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化交融与跨文化融合传播
2016-03-25周星
周星
中国电影已经在世界电影格局中占有稳固的第二大市场的位置,2015年世界电影380亿美元票房,美国占有29%,中国则占17.8%,北美地区票房总收入111.26亿美元,中国猛涨到约67.8亿美元(440亿人民币),按照中国电影的增长速度,再有2-3年将和北美市场并驾齐驱,甚至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而这和市场体制建立与逐渐完善、市场不断开放与文化交流日渐广阔相关。我们接着需要强化的,其实更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的途径问题。按照协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在2017年应当向世界更少限制措施的开放,显然文化交融和本土文化的精神把握就日渐重要。我们已经深感文化问题的迫切性,如何在具体对象的电影文化分析和主题性案例剖解上给予中国电影更多启发,在学术化的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努力上如何打开思路,正是需要研究的命题。在跨文化研究中,首先注重对于亚洲电影的文化交流研究是当务之急,2015年包括中国(约67.8亿美元)、日本(约20亿美元)、韩国(约13.72亿美元)三国电影总票房约有100亿美元,再加上未公布票房的印度、伊朗、越南、泰国等,自然超过北美票房,所以,亚洲已经是高于北美地区市场的第一大电影地区。于是,研究文化交融,亚洲自然已经有良好基础,跨文化传播在亚洲电影中也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 泛文化与跨文化的含义
所谓泛文化交融是针对当下电影文化状态,即在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即青春文化、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交融,导致电影越来越超出传统单一文化语境的认知。矛盾也日渐明显。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当今泛文化的存在都十分明显,在中国,近年泛文化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更为显著。针对于跨界导演的创作,包括出版人介入电影、演员大批量创作电影,以及互联网造就的电影,都相当明显地呈现出泛文化的印记。于是,人们在针对于《小时代》系列的批评时,实际上是不解于泛文化对电影的冲击,而《爸爸去哪儿》之类被电影人严厉批评的综艺电影创作,则显然是一种泛文化扩张领地的实践,奇怪的不是泛文化对于电影本身带来的文化多样性,而是他们往往大收票房,而艺术电影则多数不受票房青睐,这显然是泛文化更具有青年受众影响力所致的结果。
泛文化的景观,我们更多指向本土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在网络文化时代,泛文化对于文化构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时代之变,经典主义的电影艺术守则遭遇冲击,传统电影认知也发生变化,而曾经执掌电影舞台的老电影人开始成批失意于市场,而青年导演则大踏步跨上电影主导舞台。所以,泛文化的影响增强也是随之而来现象。众说纷纭的《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都大为卖座却被不少人质疑,质疑的原因多半在于对于文化感知的不习惯。由此,泛文化伴随着互联网一代的登场,也就难以抵挡。
但跨文化则更为指向它地地域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跨越对话,作为地球村,在互联网时代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跨越文化的交流、碰撞、冲击和吸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电影无疑是文化中的核心传播对象,跨越的现象无所不在,在世界上,强势经济和文化对于它文化的冲击和地域已经成为惯例,无疑,好莱坞电影具有无所不能的影响力。2015年全球380亿美元票房中有前五部都是破10亿美元的好莱坞电影:《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速度与激情7》《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小黄人大眼萌》,所以,好莱坞流水线工业品几乎全球通吃,其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而还是在国内,随着合拍多种形态和好莱坞全面介入创作市场,跨文化的所谓融合已经形成态势,包括港台文化与内地文化之跨,中西文化之跨。但显然,我们的审美文化的评价习惯和现实市场电影文化的存在走向之间,冲突也明显起来。
