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成本、人力资本与我国出口制造业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16-03-26袁媛何军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人力资本

■ 袁媛 何军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贸易成本、人力资本与我国出口制造业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 袁媛 何军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2004-2012年我国出口制造业区域间的转移趋势和特征,并通过构建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转移分别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出口制造业存在区域间转移现象,且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转移幅度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差距以及中西部地区贸易成本降低是出口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应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同时东部地区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贸易成本 人力资本 出口制造业 产业转移

引言及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197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到2013年,该值达到了4159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209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贸易举足轻重,自加入WTO后其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贸易总额为95.14%。分区域来看,我国制造业贸易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落后、地理条件差、对外开放程度低等因素的限制,其制造业贸易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东部地区的一些制造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中西部地区为了自身发展,也从东部地区承接了一部分产业。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需要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那么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出口制造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态势如何?出口制造业的转移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关于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研究,多数学者已达成一致认识,认为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区域间转移的现象。覃成林等(2013)通过建构产业转移测度原理和方法发现我国制造业转移始终存在,集聚性转移与扩散性转移并存,且有阶段性转换。范剑勇等(2011)通过测算产业份额指标、地区专业化水平指标和产业集中度指标,发现我国制造业在2004年前向沿海一带集聚,但在2004年后变为扩散与集聚并存。而在制造业区域间转移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郭进等(2014)认为FDI区位变迁对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具有显著的影响。李燕、贺灿飞(2013)利用1998-2009年珠三角制造业的数据,发现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是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王满四等(2012)认为转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市场规模及潜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陈建军(2002)通过对105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选择区域转移是以扩大销售额、占领市场以及扩大出口为目的,同时,降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也是企业选择转移的重要原因。林桂军等(2013)利用各行业出口数据,证实了东部地区的出口产业存在向中西部省份的相对转移,且转移的产业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长。

以上学者均对产业转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针对我国出口产业区域转移的现象,已有研究不多,且制造业作为我国贸易的主体,其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制造业贸易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纵观国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研究,大多是从产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对产业类型进行划分从而研究制造业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差异。本文将弥补这些不足,以出口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将出口制造业分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种类型,探究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

图1 2004-2012年三大区域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比情况 单位:%

表1 2005-2012年全国及区域出口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单位:%

分析框架

Adam Sm ith的劳动分工理论以及David Rica rd o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是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打开了市场开放的大门,使一国内部地区获得更广阔的实现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空间,从而促进分工的形成和深化。由H-O定理知,初始的比较优势最可能来源于其丰裕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张会进一步强化一国从事其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生产,最终形成了国内各区域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相对变化又能导致国际分工的变化,从而导致国际或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贸易成本的概念愈来愈多地用于研究产业布局。根据Krugm an(1991)新经济地理学的“冰山”运输成本思想,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的产生。工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性,不同地区间的工业品贸易时存在一定的运输成本,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降低运输成本,将受前向关联(靠近投入品的供应地)和后向关联(靠近产品的需求地)的驱动,从而大规模地在某一地理区位上集中,最终形成中心-外围的产业发展结构。

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其贸易成本较低。运输费用的节约是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之一,使外向型的产业集聚更易在运输区位较好的区域形成,以节省对外运输费用。因此在贸易开放的初期,产业集聚最先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当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会造成东部沿海地区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该地区的工资、土地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虽然交易成本下降,但由于工资、土地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上涨超过厂商同处一地时对交易费用的节省,这种拥挤成本引起了产业集聚的离心力,东部地区制造商倾向于将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厂转移出去。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在公路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得产品的运输成本下降,即贸易成本下降,而中西部地区贸易成本的下降使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可能。因此,在贸易成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成本)的双重推动力下,东部地区制造商开始把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厂迁往工资低的中西部区域,即发生了产业转移,边际产业从东部地区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且贸易成本低的中西部地区。

表2 区域各出口制造业占比和相对转移 单位:%

图2 1999-2012年我国出口制造业地理集中度

我国出口制造业转移现状分析

按照出口额占比,本文选取了13个出口制造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如图1所示,就三个区域出口制造业份额占比情况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9个省和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10个省市和自治区),东部地区虽仍占最大份额,但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比逐年降低,由2004年的81.91%(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测算,下同)降低到2012年的68.52%。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制造业份额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18.09%增加到2012年的31.49%,增加接近一倍。其中,中部地区增加尤为明显,2004年,中部地区出口制造业所占份额为12.35%,而2012年其份额增加到23.74%;西部地区也由2004年的5.74%增加到2012年7.75%,增长幅度略低于中部地区。

在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方面,如表1所示,2005-2012年间,中、西部出口制造业年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和全国水平。2004年,东部地区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23.01%,略低于全国水平的24.44%,而中、西部分别为32.94%和26.58%。2007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这段时期的最大值,分别为42.27%和37.04%。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各地区出口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年增速均大幅下降,总体来看,2005-2012年间,中西部地区出口制造业年增长率一直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验证出口制造业是否存在转移现象,本文采用绝对地理集中指数MHHI (Haa land、Jan e ta l.,1999)来衡量1999-2012年间出口制造业的地理集中随时间变化情况。绝对地理集中指数不考虑规模大小,可以用于表示经济活动的地区分布的绝对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其中,i代表省份,k代表行业,N为省份数量,Sik为第i个地区的第k个行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全国总产值之比,某一行业的地理集中度越高指数越大,指数最大时表示对应行业完全集中在一个地区内。

