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对刺络放血法的贡献

2016-03-26张永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东垣

王 聪,于 冰,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论著

李东垣对刺络放血法的贡献

王聪1,于冰1,张永臣2 *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摘要:李东垣在刺络放血理论上独见其长,不但详细记载了刺络放血法的分经论治原则,所采用的三棱针、砭石、燔针、长针等刺络工具,同时指出了刺络放血法的临床适应病证与施治部位,更是独树一帜地提出刺络放血法不但适用于实证,对脏腑虚证亦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形成了有别于前人的李氏刺络理论。其著作中对刺络放血法的收录和运用具有详尽和实用的特点,对后世及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李东垣;刺络放血法;刺络工具;刺络部位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1],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氏一生著作颇多,其中所涉及的针灸内容广泛,但竟被世人所忽略,正如《针灸聚英》所云:“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2]7。”同时,《针灸大成·卷九》中也收录了此文,专立篇章,足见李氏在针灸方面的卓越贡献。李氏所言的针灸内容中,对刺络放血法的应用尤为精湛,所创立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3]理论不单运用在内科病证临床辨证施治方面,在刺络放血法上亦有所体现。现笔者拟结合李氏《脾胃论》《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以及收载于《针灸聚英》中的“东垣针法”篇等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李氏刺络放血理论分析如下。

1李氏刺络放血法的分经论治原则

刺络放血法是以三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的静脉,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法[4]。刺络放血法见于《内经》,《内经》全书 162 篇,《素问》有 20 篇,《灵枢》有 26 篇对刺络法进行了阐述。其刺络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5]。正如《素问·调经论》云:“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李氏之刺络法正是来源于《内经》,“东垣针法,悉本《素》、《难》”,深受影响并有所发挥。李氏刺络放血法结合《内经》所述,总体来看有“菀陈则除之”的治则,在各个病证又源于《内经》提出分经论治的原则。如《东垣试效方·腰痛门》[6]中引《内经》旨意有言:“腰痛上寒,取足太阴、阳明;腰痛上热,取足厥阴……治之,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假令足太阳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郗中太阳二经出血,余皆仿此。”根于《内经》,李氏认为腰痛除辨明寒热,应根据临床症状及经脉循行先辨别腰痛属于何经,即分经论治。他认为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均可导致腰痛,如若是判断出是足太阳经脉病变所致的腰痛,会有项背腰脊疼痛、沉重不能动摇的症状,可选用委中穴刺络放血,清泻局部瘀络,疏通太阳经脉,这亦是符合“腰背委中求”的治则。同样关于刺络放血法的分经论治原则,李氏认为应在此基础上亦应重视辨别经脉气血多少,不同经脉采用不同治则。如《针灸聚英》[2]50中“东垣针法”有言:“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晴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由此可见,李氏刺络放血法,源于《内经》,其治疗总则为“菀陈则除之”,而后辨别病症寒热虚实、何经为病及经络气血多少,分经论治,在相关部位采用放血法。

2李氏刺络放血法的施治工具

2.1三棱针对于刺络放血法施治工具的选择,李氏采用的主要有三棱针、砭石、火针和长针,其中应用最多的当属三棱针。三棱针为九针之一,在《黄帝内经》中称“锋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谓锋针主要用于“泄热出血”,通过点刺、挑刺等手法可有效治疗实热病证,泻去过盛的阳气,使机体气血调和而热自平[7]。李氏刺络放血法,也大多采用此针,如其在《兰室密藏》[8]35中言:“治目眶岁久赤烂……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便是以三棱针点刺病灶局部出血以泻湿热,用以治疗目眶赤烂。又有《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9]中有:“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李氏指出使用三棱针点刺足三里、气冲与上巨虚出血,可以治疗津脱所致的汗出不止的病证。其对三棱针的使用,与宋金元时期广泛应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历史时期有关,其用三棱针刺络放血与前人最大的不同是直接在穴位上点刺出血以治疗疾病。

