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城:透过一杯茶 看一个时代

2016-03-26李婉玲

茶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茶文化学院学生

本刊记者 李婉玲



潘城:透过一杯茶 看一个时代

本刊记者 李婉玲

潘城

85后,国内首座茶文化学院的副系主任、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的副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竹茶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长。

6月4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成立10周年,许多学生纷纷从各地赶回临安参加纪念活动,早上的中国茶谣馆里,已经零星聚集了些学生。在这里,潘城是“常客”,不时的有些学生走进来,拖着长长的尾音,向潘城来打招呼。看得出这位年轻的老师平日里很是随和。

“呀呀呀,小青,你怎么越活越年轻了。”看着许久没见的学生,潘城如此打趣。

茶文化艺术呈现的新锐

85后潘城,是茶界元老姚国坤老师眼里的优秀茶青年,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的嫡传弟子和得力助手。三十而立的年纪,已经是国内首座茶文化学院的副系主任,也是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的副秘书长,还是浙江农林大学竹茶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长。

这位年轻的副主任,酷爱文学,就在采访前的早上,送母亲去市场买菜,还不忘在车内读托尔斯泰《复活》的早期译本。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周日晚上潘城都会在茶谣馆里,给学生们放映并解读些世界经典电影,《午夜巴黎》《十分钟年华老去》《悲情城事》《海上花》等等。“很多学校有电影院,但我希望,能有这样场地,让同学看懂经典电影的同时,还能喝上一杯好茶。”

因为喜欢文字,2006年,艺术专业的大二学生潘城结识了恩师王旭烽,并开始协助王旭烽筹建茶文化学院。08年毕业后,潘城正式加入学院的教师团队。这一年王旭烽创作的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登上了联合国舞台,潘城担任制作人助理,统筹宣传设计、舞台美术、舞台监督等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9年,潘城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建成了中国茶谣馆。先是在校外寻找空间开设茶馆,为了给学院省钱,600多平米的空间,设计加装修,硬是只花了10万块。到2011年,茶文化学院楼建成,茶谣馆从校外搬入校内。设计、装修、产品、学生团队建设潘城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如今茶谣馆已经成为茶文化学院的自主创业基地。茶谣馆由学生自主经营,轮流值班,成为了茶文化师生的精神家园。

2012年潘城继续他的文艺梦,担任了原创话剧《六羡歌》的执行导演。《六羡歌》是第一部将茶圣陆羽完整的一生搬上话剧舞台的力作,由王旭烽编剧。经过半年的排练、导演、策划、组织与编辑等各项工作,该剧在北京、杭州、湖州、临安多地公演,好评如潮。“那一年我带队,一个大巴车正好学生剧组60个人,舞美道具放车肚子里,从学院楼门口出发,18个小时开到北京朝阳区中央电视台大楼对面的话剧9剧场。现在回想这种壮举,像做梦一样。”

今年,潘城干脆自己走上舞台,出演了将向全球孔子学院巡演的大型茶艺呈现《南方有嘉木》中的说书人。

上课首先要让自己过瘾

走上讲台以来,潘城教过的课程不少,《茶文化通论》《古代茶文化典籍导读》《茶文化艺术呈现》《茶席设计》《茶文学艺术》《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等。

“我上课不喜欢重复,每年我都会想办法变换形式加入新内容。其实,就算完全重复,每一届同学还是觉得新鲜,但每次重复讲,我自己受不了。上课首先要让自己过瘾!”