本文以13个出口制造业为例,计算得出1999-2012年中国出口制造业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出口制造业分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类(根据R&D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进行分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计算其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1999-2004年期间,我国出口制造业整体地理集中度不断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0.0549,这说明这段时期内出口制造业不断集聚发展,倾向在某个区域集中。2004年以后,出口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开始下降,2012年下降至0.049,表明从2004年开始,出口制造业由区域集聚转变为区域分散。分产业类型来看,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变化趋势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高于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和整体出口制造业,两者均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0587和0.0536。自2005年以后,两者均呈现下降趋势,即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趋于分散。2009-2011年,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地理集中度下降速度明显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可能因为该段时期内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转移的速度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

为了考察东部地区的各个出口制造业转移的具体情况,本文采用魏玮、毕超(2011)的测量方法,即采用地区制造业占全国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来表征区际产业转移规模。本文选取2004年、2008年、2012年三个时间点,测算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占比变化状况,以此来分析相关行业的转移情况(见表2)。

根据各个年份区域生产总值占比发现,这13个出口制造业都存在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即中西部地区各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比呈上升趋势,东部则逐年递减。分行业来看,东部地区转出规模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转出份额为15.75%。其次依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转出份额均在12%以上。东部地区转出程度较高的出口制造业均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具体来看,中部地区增加份额较大而西部地区少量增加。分时段来看,东部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2008-2012年间的转出份额均超过2004-2008年间转出份额,其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强化。除大量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外,资本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也有明显转入。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转移份额最高,为11.32%,中部地区增加10.19%,西部地区增加1.13%。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转移份额仅次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转移规模均在10%以上。除此之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也存在区域转移现象,但其转移份额相对较小。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承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份额高于西部地区。2008-2012年间,西部地区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份额反而有所下降。

表3 解释变量统计与描述

表4 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影响因素分析

出口制造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与实证方法

本文考察的年份区间为2004-2012年共9年,在制造业两位数分类下,一共包括了13个出口制造业的数据。各省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实证模型中所使用的解释变量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交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

基于理论基础,本文重点考察的是新经济地理因素贸易成本和要素禀赋因素人力资本对于不同类型出口制造业转移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经济规模、政府参与度这两个控制变量(胡安俊,2014)。其中,分类型的产业份额占比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具体用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份额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份额来表示。模型设定形式如下:

其中,i表示各省份,t表示各年份,εit为误差项。贸易成本用transp表示,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贸易成本低的区域更容易吸引产业集聚。本文选取各省的高速公路密度指标,即单位陆地面积拥有的高速公路里程作为贸易成本的代理变量。人力资本即反映各区域的劳动力成本,用hum表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其劳动力成本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本文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各省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经济规模用gd p表示,本文使用各省GDP与全国之比用以反映区域的经济规模。地方政府参与度用gov表示,同时选择地方政府基础建设支出占GDP比重度量地方政府参与度。为了考察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对出口制造业转移的影响。本文设置了地区虚拟变量D,东部地区设为1,中西部地区设为0,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影响区域劳动力成本进而影响区域产业布局,且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将地区虚拟变量D以乘法方式引入模型,并依次采用混合回归(OLS)、固定效应(FE)与随机效应(RE)对模型进行估计。具体变量选取情况如表3所示。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其中表4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实证结果。从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来看,贸易成本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的份额有显著的影响,即交通运输越便利,贸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份额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低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从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份额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由于人力资本与地区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且绝对值大于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系数,这表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反而导致了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份额的下降,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导致了其对应的劳动力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从而使得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从而引起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生产总值的相对下降。除此之外,控制变量市场规模和地方政府参与度对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产值份额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变量并不显著。

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从表5混合回归的结果来看,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发展。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则显示为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贸易成本的降低更多地促进了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发展,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所占比例相对减少,因此该系数为负。此外,人力资本对各省份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集聚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混合回归显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固定效应则显示东部地区这一影响弱于中西部地区,但整体看来,人力资本对整体省份均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显示控制变量市场规模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份额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参与度并不显著。

表5 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及政策推动的大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出口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转移已初具规模。东部地区各出口制造业行业生产总值区域占比逐年降低,而中西部则持续增长,且中部地区增长幅度大于西部地区。分行业来看,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的转移规模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差距以及中西部地区贸易成本降低是出口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因素。即东部地区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得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中西部拥有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且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等成本下降,导致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优先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首先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东部地区出口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应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同时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承接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辐射和转移,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也应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利用其劳动力比较优势有计划地引进东部地区的相关出口制造业,带动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1)

2.范剑勇,李方文.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南方经济,2011(6)

3.郭进,徐盈之,王书斌.FDI区位变迁与制造业区际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

4.李燕,贺灿飞.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3(5)

5.王满四,黄言生.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

6.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

7.林桂军,黄灿.出口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

8.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 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9.H aaland, Jan; K ind, H ans-Jarle; M idelfare-knarvik, Karen; Torstensson,Johan. W hat Determ ines the Econom ic Geogrephy of Europe? [R].CEPR Discussion Paper, No.2072, 1999

10.魏玮,毕超.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面板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8)

11.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季刊),2014(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人力资本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