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异趣金农“茶”
2016-03-26于良子
于良子
方圆异趣金农“茶”
于良子
金农(1687一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有蕴含金石方正朴拙的气派,风神独运,气韵生动,人称之为“漆书”。金农与汪士慎一样,对茶有深深的喜好,特别是与汪士慎的频繁交往,其言行也带上了浓浓的“茶味”。金农雅称汪士慎为“茶仙”,而自号“心出家庵粥饭僧”,其命意,与汪士慎的“莫笑老来嗜更频,他生愿作抒山民”的遐想是那么一致。
茶对于金农来说,是有着一种禅意的诱惑力的。金农中年信佛,在他的饮茶诗中也多有反映。如雍正四年(1726)“春,道访圣王坪;于石淙院与禅人茶话”(《金农年谱》)。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作诗陆秀才(立),诗云:“落花未全落,四月有余春。野水多于屋,荒苔不见人。渺渺空远托,寂寂属前因。第一难忘者,茶乡与笋邻。”乾隆七年(1742)谷雨前一日,金农在杭州与好友泛舟西湖,渔庄烹莼,最后在僧院试茗论道,尽兴而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暮春)77岁的金农在《过信公禅院感作》诗中还吟道:“林下与僧别,多年不记年。香寻吃茶处,花想做池边……”金农也将茶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川先生煎茶图》册页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纵14.3厘米,横31厘米。其用笔古拙,富有韵味。款曰:“玉川先生煎茶图,宋人摹本也。”可知这不是他的创作,而是以宋人的作品为底本。图中的卢 坐蕉林中,有老妪于旁边的池中汲水。所以通过金农的传达,在这一画面中,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宋人对卢 形象的认识和表现。
《玉川子嗜茶》
浙江博物馆藏一幅《玉川子嗜茶》的书法作品,这是当代文坛耆宿夏衍先生捐献的,从这幅作品中不仅可见金农的漆书风范,更可见金农对茶的见解: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瓤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可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共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弹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情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大约是看到刘松年所画的《卢 煮茶图》有感而发。从金农所描述的寥寥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末易烹也”,的确是一句内行人的话。陆羽在《茶经》中曾论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播炙为擅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从金农作品中可知,他不仅研读过唐代陆羽《茶经》和明代徐献忠的《水品》,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因而,对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体会,决非附庸风雅,故作清高之词。正因如此,金农对当时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实质:“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
冬心先生在作品中一声“呜呼”长叹,深感到要找一位像卢 那样精通此道的人来切磋茶艺,何其难也。
《双井茶》隶书轴
金农的《双井茶》隶书轴,内容是写江西修水双井茶的的冲泡法的:
“双井今年似火,齐大熟,味差厚。漫分上来远不能多也。石岂之法,择去茶花及小黄叶,以微润布中摵去白毛,略焙之,乃石岂。其出石岂。如面如雪,乃佳耳。大率建溪汤欲极滚,双井则用才沸汤。治择如法,则不复色青味涩。钱塘金农书。”
读其书作,不觉想起了黄庭坚的《以双井茶送苏子瞻》诗,其中有一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石岂霏霏雪不如。”可见双井茶的外形特色是以显白毫为佳。金农将双井茶的泡法与其他茶相比较后认为,冲泡双井茶应以初沸之水冲泡,才能免去涩味,不是身体力行者是很难有此心得的。此书不是他的典型“漆书”,而是参法《华山碑》和《天发神谶碑》,属典型的隶书,其用笔以圆为主,沉着而滋润,与以下几幅作品一起,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金农书法风格的多样性。
隶书东坡诗
金农还书写过《苏东坡茶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棚。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服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也属圆润一路的书法风格。
隶书《述茶》
金农在59岁时写的《述茶》一轴,藏扬州博物馆:“采英于山,著经于羽; 荈烈设芳,涤清神宇。”此书中“英”、“荈”、“设”均指茶,其中“荈”和“设”都是茶的别称。分别语出三国张揖《杂字》和汉扬雄《方言》。
此书作的风格,介于上述《玉川子嗜茶》和《双井茶》两作品之间,运笔之际时见三国吴《天发神谶碑》之神韵。故能墨色滋润而内含方折之骨,笔势凝重而不失英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