而国内市场无论是为好莱坞显示无限的市场魅力,而造就他们适应于此的文化融合或者屈就已经形成,还是中国电影试图“走出去”传播接受的单项美好愿望却不能不遭遇危机,2015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虽然有所增长,但也就27.7亿元人民币,显然和高速增长的总体票房不成比例,带出文化传播问题的复杂性。这正是需要探讨分析的所在。而美国在中外合拍电影方面的积极性势不可挡,2015年合拍立项的项目中投资额高达1.5亿美元就有张艺谋执导的《长城》,这是目前投资规模最多的一部中美合拍电影。还有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宣布双方将在未来3年合作拍摄14部影片,协议总金额高达15亿美元。阿里影业方面2015年也宣布要投资《碟中谍5:神秘国度》。合作的就是跨文化交流,益处肯定不少,但谈论跨文化传播,不能不确认自身文化的品质和根基,否则就无法平等交流,也无法看待跨文化传播。而近几年被认为“最好时代”和“最坏时代”交织的舆论,其实都根源于寻找自身文化发展和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焦虑——缺乏自身的恒定性,也缺少对于文化交融的辩证认知。文化总是在自身的传统与他者交流中彼此适应,而不是一成不变,尤其是现代的视觉文化。2015年在电影市场中取得不一业绩的几部影片如《捉妖记》《道士下山》《我是路人甲》《命中注定》等,都是合拍片,跨文化合作的经验其实十分重要。
实际上,我们的学者因为传统被打破而放大了对于文化恒定性的危机的认识,也是对于自身文化不确定的表现。但实际上,文化生产力是不断演进的过程,痛楚也许难以避免,但只要更替的是具有活力的就无法改变进程,看看已经发生的电影大拿: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们,某种程度上已经让位于许多不知名的新生力量,就应该有所警觉。电影人才新生力量异军突起成为2015年中国电影的突出亮点。据统计,2015年票房过亿的47部国产影片中,有28部来自“70后”“80后”创作者,有13部是导演“处女作”。这就是市场一直兴旺却批评一直不断,而批评不断却不能阻止市场兴旺趋势加强的缘由。电影的文化融合过程可能就是一个既然开始也就纠缠而纠结的构成过程。将这一过程当成电影文化生产力积累新生、和构造性弥补过程,以及需要塑性的必然,则我们对于文化传播的积极性评价就将改观。2015年无疑具有电影文化生产力暴涨,跨文化交流加快和构造塑行长短处明显的一年。
二、 认知当下中国电影文化形态
2015年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已经走过内部市场实现、外在多样合拍探索,到全面制片走进来与走出去交互结合的阶段——跨文化制作的态势已经展开。据统计,2015年合拍片的立项数量大幅度增加,10年前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每年受理立项申请的中外合拍电影项目大概30部左右,立项则约在15部左右。而2015年,截至11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发布的信息统计,电影局受理立项的中外合拍电影中,同意立项的已经达到82部,趋势诱人。
而这里的关键包括国家实力的感召力和电影市场的呼唤度。当然是和国力和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当习主席在英国签署中英电影备忘录,而报道称英国正竭力争当“中国最好的西方伙伴”时,当路透社习主席专访消息称:英国“愿意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时,习主席提醒要看到英国成为欧洲作为最好支持的榜样,我们知道这是大环境的国家功劳。也就是我们的开放已经具有对外的魅力也有自身的实力,而他国的趋奉适应已经开始。对于足以交流的文化而言,自身文化的坚实基础是前提。我国已经与13个国家签署了13个完全生效的电影合拍协议,分别是: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比利时(法语区)、韩国、西班牙、英国、印度、马耳他以及荷兰。
的确,对内,电影市场也呈现出新局面:即新一代电影人大展宏图、创作人员跨行实用性越来越获得认可、青年观众支配市场走向成为定式、网络影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面——文化多元性的影响越来越大。自身的跨传统和跨时代的文化展开,为我们所言的跨文化传播做好了基础准备,于是越来越密集的交流和越来越频繁的探讨,都证明着泛文化的融合已经具有的实力,合拍和文化更替都在证明这一点。
