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2016-03-26马飞峰副教授河南工程学院郑州451191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

■ 马飞峰 副教授(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 451191)



基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 马飞峰 副教授(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 451191)

内容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政府政策导向城市发展,这两大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城市之中有较为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资源,而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没有相应的软件设施资源,就连基础的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从政策导向来说,城市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加上“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根存,政府在政策方面会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地区,通过城市的先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后进步,政策利好所带来的优势也集中在城市地区。因此城乡两地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与业态实力上存在明显的两极倾向,进一步恶化了城乡两极分化结构的趋向,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是基于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来探索出城乡两地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并加以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流通体系 城乡一体化 商业网点 资源配置

引言

在当前的国际背景环境下,我国已然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这一现状反映出我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逐步完善自身的商业贸易发展体系和运营模式,以此使得我国的贸易地位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步入国际市场之后,我国贸易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贸易结构的失衡、贸易摩擦、相关产业受到冲击影响等方面,因此我国将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定在了扩大内需上,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便是城乡发展结构的失衡问题,从商贸流通业建设入手,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内在机理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最终作用于调整城乡结构的失衡问题,确立合理且可行性较高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王智,2011)。

我国城乡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乡流通体系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宋则等,2010):

(一)产业化水平低下,业态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业态结构不合理,多年来仍是单一的产业结构,且产业化水平并不高,与城市产业化水平形成明显差距。农村地区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主流业态单一且落后,仍以传统百货商店为主,经营方式及商品种类以日用小商品为主,市场定位同质化倾向严重(傅广宛等,2011)。唯一能够形成产业化集群效应的就是连锁经营模式,但是在农村地区连锁经营所涉及的行业不多,并且规模较小,企业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缺乏集群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虽然具备了发展流通业的区位空间优势,但是却没有强劲的市场力量来支撑。

(二)商贸意识薄弱,消费者意识落后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消费意识非常落后,这不仅仅是与当地的收入水平低下有关,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受经济消费能力的限制,消费者更注重价格的低廉而非商品的品牌和质量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的限制,那么他们就会把日常用品放在首要的消费地位,对于其它层次的消费就会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才会去考虑,否则就只会选择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因此当地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的消费和理财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并且农村地区并没有引进现代的流通网络,即便是引进了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加以建设,所以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体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三)城乡流通一体化水平低,进程缓慢

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管理层意识淡薄及管理不力、体制性缺失形成的障碍因素。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思想根源性较重,在农村地区,管理层为了完成政绩指标,一些干部就倾向于选择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固化思想的存在致使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也根深蒂固地朝着生产化的路标靠近,这样一来流通建设便如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建设作用。近些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建设,商务部还在农村地区实施“千镇连锁、万利便利店”的流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对于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政令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干部对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的投入不足,存在虚报成绩、过于追求形式、忽略实际效应、商业网点的建设只有形式而无实体等问题,因此管理层发展意识的淡薄从宏观层面致使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建设方向出现了失误。另一方面,在农村的不少地方都建立了城乡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但是由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城乡间存在体制性的障碍,从而出现发展的不协同性,一体化建设还需要不断地从磨合中找出相互适应的方式。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加上农村地区在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所以一体化的水平还处于低下阶段(杨国华等,2010)。

(四)物流、商流受阻,农村没有覆盖全面的商业网点和物流网络

农村地区没有一个建设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体系内必不可少的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基本设施也尚未配备齐全,即便是已经创造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新需求,但是在这些基础设施缺失的困境下,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也没有蓬勃发展的基石,而农村居民消费者的消费新诉求也会在现实困境面前被慢慢淡化下去。另一方面,农村流通业主要负担的任务是为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运进与生产产品的运出提供便利,甚至在一些偏远的乡镇根本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和农产品收购的网点,农村消费市场以摊点、简易帐篷作为收购和销售点,而以路作为市集中心,这样形成的商业网点不仅存在系统结构不完善、规模小、场地狭小的问题,还缺少了一个现代流通体系所需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没有基础的流通设施就无法建设物流和商流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那么也就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者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林巍等,2010)。

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失衡的原因包括了多个方面,涵盖了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原因等方面,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受到农村经济的制约影响,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第二,国家政策的利好方向偏向于城市而非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 ;第三,在流通制度的建设上,城市的流通性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因此城乡流通体系会存在失衡。本文就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原因进行详细剖析,并从中找出应对城乡流通体系失衡的正确策略(朱喜群等,2013)。

图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图

图2 城乡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明细对比图

(一)农村经济是首要约束力

就整体而言,城乡商品市场的失衡是与城乡体制相关联的,而农村流通体制的改变始终是受制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因此说农村经济是城乡流通体系失衡的首要约束力。对于城市流通体系而言,由于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其商品市场的分工水平较高,并且能够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新型商业业态的涌现下大大降低了运行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分工,这就使得在城市经济支撑下的流通体系要优于农村地区(薛晴等,2014)。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经济的落后性使得农村地区商贸交易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也落后于城市的商品市场,这就出现了城乡流通体系的失衡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报告的数据资料,本文得到图1的数据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城市居民无论是在人均收入或是人均支出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从人均总收入的对比上,可以看到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两倍之多,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比也接近两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农村经济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这也是城市发展优于农村地区的首要、关键的约束性条件。

