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十八座建筑及环境特色研究
2016-03-25吴秋霞朱雪梅
吴秋霞?朱雪梅
本文简要介绍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雅韶镇的东南部,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的雅韶十八座的建筑与环境特色。该村历经百年依然较为完整地保存其建筑布局、木雕艺术等环境,是粤西沿海地区建筑文化和传统农业社会文化的典型性。
岭南,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该地区的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铸造了千姿百态的民居,散发古风遗韵的传统村落。基于传统文化的韵味,形成了一系列有地区特色的建筑,如广府三间两廊式、客家建筑、围屋和潮汕爬狮等都各有特色,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概况及历史沿革
雅韶十八座隶属岭南偏西地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据《阳东县志》(2008版)载,南宋初年,牛鼻山南麓建有几座窑,称瓦窑地,元初谭姓人家迁此定居。“瓦窑”与“雅韶”谐音,故名雅韶,含庵后、中古、西元、东安、长光、双边、长江八条自然村。清代乾隆年间,雅韶商人谭谓经常到雷州半岛和广西、云南一带做牛贩生意,也到台山四邑地区贩油,渐成巨富,进而购置田地修建房屋。雅韶十八座便是由谭谓出资所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年),距今已有258年历史。“十八座”原是十八座屋,后因家族人丁兴旺,谭谓又增建十八座,共有三十六座。雅韶十八座面山而建,周临富水,在过去,家族宗祠坐落于寨子西侧;距寨南约500m处有河道,并建有码头,粮仓建在河道北侧,后因历史变迁,现均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雅韶十八座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建筑和环境方面都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格局。
雅韶村整体格局
雅韶十八座地处漠阳江冲积平原上,周边地势平坦。典型的阵列梳式布局形式,两列建筑之间形成主巷,成为村落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空间布局规整紧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以东西向的中心街串联南北六条巷道,空间组合严谨有序,主次分明,民居建筑三座一组沿巷道纵向排列,紧凑有序,使得古寨整体建筑肌理清晰,富有粤西传统村落的地域性建筑空间特点。
整体格局保存较完整,古寨经历多次的战乱、匪盗、天灾和重修,村中保留了大量民居之外,还保留了一批其他类型的古建筑(如书院等),另还保有使用功能良好的古井。古寨整体表现为清代中前期风貌,完整的保留了池塘、民居、书院、街巷、碑刻和古树等要素,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清代建筑有30多栋(座)。建筑之间的街巷完整,少有拆建、迁建的现象,虽有部分新建筑,但新旧建筑总体上较为协调。总体上,雅韶十八座完整地保存了整个在这种政治组织原有古寨的历史原貌。完整的街巷格局、建筑肌理形成完整的古寨格局,呈现出非常完整的粤西沿海地区农业社会乡村风貌景观。
雅韶村岭南建筑特色
传统民居风貌,是个体和整体的统一,离开了单体特色,群体了无生气,而没有群体的风采的衬托,个体也会失去原有的价值。无论古今,建筑都是人文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最常见的是硬山屋顶形式,也有悬山屋顶形式。结构则绝大多数为砖木,青砖灰瓦,建筑上的装饰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细部处理与装饰是根据当地手艺、风俗习惯与审美爱好等,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进行技术加工,把传统的绘画、色彩、雕刻、图案等艺术融合其中。比如最为出名的潮汕木雕,广府砖雕等。
“雅韶十八座”36 座建筑皆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糖灰杉木筒瓦材料的“镬耳屋”,巷道皆以青砖铺设为主。所谓“镬耳”,即屋梁上方两边筑起的风火砖墙,形状似镬耳。“镬耳”上面用建筑材料雕了很多龙凤图案,36 座 72 处“镬耳”有无数的龙凤在飞舞,反映了建筑者“天人合一”的理念。镬耳屋除了增加雄伟的气势外,还具有防火隔火之用途,将美观与功能完美得结合在一起,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所在。
雅韶十八座是传统的三间两廊式,以三间一进为基本单位,纵向布局有三进,厅堂位于中轴线上,结构故多用梁架承重,采用抬梁式结构。各座建筑墙体的上方,用彩色的石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面画,雕出各种形式各异的花草虫鱼图案。屋脊上有高高的脊顶,刚刚横梁露头的部分,雕成兽首形状,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酷似无数龙凤飞舞于云彩之间,给这座森严的古宅平添几分动感,达到刚柔相济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古代“天、地、人 ”三才整合的建筑美学观点。
彩画、灰塑等装饰艺术融入到建筑中,交相辉映,相互协调。充分反映及体现了岭南在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及建筑风格。
雅韶十八座建筑造型统一,形制灵活多变,整体同中有异,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寨内建筑以民居为主,整体以古寨为空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古寨一街十二巷和广场、民居、商铺、古井、古树、池塘、农田、河道、古港池、古仓库遗址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村落体系,对研究粤西沿海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和传统农业社会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雅韶村依水而生的环境特色
传统民居无论是个体的选址、营造,还是群体的组构、结合,都是对自然界采取友情的态度,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左右逢源。正如张潮所指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及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不同,传统民居也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也不同。
雅韶十八座虽非依山而建,但朝山傍水的村落选址依旧秉承“天人合一”传统风水学理论思想,在满足了村落中建筑的日照、通风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对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十八座南面是一处丘陵,在该丘陵与十八座之间也曾有古河道绕村而过,往西汇入那龙河。该河作为历史上雅韶十八座的主要货运航道,在十八座河段有码头,并建有粮仓,古时货运船只络绎不绝,货物源源不断输入雅韶十八座,成为古寨的一条重要生命线。现古河道河床淤积,河面较窄,昔日繁华的码头和粮仓早已不再,仅剩杂草丛生的土堆遗迹。随着历史的变迁,十八座聚集有宝鸭塘、长塘仔、菱角塘等十多个池塘,形成一条占地12公顷左右的“护村水带”池边草木繁茂,周边万亩良田环抱。每到收获季节,一阵清风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倒影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十八座传统民居,衬上此起彼伏的金黄色穗浪,景色美不胜收。
以上述来看,十八座处于亚热带气候,往往因天气炎热,村落的通风显得特别重要,通常有热压通风与风压通风。村前为池塘、水田,村两侧及村后则是树林或竹林,村落内建筑白天受太阳辐射升温较快,夜晚则降温较快,因此与村落周围形成热压,为村内通风创造了条件;另外,村落的整体就是一个大空间,而村内的巷道、天井、厅房则是小空间,风从村外吹向村内就形成了气压,也为村内通风创造了条件。
十八座沿河布局,因地制宜,尊重村落地域条件,将河流、农田、果园、水塘等自然要素有机组合,在村落中形成小桥流水、古井老树等景观要素,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融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结语
本文对雅韶十八座基本概况以及现状介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以及依山而建的环境特色,提炼了十八座独特的要素,从而挖掘村落历史文化特色,为进一步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建造技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粤西沿海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和传统农业社会文化提供了相关的参考。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