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行信调查

2016-03-26朱宏儒洪青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不端学术期刊

■邓 瑶 朱宏儒 洪青标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辑部,无锡市梅园杨巷117号 214064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披露了七大学术不端行为,分别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论文学术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评审和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2]。在医学科研领域,学术不端行为被定义为“在医学研究的计划、实施、评议研究或报道研究结果中伪造、篡改、剽窃或违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等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3]。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医学科研领域呈逐渐蔓延趋势[4-5]。

作者是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学术道德的认知和水准预示着其将以何态度及行为来对待学术活动。学术期刊的作者人群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师和研究人员[6],但上述群体中部分人员的学术道德现状令人忧虑。李小萍等[7]对《武警医学》200余位作者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多数作者对学术不端的认识不全面,部分作者所在科室学术不端情况比较严重。张英丽[8]、刘明亮[9]研究表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趋普遍,调查者中半数或以上存在学术论文剽窃和抄袭行为。 郭玉珍等[10]、贾佳等[11]、曹振宇等[12]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研究生对学术规范了解不够,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薄弱,学术失范现象较普遍。徐松如等[13]用情景故事投射法,对上海市884位科研人员调查发现,高校科研人员整体学术价值观水平偏低,基本处于一种模糊或错位状态。上述多数研究仅从认知和行为层面对相关群体的学术道德现状进行了调查,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调查的文献发表。

知识 (Knowledge) 、态度 (Attitude) 、行为(Practice)调查(简称知行信调查或KAP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某疾病或某事件的认知和行为状况,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最有效手段[14]。目前,该方法已广泛使用于其他领域及人群[15-16],但尚未见用于调查学术期刊作者的相关报道。为全面了解科技期刊作者学术不端知行信状况,从而为提高作者学术规范意识、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本研究引入KAP调查法,对《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部分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2015年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中投稿的作者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计《作者学术不端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根据作者投稿时所填E-mail,逐一以附件形式发送问卷。

1.3 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类型及所在省份等;第二部分为学术不端知行信调查。后者均为选择题,共17题,选项设置为4~7个;其中知识部分6题,前5题分别涉及学术不端现象、抄袭剽窃行为、一稿多投行为、伪造篡改形式、引用原则等,后1题涉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态度部分1题,即询问作者本人对学术不端持何种态度;行为部分6题,包括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本人及周围人群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本人论文是否曾被抄袭、是否会采取相关措施及采取何种措施;其他方面4题,包括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制度,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1.4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后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280份,回收率为69.14%;其中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为99.64%。279名有效应答者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1.56±9.30)岁。其职业、单位类型、学历、职称、地域分布见表1。

2.2 作者学术不端知行信调查

2.2.1 知识

5道知识相关题全答对者仅31人(11.11%),不同特征作者答对率为0~32.00%,仅不同职业和地理位置作者答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以 α′=0.002、0.008 进行两两比较,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2、0.008),这可能与本文分组过多,致α′过小有关。从数值上看,男性(12.32%)、年龄20~<30岁(18.75%)、行政管理人员(28.57%)、工作单位为学校(18.18%)、博士学历(21.57%)、研究生及本科在读(18.18%)、西南地区作者(32.00%)答对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均较低(表2)。

从作者对各选项的选择情况看,认为“参考文献未正确使用或引用不当”及“1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为学术不端行为,认为“照抄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的表述,未列入参考文献”属抄袭剽窃行为,认为“将A文章分成B文章和C文章,将 A、B、C 3篇文章分别投稿”及“将以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后再次发表”为一稿多投行为的作者比例相对较低,选择其他选项作者的比例均高于70%。4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了解万方和中国知网检测系统的作者比例均超过70%(表3)。

表1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KAP调查有效应答者特征(N=279)

表2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识答对率分析(N=279)

2.2.2 态度

247名(88.53%)作者对学术不端持不能容忍的态度,22名(7.88%)作者认为可以宽容和理解,10名(3.59%)作者认为与己无关。

2.2.3 行为

大多数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为传播研究成果或防治工作经验,28名(10.04%)作者认为周围普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182名(65.23%)作者均有过学术不端行为。171人(61.29%)表示如发现本人文章被他人剽窃或抄袭,会采取应对措施,其中120名(70.18%)作者选择向被抄袭论文发表的期刊进行申诉(表4)。

2.3 外部管理因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调查

半数以上作者表示不清楚所在单位对学术不端者采取何种处罚措施,仅10.04%的作者选择给予重罚;67.74%的作者认为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对学术不端影响很大(表5)。