如图2所示,再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明细差异对比,从图2中数据可发现,一方面城市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差距比较大的项目包括有食品、衣着、交通通信以及文教娱乐,这说明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地区,而造成这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从这消费项目的支出来看,农村地区的人均消费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对于相同种类的生活必需品而言,农村地区注重价格的低廉而不会去追求更高品质的享受,因此农村经济的落后性严重制约了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从而也就出现了城市与农村在商贸流通领域里反方向的两分格局(姚星垣等,2012)。

(二)政策导向城市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思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就一直根深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中,这种发展模式会出现一种极端化现象:有自然区位优势的城市必然是“工业化”的兴起之源,那么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偏向于“工业化”制度的发展战略,从而人为地将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剪刀差”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以牺牲农业的办法优先发展工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而积累前期资本和资源,并且我国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分离制,土地制度上实行二元分割制,而在实行城乡流通制度上也是将资源、资金优先考虑城市的发展,利用人为制定的制度安排严格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这就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使得农村地区商品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发展滞后,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

(三)城乡在流通制度方面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的流通制度与商业规划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完成的,而农村的流通制度变迁更多地体现为农民个体的利益诉求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城市流通制度而言,国家采取的是相对调控的策略进行制度的推进,而在农村地区,政府则采用相对自由的完全竞争策略,就是以市场的完全竞争作为假设前提,那么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政府就会放松了对市场的研究,也就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城乡之间消费水平存在差异性,这个差异说明农村地区还不具备任由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它需要国家的干预与指导作用来加以协调;二是忽略了企业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会对农村的价格产生歧视行为,那么企业就更愿意选择能够获取更大利润的城市地区,而不是将企业分支深入到困境重重的农村当地,如此一来便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被进一步弱化。

基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要切实实现城乡协调的发展战略,就要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的产业效率和效益,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经济水平,真正将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基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城乡协调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举措(王睿,2015):

(一)建立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流通体系

要构建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流通体系,首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农村流通体系处于弱势地位主要就是无法有效解决“买卖难”的问题,因此建立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流通体系就是要深入执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战略,在农村地区建立起以城区店为首位、乡镇店作为骨干力量、村级店作为基础店的消费网络与流通网络。现代化的流通体系要包括有物流中心、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为现代化流通体系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信息服务提供有力帮助。如图3所示,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流通体系,那就需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信息联络服务的通达性。这个体系结构的核心在于商贸中心的建设,而后再以商贸中心作为流通的中心点和集散点,在商贸中心的周边建立相应配备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进而形成一个结构完备的流通网络。在三大基础设施中心的建设上,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可以利用与周边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城乡边界处可以建立一个商业网点,将货物从商业网点转交给周边城市临近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这样便可以降低农村地区的财政耗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限,所以在城区店、乡镇店、村级店的建设过程中,要先从小规模做起,让其具备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初始模型,然后再通过企业的延伸来发展并延长该产业链,而且三大中心的建设也是为适应商贸中心的需求而存在,所以在建设上要与商贸中心点的流通能力相匹配。(二)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

图3 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流通体系结构图

图4 城乡流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图

商贸流通体系具有“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建立农村商业网点实际上也是利用流通体系中的“点、线”结构将城乡之间的商业活动串联起来,从而形成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格局。城乡空间的融合关键在于城乡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将统筹城乡商品市场发展作为突破口,建立功能分类齐全的双向流通模式,加快新型商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步伐,促进城乡商贸的融合发展。如图4所示,城乡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四类情形: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乡村”作为其城乡市场网络一体化的拉动模式,通过完善该地区的网络化、信息化与连锁化进而完善其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提高二者市场的关联度;在工业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通过商贸流通业与其它关联产业的互动融合来加强产业间不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通过小城镇形成商业体系进而与城市商业体系进行衔接,在城乡之间形成资源双向流动的商业体系;而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均不高的地区,采用供应链空间联结模式,将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用户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流通网络,最终形成完备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三)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二是城乡之间的资源互动问题。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渠道与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出现流通商品品质降低、农产品流通的先导性作用无法发挥最大化产业效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渠道建设、体系建设,这主要依赖于政府对于农村设施建设资金、技术支持,国家需要改变政策支持的方向,将长期偏向城市的政策方针引导一部分进入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同时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流通先导作用,优化农林牧渔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对于解决农产品的“卖难”和消费品的“买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乡之间资源的互通性。正是因为我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二元格局,所以导致很多优势资源不仅偏向城市地区,而且城市在占有这部分资源之后也禁止向农村输入资源,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二元格局的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外,还需要自行利用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在农村地区建设商业网点、物流运输线的分支、仓储中心等,一方面仓储中心可以直接将当地产品进行包装和库存管理,而在农村地区建立物流分支线实际上是满足仓储中心的配送需求,一方面企业可以降低地级差价的成本,直接采购和销售,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流体系的建设,而商业网点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城乡之间的边界合作,使得农村地区可以共享到城市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流通体系。

结论

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一直以来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本文分析了商贸流通视角下农村流通体系的滞后问题,以使其能够与城市的商贸发展相匹配,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流通要求要不断改进城乡流通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增强城乡流通监管中的监管性与安全性,始终保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协调、创新能力与效率水平之间的动态平衡。城乡流通体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发展经济的制约、政策体系与二元结构体系的影响以及流通制度的差异性,因此针对这些原因需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系,并且在体系的建设基础上在农村建立商业网点体系,进一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乡流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智.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

2.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 (11)

3.傅广宛,蔚盛斌.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结构的完善与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4.杨国华,王永强.基于都市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太原经济圈为例[J].经济学家,2010(3)

6.朱喜群,赵康.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7.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1)

8.姚星垣,夏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9.王睿.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名称:新时期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课题号:2015B085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