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16-03-25宋焕平
宋焕平
摘 要: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兴趣作业,有弹性的作业,生活化作业,合作性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智慧、张扬自己的个性、体会做作业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兴趣作业 生活化作业 弹性作业 合作性作业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作业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积极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
一、设计兴趣作业
根据教材的要求,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愿做”变为“爱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美丽图案,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对称图案并把它剪下来。第二天,我收到了这个学期以来最让我满意的作业。之后我把学生交上来的美丽的对称图形贴在墙壁的展示栏里,让学生一起欣赏这独特的“剪纸艺术”,这也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游戏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在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和家长一起玩翻扑克牌的游戏,随机翻两张扑克牌,用翻出的两个数相加相减列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这样不但学生乐于去做,还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让学生在玩中获取、巩固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动手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之后,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完表面积体积之后,再让学生算出自制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这样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设计有弹性的作业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别,学习程度不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作业,教师“按需分配”,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1.根据教材要求和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量身定做”,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如:对后进生的要求可以放低点,对中等生的要求可较高,对尖子生的要求更高。这样,每层次的人都会产生成功感。
2.教师依据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几组层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几道题做,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如下作业,要求学生任选6道以上。
例题:
(1)189×68+89×32 (2)57×79+43×79 (3)101×73
(4)85×201 (5)125×88 (6)199×101
(7)4327×99+4327 (8)68×102-58×2 (9)987×98
(10)69×301-69 (11)88×117+88×183 (12)4896×101
总之,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的设计,都要有弹性,切忌一刀切。否则,优生觉得吃不饱,题目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差生”就会觉得压力太大,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失去学习信心。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样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解决,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可以设计调查性作业。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混合运算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周六请同学们去市场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并做好记录,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果你家里需要买一些物品,可以帮助父母购物,并对你的购物交易过程做详细记录。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分析。说一说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
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使学生经历和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深刻体会统计思想,领悟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这样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走出了课堂,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这样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而且富有时代气息。
2.可以布置数学日记。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特点,可以布置预习型日记、复习型日记、解决问题型日记、活动型日记、感受型日记等。
四、设计合作性作业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诸多因素密切合作。在互动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家长合作
一些作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比比看谁算得快”,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如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之后,让学生和家长玩模拟超市的游戏,把家中的物品贴上价签,与家长分角色扮演模拟购物。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学生合作
可根据学生家庭住址的远近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互助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合作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