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是16~23 ℃,25 ℃以上的气温就不利于病菌的蔓延流行。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极易使病害发生流行。

3.2 病原菌基数高

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蔬菜消费需求猛增,城郊出现规模型种植基地,造成轮作换茬困难,常年连作、一年多茬现象较为普遍,多年的连作栽培使田间灰霉病菌基数逐年增多。

3.3 栽培管理不当

为了提高单产效益,田间种植密度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率差,湿度增加,有利于发病为害流行。管理技术不到位,使植株变得营养不良、脆弱,抗病力变差,为寄生性病菌——灰葡萄菌感染莴苣造成方便之门。

3.4 品种间差异

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中晚熟品种受灰霉病菌侵染流行的机会也会增加。

4 防治措施

4.1 变温通风

晴天时上午稍晚放风,棚温升高至33 ℃时再放风,当棚温下降,但还在25 ℃以上,中午可继续放风,下午棚温应保持在25~30 ℃,当棚温降至20 ℃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

4.2 降低棚内湿度

应避免大水漫灌。浇水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忌阴雨天浇水,浇后通风排湿。阴雨天应注意防漏,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尽量降低棚室内湿度。

4.3 清洁田园

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种植前也要清除棚室内残茬,生长期摘除重病叶,带到棚室外深埋或烧毁。土地要及时深翻,减少菌源。

4.4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与非菊科、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过密或施用氮肥过量而徒长,影响田间通透性,降低植株抗病性。

4.5 适时用药防治

低温阴雨天气,在搞好控湿的基础上,密切注意病情,主动喷药预防。可选用40%嘧霉胺(施佳乐、施灰乐)悬浮剂1 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甲霉灵、万霉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啶菌恶唑乳油1 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 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干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10%哑醚唑(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 000倍液;或每克含活孢子2亿个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 d施药1次,连续防治3~4次。不同类型的药剂要交替使用,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而降低药效,并且要做到适时用药、准确用药。

猜你喜欢

莴苣灰霉病分生孢子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鸡 妈 妈
秋日野餐会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莴苣和韭菜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