这时提到泛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的密度增强不是无的放矢,文化的壁垒打破不是强权,就是实力,或者是特有优势的侵袭。我们理应是几者的结合。回到电影上,文化的丰富性或者是复杂性已经不是说辞而是实际,我们从下述的现象就可以看到:比如电影创作的潮流性话题兴旺、现象性电影日渐主流、制作的台阶升高、票房大大超越意料飞涨、精心制作和明星制作两级性好评的现象并置,IP电影的热潮等等令人意外的状况愈发凸显——文化复杂性造就电影创作的新景观。
总之,在这背景下,文化存量的改变,文化精神的迷途和文化铸造的任务都凸显在电影中,这也是议论需要新的视野的缘由:构建塑性才是中国电影目前需要加强的所在。关于《捉妖记》的典型案例需要有所警示,影片不仅是第一票房的醒目,还在于自身曾经是塑造文化的诸多值得赞许的典范,却意外的在为了票房的功利中减损了完美性的遗憾。关于该片最后阶段的的所谓幽灵场的败笔,不仅有损其出色的成果含金量,也造就了外人的口实,因小失大和为了功名的急功近利实在需要汲取教训。
无论如何,在从市场到创作的跨文化状况中,传统审美的相对“保守”的观念总是看轻中国电影良好局面;随意的评点总是伤及电影自身应有的端庄性;偏激有时得意却和现实言不及义;文化认知时常是被没有理性的文化所支配。但造就自身的文化含金量才是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在泛文化环境中,艺术电影提升对于大众的影响力,还是面对好莱坞的强大压力,增强自身的本土抗压力和反超力量,都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所以,看待当下电影需要入其中又出其外,不入其中几乎是讲着古老的传说反而带不来古老经典的传承力量;不出其外只会沉溺于瞬息万变的现实而抓不住发展的线索。评价最为显示出矛盾性,我们一不注意,自己都可能几乎成为喋喋不休的上个世纪余音而隔绝时代,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不接地气。创作上也是如此,骨子里没有时代感的创作却归咎于外在环境污浊,却没有建设性的创举。
我们需要在对待创作和对待评论上都有真实面对的勇气。这文化自觉的基本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现实,哪怕是自己不乐意的现实,却一定会发现时过境迁的含义,和在何处坚守的价值。但要强调,电影艺术传统是根,不可丢弃;电影时尚趣味是生命延续,没有就伤及存在。如何把握根基,追踪时代,适应现代受众,而还是人们需要的文化电影,正是创作的难题。在201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似乎不显眼的电影《老炮儿》上线,一下子被观众舆论关注,一个带着强烈地域性的故事,被管虎拍出了地气和精神性,充满着老北京气息的人物和故事,展开了一个文化积存的魅力所在,导演冯小刚转身一变,就成就了他自己表演最为出色的真实、地道的角色。电影创造了一个和现实市场不一样的影像世界,逆流而上为一代即将逝去的男爷们精神模样张扬精神,而影片中那些小鲜肉也忽然间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成为不是为了魅惑人存在而是生活真实性的时代宠儿,李易峰和吴亦凡们。无论是影片中的对比还是他们的眼神,都显示出不由得不佩服六爷虽然人老了,却具有超越时髦幼稚的旗帜般的味道。当然,影片还重要的是树立起一个复杂性的老炮儿形象,他守老理不通时尚把戏,却坚韧,在结尾,为了承诺而独自赴约的六爷,在冰上趔趄、坚挺、冲向他的目标,明显物质群体上寡不敌众,却在精神上富有高昂的扬刀冲杀的时候,扎根于现实都市中的遗存人物,却是中国电影少见的角色挺立起来,一个几乎没有见到的过的,既不是痞子的逗乐、也不是故作伟岸的英雄、没有所谓的英豪语言,也不会去屈就献媚的北京爷们,在精神的威风凛凛间自成体系的确立了形象。难怪在中国电影走出去艰难之时,第一票房《捉妖记》北美票房惨淡时,《老炮儿》居然在2015年4部中国电影获得北美100万美元以上影片中占据第一位:141.3万美元。要相信创作原本就是依赖于生活,电影必须有梦幻却不可缺少本土特色和接地气,这样超越我们凡俗的梦幻才有基础,二者一体的人物,才是鲜活而得体的形象。《老炮儿》的出世告诉我们,不是只有青春喜剧才能吸引人,要有精神情感的魅惑力。冯小刚演绎出了悲剧性没落,但投射却依然自守精神界限的老理典范。
在开始人们还在议论方言和带着不雅背景的老炮儿如何能取得市场看重,事实证明,有内涵就有可能。于是:宽容和区分就成为创作和评价都不可丢弃的东西,有市场电影、现象电影、艺术电影的交融并存,让市场盘活而保持电影艺术的根滋养多样态创作;批评者要区分容许时尚创作来支撑市场,鼓励现象电影做大做活来激励创作厚实度走向,精致艺术电影来表率文化之根的精神品质不至流散。于是批评家才不是自说自话而令人生厌,大众才能信服创作的个性而逐渐趋近艺术本质,电影也才能不荒腔走板而具有生长空间。
