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立体影像中的美学体验
2016-03-25刘辉
刘辉
目前普及至大众观赏的3D电影仍然只是一种模拟的3D立体影像,而非裸眼真3D影像,模拟的3D立体影像以双重影像与双侧偏光眼镜的配合,从而产生映射入双眼的二维平面影像的偏光,最后,由大脑在视觉意识中整合成3D的视觉幻像。随着科技、文化、艺术、美学四者的不断融合,电影视觉时代下视觉的美学体验亦随之而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3D阶段。3D立体影像堪称视觉时代的美学革命,3D立体影像既是视觉时代的引领者,亦是视觉时代的全新开拓者,更是视觉时代美学真实体验的捍卫者。立体影像下的美学体验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的临场感,与更加真实的人物互动体验,以及更加真实的视觉印象,科技、艺术、文化、美学四重驱动下的3D立体影像更具美学体验下的时代感与未来感。
一、 基于立体影像下的美学体验
(一)立体影像下更易接受的虚拟叙事
传统的二维平面影像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烘托与叙事方能引导观众进入潜意识下的三维真实,而3D立体影像由于先天即具备了非潜意识下的真实观感,因此,不仅在烘托与叙事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笔墨,而且其虚拟叙事的真实性亦更易为观众所接受。从德国文艺理论家姚塞与伊寨尔的接受美学研究可见,愈是真实的就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3D立体影像恰好为接受者准备了一个基于准真实氛围的虚拟叙事,从而成为了观众所最易接受的真实度契合其心理需求的期待视野,由此观点来看,任何文艺化的叙事理论都不及3D立体影像的真实性更能够满足观众对真实性的需求。不仅如此,立体影像改变了传统的审美定势的同时,还在影片中的多个视觉热点之中进行了影片中人物对观众的单向式互动,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由美学实践产生的深度美学体验。[1]
(二)立体影像下的真实与艺术下的虚幻
3D立体影像下的真实来自于视觉意识下的虚幻,同样,3D电影艺术下的虚幻来自于视觉印象下的真实,立体影像下的真实给了观众一个可以获得不同于既往的,相对沉浸式的,美学体验的时刻,由此体验所产生的虚幻,从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理解视角而言,是一个不断丰富体验的审美过程。3D立体影像下的真实与电影艺术下的虚幻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电影艺术是透过对现实的虚拟使得观众的潜意识进入虚拟的真实之中,而3D立体影像则是透过观众的视觉真实而直接进入到虚拟的真实之中。相对而言,3D立体影像下的真实,其路径远比艺术下的虚幻的路径要短得多,这也充分地印证了观众可以透过一些技术手段以更快捷的方式进入虚拟真实之中,以弥补传统二维平面影像所无法充分满足观众感官的缺憾与观众感官无法成为其情感的触角所造成的遗憾。
(三)视觉文化下的美学体验
电影艺术为观众带来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文化体验,而3D立体影像则为观众带来了更具真实感的近乎于造梦空间的视觉文化超真实体验,更自然的立体感受与更加真实的感触将观众的注意力游离于视觉之外,从而形成了由潜意识驱动的真切文化意象与真实美学体验,随着观影过程的不断持续,对感官刺激更为强烈的立体影像形之于脑海的不断融汇,使得3D视觉文化语境得以建构完成,最终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在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当中,立体影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视觉文化的引领者角色,以远超平面二维的视觉效应达成了立体影像所赋予观众的真实视觉触碰的感官传递,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更加深刻的烙印,进而更深刻地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意识,以达成更为强烈的与3D影像设计初衷更加相符的视觉共鸣。
二、 基于立体思维的美学体验
(一)立体视听的美学体验
3D立体影像在技术与艺术的依托下,实现了由二维到三维的超视觉延伸,由传统影像的固定二维模式骤然突变到三维影像的实现,3D立体影像的视觉引领为观众带来了美学真实体验下的快感,模仿视觉效应下的双眼以不同视角进行拍摄,辅以长焦与大光圈摄影技术,再利用偏光的双眼视觉差异,3D立体影像终于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当然,更佳的3D效果还需要能够与3D影像完美配合的立体视听设备方能完美地实现,与3D位置精准拟合的声场输出不可或缺,否则就会造成观众可能由3D类真实场景中游离出来的可能,也会造成美学体验的缺憾。当电影这种传统的二维影像艺术终于能够从屏幕中走将出来,形成三维观感的时候,与之相伴始终的美学体验也在获得了同步的升华的同时,再度解构了美学的深度法则。[2]
(二)虚拟还原的美学体验
3D立体影像建立在以偏光人为制造双眼视差的基础之上,赋予给观众的仅仅只是一种类似“视觉欺骗”效应的影像的“虚幻”,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目前所普及的3D电影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被动视觉的脑海中的3D立体影像的虚拟还原,简言之,现阶段的3D电影仅为一种拟真的美学体验,这种美学体验建立在左右双眼的视觉脱离了其独立性与体察性的基础之上,从而由视觉神经传递至脑海之中,进而获得双眼视差统合而成的3D立体影像的美学体验,视觉意识与思维意识的无缝转换使得立体影像获得了占据地位的凸显,在3D立体影像的美学体验过程中,观众更易油然而生影片主旨所传递的周遭信息的刺激,这也是3D立体影像临场感借以实现的一个方面,立体影像的虚拟还原既实现了强化写实主义的美学效果,又为观众开辟了真实引导下的时空连贯性。