表3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识调查结果(N=279)

表4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论文被抄袭后应对措施调查(N=279)

续表4

表5 外部管理因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调查

2.4 学术不端产生原因、改善措施探析

认为社会风气不良、学术评价制度有不合理之处、部分人为获得利益而置规范于不顾者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认为应该完善学术评价、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应加大审查及惩处力度,应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者比例均在80%以上(表6)。

表6 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措施探析

3 讨论

3.1 调查对象的代表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技术类科技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Medline、EBSCO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主要刊载有关血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管理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等,其作者群稳定。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9份,作者来自全国21个省份和地区,其单位类型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高校等,涵盖各类学历及职称,与既往有关该刊的引文分析结果相符[17-19],表明本次调查对象能代表该刊作者的总体情况,具有代表性。

3.2 启示

3.2.1 作者自身应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了解及自律

学术不端行为是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行为,虽然说当前的学术环境、科研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不端的孳生,但作者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其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自身道德修养及自律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是否会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本次KAP调查结果表明,5道学术不端知识题全答对者仅占11.11%,说明大部分作者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认识不全面,与既往其他期刊研究结果类似[7]。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数作者认为“参考文献未正确使用或引用不当”“照抄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的表述,未列入参考文献”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表明多数作者对参考文献引用还存在理解误区,且不了解自我剽窃行为及其危害性。认为“将A文章分成B和C文章,将 A、B、C分别投稿”“将以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后再次发表”为一稿多投行为的作者比例亦仅在60%左右,表明相当一部分作者对一稿多投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不了解肢解型投稿和语种变换投稿亦属一稿两投[20]。此外,虽然绝大部分作者对学术不端持抵制态度,但仍有部分作者坦言其存在“照顾性或搭车性署名”、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存在抄袭、篡改数据等行为。

鉴于此,要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源头,除通过各种外部制度加强对作者行为的约束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要做到自律,自觉杜绝并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既要在学术活动中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陶冶学术道德情操,又要主动学习《著作权法》、相关科研管理制度等以增强自身法律和规范意识。在科研活动、论文撰写及投稿过程中,若不确定自身行为是否违背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应积极查阅相关规章制度,或主动与编辑部联系,以确保不触犯法律或规定;在知晓相关法律及规定时要做到不知法犯法,即既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还要做到在受外界因素干扰时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如署名时以作者贡献为依据,坚决拒绝“搭车”者等,力争做到知行合一。

3.2.2 学术期刊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对论文的把关

学术期刊是刊登作者学术论文的载体,也是抵制学术不端的第一道“防火墙”;避免刊登存在学术不端的文章,保持所刊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信誉,是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21]。本次调查表明,70%以上的作者了解万方或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61.29%的作者表示发现本人论文被抄袭后会采取应对措施,其中70.18%的作者选择向被抄袭论文发表的期刊进行申诉。以上亦体现了作者对于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能动性的肯定。

在防范作者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学术期刊应秉承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理念,重点应放在“防”上[22]。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如可在期刊网站首页相关栏目刊登相关知识;在杂志投稿指南中强调本刊对于学术不端所持立场和采取的措施等;在退修环节就论文存在的科研设计交代模糊、数据来源不清晰、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等问题加强与作者的交流与沟通等,以加深作者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期刊的把关作用,尽最大可能将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扼杀在出版前。如在投稿时要求作者提供所有署名者签名的版权协议以及单位出具的投稿证明;在收稿时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如有必要,还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并借助相关搜索引擎进行多方检索等;在审稿环节,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坚持选择“小同行”专家审稿;刊发前,为防范作者利用稿件处理的时滞另投他刊发表,还应进行多次论文相似性检测等。此外,如未能有效防范,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论文最终刊出,可以借鉴部分期刊所采取的惩戒方法,包括撤稿、通知抄袭者所在单位、责成退还稿费、道歉等,并公开刊登处罚声明,以示惩罚[23-24]。