三、 放眼亚洲电影的文化交流
将亚洲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对象尤其重要,对于西方社会而言,东方电影的文化跨越有其天然的难度。2015年中国内地第一票房的《捉妖记》在北美首周3天票房只有2.1亿美元,45家影院放映,每家影院只为《捉妖记》产出156美元。也许影响因素分析起来有不同结论,但毫无疑问水土不服至少是现象。在亚洲,华语电影和不同国家之间也会产生文化的差异接受,但显然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显明的。我们与13个国家签署合拍协议,除了扩大交流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了对抗单一的文化对象好莱坞。其实对于签约国家而言,他们跟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电影大国合作,也可以提升抗衡好莱坞的能力而进行一定的文化保护。
与我们所在的亚洲的电影文化交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电影的当下发展的社会景观背景来看,在电影已经是世界性的高科技投入而不断改变介质、转换表现形态、产生时尚潮流、影响文化生态的当下,电影更为展现魅力。互联网进一步容纳“电影”的生存领地,进而在微电影的形态下延展电影的视觉感官享受,并且扩大受众认知电影的价值。电影不仅没有因为失去胶片而萎靡不振、没有因为国别差异而阻碍传播,也没有因为匪夷所思的好莱坞扩展,而挡住各自的内容产品的发挥。事实上,印度、伊朗、韩国、中国、泰国等等亚洲电影——还在用各自的方法延续着电影创作的生动局面。华语电影的拓展也在市场上不断获胜。而电影既是地球村人们文化生活的相互联系的产品,也是梦幻无限享受的对象,在更大视野上来看待电影艺术文化,正是我们设立研究中心的一个初衷。
而亚洲电影不只是抗衡好莱坞的最佳地域,更主要是这一个越来越具有独立气质和吸纳包容中依然保持自身开放性的文化地域,富有特色的电影文化,在东方的整体氛围中,让电影这一集聚生活和理想形状的视听文化的迷离色彩,格外具有魅力。电影其实不应该是为了抗衡而存在,也实际上不是阻碍梦幻的产物,电影就是现代生活越来越具有内心呼唤性文化!亚洲电影是具有吸纳包容多样文化,而依然自身健全发展的文化产物,而以华语电影为一种标志的创作,在自身市场增长、吸纳港台以及好莱坞、韩国技术艺术经验基础上,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吸引魅力的所在。我们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越来越具有地域文化包容世界的基础上,促发电影风光无限,应该是我们设立中心的又一个坚实理想。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和实际收效还要等待自身实力的增强,但走进来合作的欲望却是世界各国期望的。所以加大合作尤其是自身地域的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加大和韩国的合作,进而再扩大到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合拍,是文化交流的战略需要。据合拍公司粗略统计,2014年,跟中国香港合拍的项目占到60%左右,跟中国台湾占10%,跟美国合拍占10%,跟欧洲国家的合拍占10%,跟韩国占10%。跟韩国签署了合拍协议以后,2015年一年之内就产生了8个项目,其中7个合拍项目、1个协拍项目。
在亚洲和华语电影的文化交流合作中,研究现状与推动发展的工作必不可少。确立研究性质对象,包容多样研究人才为努力目标,协同交流、定期研讨,向大众发布学术研究成果。聚集在共同方向上的研究,是必要的举措,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的方略,在国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的亚洲电影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亚洲影视研究中心等,已经具有了研究的基本队伍。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的思路已经呈现出清晰的方向,包括发布亚洲电影年度研究报告蓝皮书等,为这一研究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如何进一步拓展,既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扩大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创作和研究上加强亚洲所在国的电影创作与研究界共同合作,包括对出色的亚洲电影导演、亚洲电影动态和亚洲电影各自文化特性展开追踪探究。