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启示

2016-03-26彭红碧

理论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

摘要: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土地、人口、经济、公共服务、城镇基础设施等内容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分别作用于农民收入的各构成部分,进而促进农民收入整体增长。其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要求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应协调发展,适当推进土地城镇化、大力推动人口城镇化、重视发展经济城镇化、重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城镇化,以此全面发挥新型城镇化推进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增收;农民收入构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77-03

在我国,农民增收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不仅在于其与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相关,还在于其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密切相关,更在于其与国内消费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紧密相连。2015年的《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目标之一是要“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而农民正属于“低收入劳动者”这一范畴。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489元,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如何促进其增收因而更显紧迫。城镇化被认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1]而探析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则是从城镇化发展视角寻找农民增收路径的前提。

关于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一般认为城镇化是通过作用于某些与农民收入相关的经济要素或经济环境而促进农民增收的。例如,王鹏飞等构建了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传导机制,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国内市场需求增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销售收入;城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2]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城镇化基本是以笼统概念出现的,少有考虑城镇化发展所包含的具体路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对城镇化概念的使用多源自城镇化水平方面,而忽视了城镇化质量的作用,实际上,后者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前者,是前者的1.46倍。[3]新型城镇化以形成包括人口城镇化在内的综合发展路径为主要特征,兼顾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两个方面,因而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目标,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关于新型城镇化是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即其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则是一个新问题。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发展路径有助于回答这一新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新契机,其具体发展路径直接决定了其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存在不同的见解。部分路径主要考虑人口、经济、土地等方面的城镇化。例如,冯蕾所提的建设路径包括以“产城互动”为特征、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4]杨仪青提出的路径选择包括遵循市场的理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5]而有些路径已经注意到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保障、城乡关系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如,黄桂婵等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包括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人口合理转移,协调新型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建设生态型的城镇等内容;[6]宋林飞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包括实施大城市主体带动战略、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生态文明、克服“城市病”、支持小城镇发展、创新与完善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机制、大城市“反哺”农村等内容;[7]程振锋提出产业聚集为源动力、公共服务为保障、生态文明为前提、需求拉动为主体的四维路径。[8]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构建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体系则包括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设施、资源环境四个方面。

综上可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发展路径主要是从人口、土地、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来考虑的。因此,归纳而言,就城镇化水平来看,新型城镇化主要涉及土地、人口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城镇化,即土地非农用途比率、城镇人口比率和非农产业占比逐渐提高的过程;就城镇化质量来说,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即与城镇面积、人口、经济发展等相对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配套建设。新型城镇化正是上述六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结果。六者分别作用于农民收入的各构成部分,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共同促进农民增收。

二、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

1.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作用。首先,土地城镇化有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提高其收益率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9]土地城镇化主要是改变农民土地的使用途径,即从农用转作制造生产、旅游开发等非农用途。如此也就改变了土地的收益来源,即以农业产出收益为主转变为以制造利润、旅游收入等非农收益为主。一般来说,后者的收益率高于前者。而且,农村人口城镇化可以带动城镇周边农村的土地及物业升值。[10]这样,除土地的非农收益外,农民房屋出租等还可以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其次,土地城镇化还有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这主要得益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无地或少地可耕,农民必然要从经营农业转向经营非农产业。由于放弃经营农业的损失已经从土地的非农收益中得到了补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后从事非农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则是其新增加的收入。