(三)立体思维的美学体验
与传统二维平面电影的空间概念有所不同的是,3D立体影像为美学体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立体思维方式,无论是商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的思维方式,最终总会归结为美学层面的思维方式,3D立体影像的立体思维主要体现在其映射于观众脑海中的“真实的立体幻象”,这种幻象既源于真实的双眼共视的视觉,又是独立于拟真影像的一种虚幻,更是观众立体需求下的对于真实映象的一种客观抽象,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对于真实美的“拟象审美”的超越,再现的真实的美绝非现实世界所固有的真实美所能比拟,再现真实的“拟象审美”来源于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的提炼与塑造,突破二维影像的点、线、面的限制的3D立体影像亦为审美思维开辟了更为广泛的三度空间,影像中的人物不再只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绝对空间,现在,影像中的人物与观众也有了互动的空间。[3]
三、 基于美学本体的类似真实的再触碰
(一)虚拟的时空改观
与二维空间所构成的纯平面的思维逻辑有所不同的是,3D立体影像的三维画面的时空范围显然广大了许多,虚拟的时空一下就得到了极大的可以跨越纵深的改观,强烈的空间真实距离感,空间层次关系感,以及空间逻辑感,无不带给观众以鲜活的美学体验,传统二维平面电影所缺失的与观众的互动感实现了3D电影中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的界限,仅从这一点上来看,3D电影即具有划时代的审美意义,这种美学体验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拍摄机位、拍摄视角、摄影机运动以及景别的研究,转而成为对影片立体影像表达意义的研究。3D立体影像虽然仅仅只是增加了一个维度,但是,却使得观众能够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立体观感,为观众豁然打开了以听觉为辅、以视觉为主的立体的时空界限,同时,亦豁然打开了观众基于立体影像的足以放飞心灵的想像时空。
(二)立体影像下的美学意境体验
意境是镜头语言所追求的最为高格的境界,将观众置于3D立体影像氛围之中,在美学体验上而言更需要突出其中的美学意境,3D电影立体影像的“出屏触碰”何时进行是3D电影立体创作过程中须加以重点考量的因素,其原因就在于“出屏触碰”可能会将观众由沉浸在影片而骤然被拉回到现实之中,这就无形之中破坏了镜头语言先期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意境从本意上深究,其本质上就是一门时空综合视听艺术,现在,有了3D立体影像,意境终于可以回归其本原,创作者可以跳出既往的二维平面创作窠臼,而在三度空间之中纵横驰骋,近景可以做到与剧中人物零距离,中景、远景可以做到摄影机或人物的3D式贯穿与遍历。3D立体影像的“拟境审美”可以营造远超二维平面效果的“灵境”空间,为观众带来了超凡的美学意境体验。
(三)影像虚幻下的本体再触碰
3D立体影像表达下的电影艺术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的真实,传统意义上电影的抽像画面具象化为更具真实感的3D立体影像,也再一次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并在虚幻之中开始触碰类似真实的自我本体。自我本体在艺术化的视觉文化中,第一次找到了近乎真实的与人物之间的临场感与近距离观感,3D立体影像下的视觉的深度浸透,与虚幻视觉的心理认同,进而形成立体影像下的观众对于自我本体的由视觉向大脑映射的再触碰。观众的自我本体在二维平面电影时代只能做到代入感,思想感情与心绪易被剧中人物所感染,而在3D立体影像时代,观众则可以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由现实主义向后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中,3D立体影像中的奇观与热点已经开始变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而3D电影亦已成为对于虚拟影像下的本体真实性的自我救赎。[4]
结语
电影进入3D时代,审美也从最初传统的“拟真审美”转而向“拟象审美”“拟境审美”三管齐下的全方位的美学体验而跨越,3D电影立体影像中的美学体验为观众带来了远超视觉热点与视觉奇观的真实观感,探究3D立体影像的美学体验揭示了“灵境可以产生于真实的虚幻”这一后现代主义美学命题的美学真谛。展望3D电影的未来,我们既期待更高亮度、更高光效的更加栩栩如生的3D精美影像画面,也更加期待裸眼真3D电影的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奕颢.3D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29-30.
[2]张超.3D电影持续燃烧的美学价值[J].魅力中国,2011(21):8-9.
[3]杨春鼎.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C]//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2012:36-37.
[4]洪忠煌.艺术意象的构成和表现形态[J].文化艺术研究,2008(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