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03-25罗海燕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寝室学校学生

罗海燕

摘 要: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令人担忧。探索使用手机的有效策略,变传统的“堵”之法为更合理的“疏”之道,使学生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需要创新学校管理思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搭建师生、家校、亲子沟通的桥梁。

关 键 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手机使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53-0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在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手机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成长问题尤为凸显。

学校作为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农村中学,在校学生118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共739人,占总人数的62.31%;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学生132人,占总人数的11.13%。为了便于联系,也为了补偿孩子,许多家长给学生买了手机。殊不知,这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学生沉迷其中,反而成了扼杀学生前途的“罪魁祸首”。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手机的现状,课题组作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你经常使用手机做什么”一项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利用手机和爸妈沟通增进感情,会上网查资料解决学习问题,也会在课余听听自己喜欢的歌,缓解学习压力,另外,也会和朋友之间进行短信交流,拓宽交流的空间,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可见,手机的确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但也有学生坦承,自己的手机主要用于和网友聊天或者打游戏。

一、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表现

1.精神萎靡

调查发现,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常会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深夜,严重影响了第二天的正常学习。不难发现,长期玩手机成瘾的学生,普遍身材消瘦、皮肤萎黄、神情倦怠。可见,长时间玩手机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脑细胞的盖尔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白鼠连续接受四个小时与手机辐射相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现象。更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事实证明,长期使用手机会损伤青少年的脑部神经,引起头疼、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崇尚暴力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Craig Anderson)及其同事在研究暴力游戏与攻击的相关性时发现,暴力游戏可以增加玩家的攻击行为、攻击情感、攻击认知、暴力冲动的生理唤醒,减少亲社会行为。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在玩攻击性游戏后,其攻击行为短期内有所增加。

八(3)班的郑同学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广东打工,三年没回过家,郑同学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据学生反应,郑同学一直喜欢用手机玩网络暴力游戏,和同学们唯一的交流就是眉飞色舞地宣扬游戏中的打斗有多过瘾,在学校也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会偷偷把凶器带进寝室,稍不如意就和同学打架且下手极狠。曾因为寝室长批评他不好好睡觉,就抽出枕头下的钢管直接砸在寝室长的头上,导致寝室长当场血流满面。

3.闭锁倾向

与人交往和沟通是生存所需,闭锁心理则容易让人变得偏执甚至性格扭曲。喜欢上网的同学,几乎把虚幻的网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少与其他同学交往。时间长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抱怨其他同学,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

4.成绩下降

痴迷手机的同学往往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成绩下降就是必然结果。九(1)班的张同学得知在外务工的母亲又怀孕了,以为父母以后会疏忽自己,极度的失落让他一拳砸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手上血肉模糊。父母得知后给他买了手机,本意是想多和孩子说说安慰话,谁知该生极少接父母电话,反而用手机上网成瘾,成绩直线下降,尽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努力劝导,中考前该生学习也有所进步,但最终和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5.浪费金钱

长期用手机玩游戏,会产生巨大的流量,这笔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负担。

不合理利用手机的危害人人皆知,但作为留守学生,手机是与父母感情联结的纽带,严禁学生带手机,显然不是上策。为此,我们只能努力探索“疏”之道而不是“堵”之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基本策略

1.“心灵之约”: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学校校务处门口安放的“校长信箱”,挺受孩子欢迎,他们会主动就学校管理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受此启发,课题组建立了“心灵之约”信箱,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以书信的形式和老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学校保证不公开学生的秘密。一段时间后,学生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写信的渐渐多起来,有了问题甚至愿意和老师交流。

2.“图书角”:融入班级学习生活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涵养品性;可以充实底蕴,提高生活品质;可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遗憾的是作为农村留守学生,陪伴孩子的,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里缺少的恰恰是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

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动员每班在教室的一角搭建一个小小的书柜,号召全班学生献出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整理入册后由专人负责组织借阅。为了督促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每天晚饭后抽出20—30分钟,让学生来一场小小的朗诵会或者演讲比赛,谈谈自己对所看好书的感悟。另外,学校组织语文老师编写了校本课程特色教育系列《经典背诵400篇》,定期开展经典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好诗文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阅读很好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渐渐从虚拟的网络里走出来,融入到了生机勃勃的大集体中。

3.案例分享:引发强烈心灵震撼

初中学生正处在逆反期,空泛乏味的说教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让他们反感。因此,为了让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校运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不合理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

利用教室里新安装的教学一体机,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上,由课题组老师选定或者学生推荐有关网瘾的视频资料供全校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个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远比老师的空口说教效果好得多。

4.兴趣小组:转移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在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中学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学校时间多,课余时间也多。为了充实课外生活,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学校组织了11个社团,有象棋社、舞蹈社、乒乓球社、武术篮球社、军事爱好者俱乐部等等,每个社团都由有相关特长的教师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与活动,时间一长,慢慢喜欢上了社团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5.创新管理: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尊重孩子,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来养成学生的自律品质。学校提倡学生不带手机上学。带手机的学生要建立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姓名、班级、年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如果发现这些学生上课听讲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记录并调查原因;出现过度玩手机的苗头,教师要加强干预和引导;选拔有能力的学生任寝室长,有问题及时反映。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过度玩手机的现象。

在宿舍管理上,学校以前是按名次安排住宿,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比较集中,晚上比着玩儿,不好监管。为此,课题组协同班主任重新调整了寝室,把个别上网成瘾的学生安排在优等生寝室,一方面优等生可以给他们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优等生也可以帮助监管学生。

6.家校互动:构建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

家校同心,其利断金。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还要延伸到家庭之中。为此,学校为每位班主任定制了校讯通,要求经常和家长沟通联系。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朋友到校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家的表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和家长商量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齐心协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大型的文艺汇演,邀请家长到校观看。此项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增长学生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增强了自信。

(作者单位:邓州市白牛一初级中学河南邓州 474164)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寝室学校学生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喜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