潘城笔耕不辍,几乎平均每周都会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去年出版了《茶书画》和《茶席》教材,纪实文学《人间仙草》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今年正在参与编写《中华茶与生态文化》这部大书,与姚国坤合著的《一千零一叶》也将在今年出版。

他一边行动,一边也思考着茶文化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毕业季,潘城记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年的茶文化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这是第七年了。茶文化研究什么?教育什么?每到此时思考最多。有的论文全部繁体字,做古文献点校。有的论文完全是商业策划书。有的论文是科学实验报告。明明是一个专业一个学科里的几十号人,跨度之大绝对是其他专业难以想象的。众口难调?我觉得这很可贵,这才像个大学。判断标准除了格式,学术习惯,方式方法等等,最重要的是看创造力、创新性与能否经世致用。”

不仅如此,潘城还提倡茶文化的的多元化,茶文化的传统性、经典性、学术性、艺术性,茶文化的国际化、青春化、时尚化、生活化,都是茶文化,它们并行不悖,方能成其大。“现在大家都在提中国茶文化复兴。复兴说明还不够兴啊!”每次上课讲到茶文化历史,潘城都会反复提到唐宋时期茶文化的鼎盛与巅峰,文化的厚重,相比之下当代的茶文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不想做大事,想要做小事

“我很认真的看了我们班的茶艺师学生考试。现在的心情是,不想做大事,想做小事,雕琢某一部分生活,深陷到一种局限的生活与情感之中。用这种状态对抗浮华。我没有在形容茶人,恰恰相反。时代已经造就了很多浮华的所谓茶人。”这是潘城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一段话。

想要做“小事”的潘城和全体师生在今年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被国家汉办授予全国唯一的“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这标志着在杭的八家国字号茶机构,从此变成了九家。茶文化学院也将成为向全球推广中国茶文化的主力军。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潘城曾带领学生走访过意大利、塞尔维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家传播、交流茶文化。

“我们做国际传播不只是茶艺表演,泡泡茶,热闹热闹就回来了。而是要想办法在各国建立可持续的茶文化机构。”在塞尔维亚,浙江农林大学与诺维萨德大学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家以茶文化为背景的孔子学院。“寻找一个合适的国家、学校共建孔子学院,这事我们前后做了八年。”如今,可以合作的国外院校和机构越来越多。在印度、法国、美国等国家,茶文化学院都建成了自己的茶空间“华茶驿站”,并准备派出学生扎根在国外,传播茶文化。

6月底,潘城还将与老师前往俄罗斯,配合刘延东副总理在莫斯科的外交活动。潘城设计的“竹茶书房”也将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上落成。“一个空间要有人情味。竹茶书房需要大学生,大学生需要竹茶书房,相互需要的感觉很好。”他觉得这种相互需要的感觉可以传播到国际上。

后十年:发愿写一部茶文化口述史

“我要知道你的初恋,你的感情经历,怎么出的国,遭受了什么磨难,还有那些与茶无关的事情。”

潘城给茶界大师姚国坤做口述史,姚老师接受惯了采访,给了他一堆简历和材料。潘城说这次采访不一样,他想知道茶界前辈的不只是一串头衔,一串荣誉,一份简历,他要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甚至早已被淡忘的时代背景、悲欢离合与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只要你是个茶人,你所有与茶相关的事情,都进入了茶文化。”他希望通过一杯茶看一个时代。

进入茶界的第10年,潘城悄悄给自己发了个愿:为当代茶文化做一部口述史,“我时常在不同场合,遇到各种各样的前辈,他们给了我很多给养,并非一定是上课,布置作业,言传身教的东西足矣让我学习一辈子。”

做口述史来源于2013年陈文华先生小满时节在茶文化学院与学科老师们所作的一次讲会。那一夜,陈文华没有讲授茶文化学科的发展,他兴致勃勃的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在哪里出生,自己的家庭,后来怎样被打成右派,他的初恋是怎么回事,一直到他怎么下放,怎么去江西挖墓,变成农业考古学的创始人,到最后出版杂志中国茶文化专号的种种艰难岁月……”而这一切被潘城用录音笔记录下来。

“他就是活的茶文化学科历史。”在陈文华身上,潘城看到了茶文化学科的发展历程,看到了大时代里,一片茶叶的成长故事。第二年陈文华先生突然在黑龙江离世!今年,潘城把录音整理成文以资纪念,陈文华先生的夫人过目后,甚是感动。

“有了这个契机以后,我想是时候给茶文化界的老前辈们梳理他们的人生轨迹了,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对当代茶文化界会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猜你喜欢

茶文化学院学生
初等教育学院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