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比较分析
2016-03-26■蒋恺宋扉冯景
■蒋 恺 宋 扉 冯 景
《中国科学》杂志社,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信息科学是近几十年国际上发展最迅猛的学科之一。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电子各领域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的信息科学起步比较晚,在很多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特别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信息科学领域的英文版期刊和国际同领域的很多期刊相比,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办刊方式,都有较大的差距。文献[1]认为,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科国际论文数量与质量存在偏离现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点需要从论文数量增长转移到论文质量的提高上来。文献[2]认为,信息科学会议论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应该与期刊论文一起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文献[3]认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外著名期刊相比差距很大,尚未创立国际品牌期刊。文献[4]分析了作者国际化水平及其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文献[5]为论文学术质量评价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模型。然而这些研究较为宽泛,并没有针对某一学科深入分析其学科特色对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科学期刊在基本情况、学科分布、施引期刊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国际同类顶级期刊的办刊特色,发现影响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出改进措施。
1 信息科学领域国内主要英文版期刊概况
根据汤森路透公司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目前被SCI(E)收录的信息科学期刊仅为770本左右,覆盖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电子4个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内信息科学领域被SCI(E)收录的英文版期刊主要有7本,分别是:SCI CHINA INFORMSCI,J COMPUT SCI TECH-CH,J SYST ENG ELECTRON,J SYST SCI COMPLEX, FRONT COMPUT SCI-CHI, CHINA COMMUN,CHINESE JELECTRON。由表1可见,国内信息科学领域英文版期刊的影响因子基本分布在0.3~0.9区间,尚未实现1的突破。在期刊发文范围方面,国内信息科学领域期刊大多涵盖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主题较为分散,部分期刊发文学科热点不明显,单篇文章最高引次在6~17之间。作为国内信息科学领域的老牌期刊,J COMPUT SCITECH-CH发文量不到200篇,但总引次已超过700次,篇均引次达到3.79,自引率仅为6%,可见其发文质量较高。这可能与其发文紧跟学科前沿热点的做法密不可分。另外,一些期刊已经开始注意专题/专刊文章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这些文章易于集中宣传和推送,通常会受到较多的关注,例如 SCI CHINA INFORMSCI、J COMPUT SCITECH-CH、JSYST SCICOMPLEX等的高引文章中,不少都是来自专题的文章。
由于信息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性相结合的科学,对于一篇好的论文来说,完整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实验验证缺一不可。这种学科特点导致一篇文章从构思到成文所花费的时间较其他学科要长,因此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的周期也较长。如表1所示的我国信息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基本在2年以上,这对于按2年计算的影响因子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除周期因素外,信息科学全球发文的体量也远小于生命、化学、物理等学科。虽然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评价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其他方式[6],但笔者认为,无论评价方式如何修改,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升我国信息科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化被动为主动,努力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以《中国科学》系列的SCICHINA INFORMSCI(2001年创刊)为例,2014年 IF 0.850、TC 890次。表2所示的2012~2014年数据表明其总体发展趋势稳定上升。与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相比,IF排名比去年前进了7位,TC排名前进了12位,引用SCI CHINA INFORMSCI的期刊从2013年的80种增至2014年的120种,增幅为50%,也证明其实力正在快速提升。然而,与国际期刊竞争形势仍非常严峻:一方面,根据2014年数据,预计IF还需要再提高0.18才可进入Q2区;另一方面,TC虽已进入Q2区,由于其不可控性较IF更大,这一成绩能否保持,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表1 信息科学领域国内主要英文版期刊情况
