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教为先,养一校之正气

2016-03-25施静静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施静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育”之首。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曾说:“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可见其重要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老师们花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工作,学生也对一些“守则”和“标准”耳熟能详,但实际生活中收效甚微。这引起了我们学校管理层的困惑与思考:为何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它的症结何在?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全员参与的氛围尚未形成。

学校44个班级,共102个专任教师,其中35周岁以下的占三分之二,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自己教学业务方面的工作一下子难以应对,因此思想上总先想着怎样把任教的学科教好,其次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思品教师的事情。殊不知只有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共同对孩子实施教育,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工作缺乏韧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近年来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在不断壮大,许多“80后”、“90后”的新毕业生充实进班主任队伍,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道德水准不能为人师表,无法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对学生教育的初期,家长们往往充满信心和耐心,等过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效果后,新老师们变得就没有耐心,有的教育方法变得简单、不科学,甚至放弃。这些方式最终收效为0,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三)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在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样会造成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目前近2300名学生,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占据60%左右,其父母基本都是以打工摆摊为生,早出晚归,在家庭教育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品行,有的家长除了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还经常将自己生活上、工作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缺少正能量。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还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这样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四)空洞说教脱离实际。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存在“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晨会、班会及思品课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大多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主题月”与“五好活动”实践性不强,成效不大,导致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如随地乱扔纸屑、果皮;课间追奔打闹,课上做小动作捣乱,用餐浪费等,关键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二、针对现状采取对策

对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正确把握当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德育实效,采取以下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一)学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全员性。

校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老师们明确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然后对各项德育工作进行分解,量化打分,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教师要坚定德育工作的信心,清楚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作,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师要辩证看待学生的进步,不能急躁。要给予后进生更多关爱,更多耐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二)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我校作为苏州市首批教育现代化小学,2010年11月又成功创建为苏州市教育技术管理先进学校。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完备,在教育技术管理方面有较好的管理经验,教师对教育技术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如何利用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优势,优化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1.充分发挥学校装备条件,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开展德育活动。学校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每位教师和中高年级学生建立博客群,平台集教学研究、师生交流、个性博客于一体,开辟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结合主题月教育活动,由校长、教师和学生主持,开展广播讲话,宣传德育活动要求和活动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个人。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每周五中午举行一次红领巾小广播,主要有新闻播报、活动倡议、歌曲欣赏等。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和学生行为习惯宣传片。学校网站提供优秀视频教育资源,供学生欣赏学习,同时链接一些优秀的视频资源网站,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

2.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生动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品德课教学等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代替教师的空洞说教,让学生切身感受德育的熏陶。

3.拓宽家校联系的方式和渠道,丰富德育教育的途径。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在校园网站开辟了“家长学校”的专题栏目,提供家庭教育建议,补充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家校联系平台。任课教师通过网络途径,如班级家长QQ群、家校路路通、网站互动平台等途径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QQ群的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活动成为网络家长会;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心得在学校网站进行分享交流,各种形式的家校交流活动使德育活动更有效。

4.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网络道德的渗透。提倡绿色上网,让学生学习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学生上网方法和能力上指导。在“网络信息的鉴别和评价”、“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这些教学内容中,通过具体任务和案例在学生心目中种下文明上网、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种子”,使学生有鉴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和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

(三)建设校园文化,优化环境,体现德育工作的暗示性。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成为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抓住学校改扩建这一契机,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在校园环境整体上做到“美化、净化、绿化、知识化”。注意学校窗口形象,努力让学校的一花一草、一墙一壁发挥“无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持续有效的落实,在于对常规工作的扎实推进,需要德育工作者们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眼,需要的不仅是爱孩子的一颗真心,还需要有对孩子负责的一颗责任心,上下齐动齐抓共管,养一校之正气。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