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系教学场所的空间氛围与文化渲染
2016-03-25唐云齐琦
唐云?齐琦
本文分析了影响空间氛围形成的多个因素,以国内外优秀的建筑系教学空间特征为例,归纳出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对建筑系教学空间的设计或二次改造提供系统的参考和建议。
建筑系空间的现状与影响
建筑系的教学空间是建筑学学生最早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建筑空间,有着启蒙与指导的作用。随着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所需的教学空间形式与氛围也更灵活多变。但我国传统的教学空间总体限制较大,形式单一并缺少文化和层次感。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日常接触的方方面面直接的影响着他们对建筑的认知和理解,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和提高学习热情,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系空间改善构想
1.共享大空间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教学模式需要更多支持交流和建构知识的平台。尤其对于建筑学这种设计类专业,需要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对于其教学空间的设计也应更倾向灵活性和适应性。
中庭或者入口休息厅作为共享空间,空间一般较为自由,容纳着展览、评图、休闲集会、教学、演讲等多种类型活动,是灵感与创意的孵化器。这种自由大空间的空间层次与组合也是最为丰富多变,根据活动的需要通过可移动的隔断来界定出适合的尺度空间,或者是围合成多个小尺度空间用以更私密的交流。正如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 “边界效应”理论,人们其实更热衷处于空间的边缘,因为这样既可以比较全面的观察周围的事物,也可以适当地隐藏自己。在大空间中适当建立一些“边界”,可以更好的吸引人停留。
2.细部装饰
建筑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场所内接触到一切物件、装饰都可能成为学习内容。在学院内适当的增加一些雕塑、建筑历史符号、模型、壁画等的布置,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艺术气息。如同济大学文远楼,虽然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但内部许多细节的装饰上很有考究。一些隔断采用小方块母题,壁柱的纹饰和通风孔的图案都采用具有中国建筑传统的意象,不同年代建筑符号的组合,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与历史的碰撞,这些细致的设计也有利于学生们对于环境细部设计的观察和学习。
休息厅、交通节点和走廊这类的空间进行精心的设计,通常可以用来展示学生、教师作品,美术绘画等,既可以增添艺术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在此停留浏览,交流学习。对于顶棚、围墙这些与建筑设备直接挂钩的界面处理,一些建筑学院也做出了不同往常的处理。例如天津大学的模型室内,设计师特地把结构、设备和屋顶棚的各种管道裸露出来,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布置,各部分采用不同颜色标识,形成一种粗狂的工业风格,别有一番另类的体验。这也有利于学生们意识到建筑复杂的构成元素,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简单呈现的围护和空间而已。
3.材料质感
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主要依赖视觉,除了来源于空间几何秩序和形状,材料的质感、色彩的使用也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理感受。材料的使用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光泽、气味、粗糙或者细腻的表面,它们让建筑和空间具有重量和温度。但在现代大多学校教学楼的设计中,还是更多的采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例如同济大学C楼,运用了相当主流的建筑材料,钢铁、透明玻璃和U型半透明玻璃板的搭配设计让外立面格外耳目一新。虽然这些工业材料让整个建筑有一些冰冷,但也体现出了克制的理性美。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来说,可以利用特殊材料制作展示、装饰,去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这一点清华大学建筑系馆就有所采用,在室内的走道墙上,挂着一块一块的不同材质装饰的墙面,独具匠心,呈现出很恰当的氛围,也能让学生对各种材料有最直观的感受。
4.光环境的塑造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说过:“建筑物必须透过光线的照射,才能产生生命。”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将对整个室内空间的意境营造起到主要的作用,光线与其他元素的综合运用共同创造出理想的空间意境。
教学类的学习空间一般需要开场和明亮,但不同的场所如入口、走廊、公共空间、教室、角落等自然光条件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除了要适当运用高、侧窗进行自然采光以外,针对建筑内部不同的空间主题采取点光源、低侧光源、发光天棚或者是透光墙等诸多采光方式,适当的提升每一个区域特有的光氛围特点。对于一些內廊式的教室布局,走廊光线太暗,也可将教室的封闭外墙改造成透明的玻璃隔墙,可以大大的提亮整个场所,让教室和公共走廊之间的视线更为通透,从而联系不同班级学生之间活动和学习。
结语
建筑系教学空间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主要的场所,本身就作为一个被体验的容器,是学生接受熏陶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讨营造特有空间领域感和场所氛围,并运用专业语言加以运用表达,有着多多重影响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领域的认知学习和学术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