2.2砭石李氏在《兰室秘藏》[8]85中有载:“治疠风满脸连头极痒不任,眉毛脱落,先砭其处,令恶气消尽。”砭石作为刺络放血工具由来已久,《说文解字》[10]言:“砭,以石刺病也。”砭石曾为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镵石等,是用细滑光洁的小石块磨制而成的工具。《内经》时代砭石主要用来治疗痈疡等外科疾病,李氏在《兰室秘藏》所载用砭石配合中药治疗疠风所致的头面部发痒、眉毛脱落等症,亦属于外科病的范畴,他认为疠风所致疾病,用砭石治疗的目的是“令恶气消尽”,达到疏通局部气血经络的目的。

2.3火针火针,古又称燔针、焠针。火针疗法是将特殊质料制成的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和部位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11]。李氏较少用火针治病,所见之处有《脾胃论》中治疗“口喎筋急者”,他认为这是由于“筋脉血络中大寒”所致,在治疗上采用清阳汤的同时应在局部“燔针劫刺”,其目的是“泻冲脉之火炽”。关于李氏火针使用方法中的“劫刺”一词,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经筋》[12]注曰:“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可见张志聪认为“劫刺”为一种针刺手法,即采用火针刺络放血操作时,燔针刺入即去而不留针且不采取迎随补泻的一种操作。正如《黄帝内经灵枢译释》[13]亦言:“劫刺,是进出针很快的一种刺法。”由此可推断,李氏用火针来治疗相关疾病,其具体操作方法为用火针对病灶局部快速针刺以致少量出血,不要留针,用以宣泄经脉的火邪热毒。

2.4长针李氏亦有用长针刺络放血的记载,如治疗偏枯,在其《东垣试效方》采用“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已。”笔者认为李氏之所以采用长针,与委中穴需要深刺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八曰长针,长七寸……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虽然《内经》反复强调了长针可治疗深居筋骨之间的顽固痹证,但在《内经》以后的历代医学文献中却较少有关于长针治疗疾病的记载,直到近现代的中医前辈将长针发展为芒针,长针治疗深邪远痹的学术思想才得以发扬光大[14]。但长针并不用来刺络放血,李氏所提出的深入骨髓的疾病可以用长针在腧穴处刺络治疗的思想,笔者认为既可以达到刺激经络穴位的作用,又有刺络处出血“其色如墨”中所显示的去除瘀血的作用,值得现代临床深思。

3李氏刺络放血法的临床应用与施治部位

3.1外科疾病善取阿是穴阿是穴原指患者“快”(舒适)或“痛”处,后来针家在实践中又不断探索,予以补充。其除了表现为疼痛、快感外,尚有淫痒、酸懒、麻木、压重、红肿、水肿、冷热感、皮肤异常点、小血管、皮下结节等[15]。李氏对于阿是穴刺络放血应用广泛,如《兰室秘藏》[8]35中治疗目眶赤烂用“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眼生倒睫拳毛,两目紧,盖内伏火热而攻气,法当去其热内火邪……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以针刺之出血。”在此李氏认为内热火邪上攻可致眼疾,可对于眼睛局部穴位或阿是穴点刺出血,用以泻湿热或内伏火邪,达到倾泻局部病邪的目的。