3.2.3 学术评价机制、相关监督及惩戒制度有待改善

虽然大多数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为传播研究成果或防治工作经验,但选择升职称需要、完成绩效考核任务等选项者亦占一定比例,这与论文量化、以文评人、以刊评文等学术评价现状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学术管理部门患了“学术评价过度症”,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之一即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25]。本文在探究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措施时,超过半数的作者认为发文数量要求对学术不端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大部分作者认为学术评价制度有不合理之处。以上结果提示目前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亟需完善和调整[26]。此外,目前我国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者的处置往往多限于媒体曝光之后对其进行内部处分及行政处理,鲜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案例。近年来,虽学术界、期刊界、教育部、高校等纷纷发表了各类声明、制订了相关政策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如2015年12月,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等,虽然彰显了管理层对肃清学术不端氛围的决心,但部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或执行力度仍然不够,总体收效甚微[25]。本次问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时,半数以上作者表示不清楚所在单位对学术不端者采取何种处罚措施,仅10.04%的作者选择给予重罚。提示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国家未出台相关法律条文,相关单位、机构处罚机制不明确等亦是助长学术不端之风的主要原因[27]。

3.3 不足之处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作者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而成,未参考国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美国研究诚实办公室(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和世界医学编辑学会(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WAME)的学术诚信纲要,列举了10种学术不端行为,除本文所列举的7种行为外,还包括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故意不支持别人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故意对验证实验结果不做回应,本文所设选项未能包括上述3项[28]。此外,本文通过连续性校正进行两两比较时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方面与本文分组过多致α′过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部分组别样本量过少有关。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除多查阅国际上相关资料,选项尽可能设置全面外,还要注意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4 结束语

本次KAP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持抵制态度,但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认识尚不全面,尤其是在参考文献引用,自我剽窃,肢解型、不同语种一稿多投,合作署名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要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多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将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即除依赖学术评价机制和外部约束制度的完善,以及学术期刊对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及编辑处理各环节对论文的审查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要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坚守学者的道德底线,杜绝并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1]佚名.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J].护理研究,2008, 22(2):95.

[2]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协披露当前中国学术的七大“不端行为” [EB/OL].[2004-02-09].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2-09/26/399655.htm l.

[3]吴正一,陆尔奕.医学科研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防范[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11-414.

[4]俞梦孙,杨晔,杨雪琴,等.警惕医学科研领域学术不端行为[J].人民军医,2010,53(3):157-158.

[5]Hafeez K,Laiq-Uz-Zaman Khan M,Jawaid M,etal.Academ ic m isconduct among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of Karachi,Pakistan[J].Pak JMed Sci, 2013, 29(3):699-702.

[6]王世明.试论知识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的地位及其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93-96.

[7]李小萍,武建虎,尤伟杰.《武警医学》作者学术不端认知与行为调查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1):57-60.

[8]张英丽.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1):52-56.

[9]刘明亮.大学生学术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4(9):29-33.

[10]郭玉珍,李久贤.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现状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22-125,158.

[11]贾佳,邓一凡,王晶晶,等.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5(20):256-257.

[12]曹振宇,杨丽,雷晶晶.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调查及分析[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 (3):226-228.

[13]徐松如,罗志敏.高校科研人员学术价值观状况调查—— 以上海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 2013,34(17):30-36.

[14]林健燕,罗红,王凤婕,等.四象限分析法在KAP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6-598.

[15]江津津,王英,黄利华,等.广州老年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J].食品与机械,2014,30(2):65-67,98.

[16]王昕.农村居民烟草暴露情况及烟草KAP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7]汪伟,洪青标,杭盘宇,等.2004-2008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9):733-737.

[18]周小鸥,胡飞,江丽霞,等.2008-201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 23(3):324-326, 329.

[19]衣凤芸,高石,盛慧锋.3种寄生虫学核心期刊载文的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26(6):684-686.

[20]王爱川.期刊文章“一稿多投”的类型、成因与防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6):28-29.

[21]马云会,刘苏君,王雅西,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23(4):674-676.

[22]孙涛.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J].传播与版权, 2015, 3(10):70-71,74.

[23]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对重复发表、剽窃、抄袭问题处理的声明[J].热带医学杂志, 2015,15(10):1346.

[24]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关于谴责董鹏肆意抄袭的声明[J].宏观质量研究,2014,2 (2):120.

[25]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2011,32(2):8-13.

[26]李超发,杜绍惠,郭建民.谈职称晋升与论文[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77-378.

[27]胡瑞华.新时期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学理论,2015,57(20):122-123.

[28]英论阁学术院.十大学术不端行为[EB/OL].[2015-07-09].http://www.enago.cn/enagoacademy/blog-post/10-types-of-scientific-misconduct/?utm_source=sciencenetblog&utm_medium=sciencenetblog&utm_campaign=sciencenetblog.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不端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送瘟神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健康教育对血吸虫病患病因素的影响分析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