2.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城镇化包含了农村人口“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两大部分。前者意味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而减少农村人口则有助于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实现农业集中化或规模化经营,从而增加其农业经营收入。据统计,若农村人口减少70%,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会增加2.3倍,户均耕地经营规模可以达到20亩左右。[11]后者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参加生产劳动,从事第二、三产业,以比农业经营收入更高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而且,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其转移成本相对较小,且农民进城与返乡均较为便利,因而有助于农民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兼顾第一产业,从而在保持农业经营收入的同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同时,两者都意味着在城镇聚居的人口大量增加。而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其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12]而且其需求会朝着多层次、高品质的方向发展。[2]这两方面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3.经济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新型城镇化中的经济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应减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镇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2014年,我国第二、三产业比重从72.1%上升至90.8%,第一产业则从27.9%下降至9.2%。在此过程中,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参与非农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而有助于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其中,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扩大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而且,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庞大载体。[13]其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增长,一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支持,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可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为加大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4.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是反映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主要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养老及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与进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的是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根据该计划,农民工可以免费获得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储备性专业技能等培训。而教育、培训、技术等级和工作经验对农民工的收入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接受一般培训的比未接受培训的收入高出11.49%,有技术职称的比没有技术职称的收入高出7.60%。[14]另有统计显示,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比不参加培训的工资收入要高出15.7%。[15]因此,新型城镇化所提供的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农民工的职业获得和工资增长,从而能帮助其增加工资性收入;而创业培训则有助于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经营非农产业,从而获得非农业经营收入。

5.基础设施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基础设施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城镇化也是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规划》,基础设施城镇化主要是公共交通、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标准的建设过程;资源环境城镇化则包括城镇绿色建筑、城市建成区绿地等达标的建设过程。两者都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基础设施城镇化的建成,如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信息网络、通讯网络、商业网点等,可为农民经营各种非农产业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推动其获得更多的非农业经营收入。其中,城市便利的交通设施条件将便于农产品更加快捷和及时地进入到城镇市场。[2]这又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图1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示意图三、现实启示:新型城镇化如何切实推进农民增收

由图1可知,新型城镇化包含土地、人口、经济等内容量的积累和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质的提升,是量与质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各方面均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新契机。而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影响作用来调整其发展路径则可更为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挥其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影响机理的政策意义在于,为了实现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就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来看,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和经济城镇化,而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城镇化建设又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数量方面要强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在质量方面则要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配套跟进,以此全面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第二,适当推进土地城镇化,增加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力量。土地城镇化主要能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增加。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科学配置土地,主要是适当安排城郊农民土地的非农用途,通过改变土地的收益来源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管理农地流转,增加其流程监督和风险担保,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益;开辟无地或少地农民就业直通车、创业优先等渠道,帮助从农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参与非农生产活动,以此促进其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

第三,大力推动人口城镇化,增强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但目前其落后于土地和经济城镇化。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城镇化应与经济和土地城镇化同步发展。首先是要促进农村人口“农转非”,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这样,既可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增加其人均资源占有量,又可扩大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而提供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则是促进人口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其次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是要消除各种转移障碍,以此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

第四,重视发展经济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由上可知,经济城镇化主要能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着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这不仅能为农民非农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其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也能扩大工业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增加其农业经营收入。同时,新型城镇化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则可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其前提则是完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

第五,重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城镇化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三者的发展可以带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三者的建设应与经济、土地和人口的城镇化同步进行。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则是其主要保证。这不仅能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为农民提供必备的就业条件和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其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构建便利的交通体系、便捷的信息系统、发达的通讯设施、成熟规范的商业市场为主要目标。其建成可为农民经营非农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于雨帆.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商业经济,2010,(7).

[2]王鹏飞,彭虎锋.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及区域性差异分析——基于协整的面板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

[3]操志强,袁桂珍.城镇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4]冯蕾.统筹城乡视域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3,(6).

[5]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7).

[6]黄桂婵, 胡卫东.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1).

[7]宋林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4,(1).

[8]程振锋,王延臣.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探析[J].商业时代,2014,(4).

[9]彭红碧.革命老区农民增收路径研究——以四川巴中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5,(1).

[10]李超.农村人口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3).

[11]王义山.城镇化是开启农村发展大门的钥匙[J].邢台学院学报,2007,(9).

[12]姬便便.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5).

[1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

[14]赵亮,张世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5]赵显洲.人力资本、市场分割与农民工的工资决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2,(4).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