3.2脏腑实证善取五输穴五输穴为十二经脉中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腧穴[16]。李氏善于在五输穴刺络放血治疗相关疾病,如关于中风病证,认为此病是“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并根据病情轻重和邪气盛衰将中风分为3种,即中血、中腑和中脏,并由此提出各自的针灸及刺络法,如上文提到的李氏治疗足太阳经脉病变所致的腰痛,提出可用足太阳经合穴治疗,即“刺其郗中太阳二经出血”,足见李氏放血法在治疗脏腑实证中对于五输穴之重视。3.3脏腑虚证善循经取穴李氏治疗疾病,以脾胃为本,重视温补脾胃之法,体现在刺络放血上则是将其运用在足阳明胃经的偏补性穴位上,重在泻经络湿热、养脾胃之气,用以调节脏腑虚弱而造成的营卫气血的失衡状态。如李氏循经治疗有《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9]中所云:“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此法有悖于传统的“夺汗者勿血”的观点,也与《内经》刺络法用来治疗脏腑实热与血瘀之证有明显不同之处。然李氏在此将刺络放血法发挥为扶正祛邪、补益脾胃的方法,是对《内经》理论独特的传承与创新。李氏之所以选取此足三里、气冲、上巨虚,符合“六气者,各有部主也……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也是“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的体现,因此在足阳明刺络放血,既可以泻脾胃湿热,又可以调节大肠主津的功能,使全身营卫调和,补益不足,便可以治疗“汗大泄者”。

4小结

综上所述,李氏刺络放血法受《内经》影响深远,源于《内经》又不拘泥于《内经》,在其著作中关于刺络放血法有着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在治疗上突出以经脉为本,辨别经络气血,分经论治。在刺络放血工具选择上更是根据病情标本缓急和所施治部位采用不同的工具,主要有三棱针、砭石、火针、长针等,虽然现在临床多选用三棱针刺络放血,但李氏多种刺络工具对于现代临床不失为有效借鉴。李氏所主张的根据病证阴阳虚实分别采取病灶局部、五输穴与循经取穴的刺络放血取穴原则,以及李氏独特的脏腑虚证放血理论和其留下的众多医案,都是值得深思并结合到现代临床应用中的。

参考文献:

[1]贾宗方.李东垣生平年鉴初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5):42-44.

[2]高武.针灸聚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4.

[4]张雪,徐天舒.刺络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68-71.

[5]赵银龙.《黄帝内经》论刺络法[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75-76.

[6]丁光迪,文魁.东垣医集[M]//李东垣.东垣试效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93.

[7]王芳,周淼,周燕飞.从阳有余阴不足探痤疮的三棱针治疗机理[J].河南中医,2014,34(11):2263.

[8]李杲.兰室秘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9]李杲.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2.

[10]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1]张盼,王遵来,葛超,等.火针疗法的机制及其治疗丹毒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4):418-420.

[12]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孙国中,方向红,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2.

[13]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9.

[14]李砚辉.《灵枢》长针治“深邪远痹”的现代发展及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药,2014,45(4):52-53.

[15]叶明柱,冯禾昌.再谈阿是穴的命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1-12.

[16]陆克艳,王馨敏,钟凯,等.《灵枢》论五输穴学术思想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医药学报,2014,42(3):201-203.

LI Dongyuan’s contribution to treatment of bloodletting

WANG Cong1,YU Bing1,ZHANG Yongchen2*

(1.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LI Dongyuan founded the theory of “reinforcing the earth” and known to the world,his writings is the discussion of acupuncture mostly,especially in blooding theory.Not only documented the thorn collaterals bloodletting method’s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and the three-edged needle,stone,burnt needle,long needles and other thorn collaterals tool,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thorn collaterals bloodletting method adapt clinical syndrome and treatment area,is unique to the therapeutics of bloodletting,not only can be used in the empirical,of viscera deficiency also has a good tonic effect,form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Lee pricking theory.The works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 included and with the use of detailed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on later ages and modern clinical have great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LI Dongyuan;bloodletting method;bloodletting tool;bloodletting area

DOI:10.13463/j.cnki.cczyy.2016.03.001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5-ZZ-WX-17)。

作者简介:王聪(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学文献和临床应用研究。

*通信作者:张永臣,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8853109361,电子信箱- zhangyc58@sina.com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16)03-0441-03

(收稿日期:2015-11-19)

·学术探讨·

猜你喜欢

李东垣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浅析李东垣与傅青主诊疗带下病学术思想比较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李东垣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与应用探讨
东垣灸法浅析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