表2 SCICHINA INFORMSCI 3年影响因子数据分析
2 信息科学领域国内外期刊比较分析
虽然期刊影响因子主导的科研评价方式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7],但是在尚未有其他评价方式出现之前,影响因子仍然是评价和衡量科技期刊发展程度的主要定量手段之一。2014年国际期刊仍呈现较快发展趋势,进入Q1区的IF门槛从2013年的1.667上升到2014年的1.694,而Q2区反而从1.069下降到1.045。这说明前25%的期刊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大的影响范围。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分组为例,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JCR数据[8],该分组共有139本刊,最高影响因子为6.806,最低为0.075(2本没有影响因子)。其中,Q1区为6.806~1.694,Q2区为1.661~1.045,Q3区为 1.031~0.688,Q4区为 0.685~0.075。2013年该分组国际期刊排名前三位的是ACMT INTEL SYST TEC,IEEEWIREL COMMUN和IEEE COMMUN SURV TUT。2014年,曾排名第一的ACMT INTELSYST TEC从9.390跌到1.252,直接跌出了Q1区,排到40%位(可能与其是一本新刊有关);另两本则分别排在第二、第一位。为体现数据的全面性,本文从IF跨度6.8~0.6区间抽样了9本国内外期刊,从基本情况、学科分布、施引期刊等方面深入分析,以期吸取国内外同类期刊的经验。这些期刊分别是:IEEE COMMUN SURV TUT、IEEE WIREL COMMUN、 INFORMSCIENCES、 IEEE T SERV COMPUT、JMANAGE INFORMSYST、JACM、ACMT INFORMSYST、SCICHINA INFORMSCI、JCOMPUT SCITECH-CH。
(1)基本情况。根据期刊基本情况,分析发文量、零引率、出版周期、主办机构等对影响力的作用。如表3所示,由于出版周期的不同,期刊的发文量有着明显的差异,最小的年均发文量24篇,最大的达到514篇。在调研的这些期刊中,拥有最大发文量的INFORMSCIENCES却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较低的零引率,这与其信息科学方向老牌期刊的地位密不可分。两年发文量仅有47篇的ACMT INFORMSYST,虽然收获了1113次的总引次,但是却有几乎一半的文章没有引次,影响因子的表现也不太有竞争力。这个现象说明:虽然表面上零引文章拖了期刊影响因子的“后腿”,但是期刊零引率和发文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为提高引次而盲目地降低出版量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其原因。
表3 信息科学领域国内外期刊基本情况
(2)学科分布。为深入了解学科动向,本文调研了上述9本期刊近3年的高被引文章。从学科来看,单篇引次较高的文章大多涉及智能电网、绿色节能网络、社会媒体、多媒体检索等热门话题,以及稀疏信号处理、量子纠缠、协同无线网络通信等热点方向。从单刊覆盖的学科来看,IEEE COMMUN SURV TUT、IEEE WIREL COMMUN、IEEE T SERV COMPUT、J MANAGE INFORMSYST、J ACM和ACMT INFORMSYST均只涉及信息科学中的某一个学科方向(专业性期刊),平均每年发文50篇;而INFORMSCIENCES、 SCI CHINA INFORMSCI、 J COMPUTSCITECH-CH覆盖信息科学的大部分学科(综合性期刊),平均每年发文288篇。以 IEEE WIREL COMMUN为例,其所发文章主题非常集中。2012年—2014年共发文296篇,以wireless为关键字可检索出163篇,占发文量的55.63%;以mobile为关键字可检索出106篇,占发文量的35.81%。而SCICHINA INFORMSCI在2012年—2014年共发文788篇,以上述关键字检索出的结果分别为81和33篇,分别占发文量的10.28%和4.19%。专业性期刊更便于进行重点文章的定向推送,能够较快聚集一批忠实作者和读者,在小范围内较快拥有较高的影响力。而覆盖学科范围广泛的综合性期刊,为了提高其在某一学科方向的影响力,往往采用扩大出版量或提高出版频率的方式,这样势必加重后期宣传推送的负担。
(3)施引期刊。为方便对国内外期刊进行比较,消除总施引刊数变化带来的误差,本文分别统计引用上述9本期刊的施引刊情况,着重分析单刊贡献超过平均水平的刊物,如表4所示。国际著名期刊的施引刊中,单刊贡献超过平均水平的刊物引次贡献合计一般能够达到甚至超过60%。以INFORMSCIENCES为例,贡献超过平均水平的刊物共提供了75.79%的引次,IEEE COMMUN SURV TUT、IEEEWIREL COMMUN、JMANAGE INFORMSYST的该项指标也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在信息科学领域,国际上影响力高的期刊大部分维护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期刊伙伴群。
表4 单刊贡献超过平均水平的刊物及引次比较
另一方面,对于该项指标未达到60%的IEEE T SERV COMPUT和ACMT INFORMSYST刊而言,出版机构的规模优势对提高其影响力有促进作用。IEEE和ACM是信息科学方向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经分析,在9本期刊的施引刊中,属于这两大学术出版机构的期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表5 所示,IEEE COMMUN SURV TUT、IEEEWIREL COMMUN、IEEE T SERV COMPUT是IEEE的期刊,JACM、ACMT INFORMSYST是ACM的期刊。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属于同一出版机构期刊的施引期刊引次百分比往往比不属于同一出版机构期刊的高出一个数量级。以IEEEWIREL COMMUN为例,共有66本IEEE系列期刊对其贡献了1183次引用,占总引次的39.99%。虽然ACM系列期刊数量较少,J ACM和ACMT INFORMSYST也分别从ACM系列期刊获得了5.47%和5.09%的施引期刊引次百分比。而国内被SCI(E)检索期刊数量少,且合作伙伴方式尚未被同行广泛接受,劣势明显。