要坚持当下研究亚洲电影要具有一种泛亚洲的世界眼光,因为和世界格局中亚洲发展的上升态势相呼应,亚洲在后发国家中占据独特地位,比如金砖国家占有2个,而日韩的世界经济地位不可小视。更不用说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亚洲经济文化推动上的重要作用。亚洲电影包括和华语电影这一重要扩展,也包括整个亚洲电影的世界市场格局:2012年亚洲电影市场格局的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主要国家,占有世界电影市场总量的25%,约80亿美元,当年美国占世界的31%,约108亿美元。而关键是从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从前一年的27亿美元突上36亿美元,比2012年的占比8%提升5个百分点。到了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75亿美元,中国电影票房增加到4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而2014年美国电影票房下降为103亿美元,占比27%,聚合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的票房合计占比为世界的26%,加上东南亚地区则与美国占比持平。重要的是,从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量看,增长的16亿美元票房中,75%来自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的主引擎。如果加上澳大利亚,亚太地区在世界电影的占有已经则接近1/3。显然,世界电影的市场景观大大不同,是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亚洲和华语电影的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增长速率最高的,而可以预测,在3-4年内,亚洲电影的核心之中国电影,将与北美市场相比肩,则亚洲和华语电影造就的世界电影格局就今非昔比了。
但显然还要说,亚洲电影的影响力还无法和好莱坞相比,无论就一国独大,还是在本土之外的海外票房,以及获奖能力,亚洲电影都并不强盛。其中中国电影要论及对于世界电影的影响则更需要努力。我们要走出去的可能性取决于自身包括先在亚洲的影响力如何。但我们过去有第五代电影的世界影响,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电影的世界地位,印度电影的独特性,伊朗电影的风格优势,历史上的越南电影的导演如陈英雄们,和当下泰国电影的类型等,都让亚洲电影具有可探究发展的可能。
有必要我们回头看亚洲电影格局中的中国电影或者华语电影的世界地位。当年第五代电影为何一度走出去?开放的社会格局,艺术风格的追求,本土文化的凸显等自身特色;和世界电影需要认知中国的背景,对于异态文化的稀奇等等,都推动了中国第五代电影的成功局面。当下如何?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艺术追求可疑,个性化不够,新鲜感不足,技术追随落后,创造性可疑(仿制性),意识形态的限制等。但我们依然有信心,要看到亚洲电影具有多元创制的特点,中国华语圈的文化形态,韩国逼近好莱坞但本土题材的发挥优势,日本电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东南亚电影的风土人情和一些类型表现,伊朗电影格格不入世界的独特性,印度电影的自我开发的特色等,都意味着多样展示地域电影的文化,葆有特色和更大发展的可能。
但中国市场的发展,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和亚洲电影之间的交流和共荣,是需要更好的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在以往中日电影之间的交流曾经对中国电影产生积极影响,台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多种融合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性贡献,尤其是香港电影对于内地市场和运营的发展多有建树。而中韩电影之间的多元互动和经验借鉴,使得两国电影都具有了少有的各自本土抗衡好莱坞的一定功效。2014年中韩和中印领导人对于彼此国家电影交流的开放约定的政策,可以预期将更大幅度的促进亚洲主导国家电影的发展。研究将持续下去,力求成为促进这一地区电影文化交流和透视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