表5 期刊群的引次贡献比较(去自引)
根据以上数据,再以 IEEE COMMUN SURV TUT、IEEE WIREL COMMUN、INFORMSCIENCES为例,深入分析其办刊特色。这三本刊除了拥有较为理想的期刊伙伴群,每年为其提供60%~70%的引用贡献外,IEEE COMMUN SURV TUT和IEEE WIREL COMMUN都是在IEEE平台上出版的刊物,创刊时间只有十几年,但他们有两个特点,一是IEEE的平台本身就吸引着全球通讯领域的专家,为他们提供极好的潜在读者群;二是他们均有明确的定位。首先,他们都选择做专业性期刊,IEEE COMMUN SURV TUT选择通讯领域,IEEE WIREL COMMUN则选择近年最炙手可热的无线通讯领域。但是IEEE COMMUN SURV TUT在专业性方面仍显较宽,因此他选择只出版综述,引领学科发展。最终,其覆盖面虽较IEEEWIREL COMMUN宽泛,但综述文章读者面广,零引用明显低于 IEEE WIREL COMMUN,有效保证了其总引次和影响因子成绩。而IEEE COMMUN SURV TUT发表小学科原创文章,更易吸引忠实的读者群及时阅读该刊高质量文章,形成单篇高引文章,因此其零引文章虽然较高(23%),但在总引次和影响因子方面仍表现优异。
INFORMSCIENCES是Elsevier公司于1968年创办,年出版量500篇,总引次15616,远高于其他刊,零引率7.98%。这主要有三个原因:该刊有近50年历史,这在计算机学科期刊中属于历史较长的。其又是一本严肃的学术刊物,通常会累积较大读者群。其二,该刊要求作者注重理论与应用的平衡,即不能只重视理论创新,不考虑应用价值;也不可只重视应用创新,没有理论上的改进。其三,该刊强调文章必须能被最广泛的读者理解,即去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及长篇的公式推导。这三点使得INFORMSCIENCES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从应用到理论到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关注,因此有1.5万次的总引次和极低的零引率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国际期刊的快速稳健发展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快速发展的国际趋势,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的难题。
3 信息科学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思考
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是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9]。目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仅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5.14%,远低于德国、日本、法国等主要非英语国家出版英文期刊的比例[10]。在这样的现状下,国内信息科学领域英文版期刊在提升影响力方面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期刊定位不明确;二是文章主题覆盖范围较广;三是缺乏广泛稳定的读者群。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供期刊界同仁参考。
(1)明确期刊定位,树立期刊形象。明确的期刊定位是期刊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应由编委会组织期刊相关方向的专家确定期刊希望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积累学术影响。编辑部在办刊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掘和放大期刊特点,若是专业性期刊,可以从学科主题、文章类型等方面考虑期刊特色,若是综合性期刊,可以从评审方式[11-12]、发表时效等方面树立期刊口碑。
(2)提高发文质量,降低零引风险。首先,所有送评审文章均由编辑部提供作者近5年的发文及引用情况,即从作者投稿时,就把好第一道关。其次,副主编二次筛选,每月录用自由投稿数量一旦超过计划,就请副主编再进行一次筛选,优中选优。最后,实施常务副主编审批制,保证录用文章的高质量。另外,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如果想获得国际认可,除文章本身的质量要高以外,还必须用英语传达准确的信息[13]。因此,提高录用文章学术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聘用专业英文编辑进行英文润色,提高待录用稿件的英文写作水平。
(3)遴选热点方向,约请专题/专刊。热点方向论文能够扩大期刊在相应学术圈的影响,以热点方向专题带动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召开全体编委会议和分学科编委会议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情况加强对前沿、热点方向专题/专刊的约请力度。与此同时,在稿件审稿阶段,配合第(2)条严把质量关。在专题/专刊出版以后,还要充分发挥编委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向相关研究团队推荐。
(4)积极推荐文章,扩大国际影响。根据文章的学科、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分别制定推荐方案。(a)按学科推荐。首先将出版文章按小学科方向分成虚拟专辑,再通过编委、热心审稿人、优秀作者的学术渠道进行推广,以期锁定期刊在国内研究团队中的地位。(b)按关键词推荐。向一本学术期刊投稿的作者通常也是认可该刊学术质量的读者,根据每篇文章的关键词获得与其相关的其他文章,将这些相关文章推荐给这篇文章的作者,比直接推荐整本期刊更加有针对性。(c)按参考文献推荐。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通常都是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向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推荐该篇文章,能够获得较好的关注度。另外,编辑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更加精准的推荐方案[14]。
(5)积极联系作者,培养作者团队。通过积极与作者沟通的方式,培养与期刊有着密切联系的优秀作者团队。在文章初次被SCI收录、引次上升、被其他作者评论的各个阶段,及时与作者联系,抓住主动权,形成一种编辑与作者互动的积极氛围。对于重点文章,还可以与作者沟通,希望获得邮件或电话采访的机会。另外,鉴于新媒体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重要作用[15-16],还可以请作者介绍相关工作花絮,利用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推广。
期刊工作离不开编委会、审稿人、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在国内科技期刊尚未形成规模的艰苦环境下,为了提高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信念。编辑在其中更要做好联系编委、审稿人和作者的纽带工作,将审稿、出版和宣传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以SCICHINA INFORMSCI为例,通过不断向国际期刊学习和借鉴,一直在提升影响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前进。在积极推荐文章和联系作者方面,目前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尝试。每期文章进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及时通知相关作者,并通知该文章的参考文献作者,及时告知他们论文被SCICHINA INFORMSCI引用。文章引次上升时,及时向作者发信表示祝贺。在这些信件中,同时附上与该文章相关的其他文章列表,希望获得作者的关注和参考。编辑部现已收到作者和参考文献作者的反馈和好评。在重点文章的宣传推广方面,借助杂志社微信平台和一些主要科学媒体,2014年成功宣传了SCICHINA INFORMSCI发表的中英文专题、专刊、重点文章38次左右。这些工作是否能够有利于促进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1] 方梅.中国计算机学科国际论文数量与质量背离现象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608-611.
[2] 裴世保,夏玉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重要性分析与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8): 241-245.
[3] 王淑华,王亨君.我国英文版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J].编辑学报,2009(2): 173-175.
[4] 刘雪立,周晶,盖双双.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其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 1077-1083
[5] 鲁玉妙,鞠建伟.SCI论文学术质量指标与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71-74,79.
[6] 邵作运,李秀霞.f(x)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新指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94-1199.
[7] 侯修洲,任胜利,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发展举措问卷调查[J].编辑学报,2012,24(1):57-59.
[8] Thomson Reuter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DB/OL].NewYork: Thomson Reuters.[2015-07-31]http://adminapps.webofknowledge.com/JCR/JCR.
[9] 陈柏福.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走向国际化[J].编辑学报,2011,23(3):236-238.
[10] 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5(2):9-13.
[11] 张春丽,商丽娜,倪四秀.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51-1155.
[12] 聂致钢.混合式评审及其学术效果评析——以《经济研究》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45-1150.
[13] SHAO JF,SHEN H Y.The outflowof academic papers from China: why is it happening and can it be stemmed? [J].Learned Publishing, 2011, 24(2): 95.
[14] 郭媛媛,黄延红,侯修洲,等.通过邮件精准推送实现学术论文高效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27-1231
[15] 喻菁,廖荣涛.微信在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S1):33-35.
[16] 翟振,郭红丽,蔡建伟,等.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探索——以《中国物理B》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348-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