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精神关怀教育

2016-03-25韩磊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关怀学科精神

韩磊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教师应当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中应把精神关怀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教育,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历史教学呼唤精神关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情感、心理、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1.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一切教育行为都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精神关怀要求“学校和教师不仅把学生当作学生,而且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精神关怀教育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联系在一起,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教育不只是使学生获得生存技能,而且要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现代教育精神培养现代人才。

2.精神关怀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精神关怀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由单一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心理等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精神也得以发展。

3.精神关怀是历史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师自身没有关怀精神,则无法承担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教育。教师的工作是专业化的工作,教师要发展提升自身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学习人文素养,具备关怀精神和高尚的情操。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若教师缺乏内在的精神关怀动力,教师难以持续发展,难以形成内在的精神需求和道德情操,难以形成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和责任心。只有引发教师的精神情感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教育激情,释放教学活力。只有具有关怀精神,才能使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推动教师自身持续成长。

二、历史课堂应当成为精神关怀教育的主阵地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特殊性。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教育上,历史学科具有极大的优势,历史课堂理应成为精神关怀教育的主阵地。

1.历史学科的终极意义是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在历史学科传承的知识中,既有看得见的有直接作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潜在的智慧和道德修养,还有对人生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究。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独立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对个人、家庭、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并由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中,历史课程要求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简言之,历史学科的终极意义是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2.历史学科的教育使命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在提高公民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是历史教育的最新定位。历史教育可以加强公民的政治和法制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对家庭国家的责任心,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健全的民主法制观和开放的世界精神。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优秀个人品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3.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蕴藏丰富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

传承人类文明是历史学科的特性,也是历史学科进行精神关怀教育的优势所在。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从政治经济到外交军事,从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历史学科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文明。人类的悠久文明不单是物质文明,还蕴藏了丰富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道德情操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些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三、历史教学中精神关怀教育的具体实践

鉴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和作为重要人文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渗透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生命、国家的责任感,尽最大可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从知识关怀回归精神关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现代教育过分偏重知识关怀,强调技能教育,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和弱化,历史学科成了“小科”、不考试的学科。这样的教育只是使学生知道并拥有“何以为生”的技能本领,却让学生丧失了对“为何为生”的思考,完全忽视了精神关怀方面的教育,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社会学生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行为失当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强调记忆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精神营养来提升自身的品格情操和精神境界。

2.注意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精神亮点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注意了学生的不同点才能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方法。成功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需求,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亮点”。仅以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帮助不同的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发现自己的长处。教师还要提供一定程度的辅导来激发学生的“亮点”并达到“更高更好更亮”的程度。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对学习包括历史在内的很多学科都缺乏兴趣,上课时间总是无精打采。但我发现他本人对于表演有极大的兴趣和专长,是校话剧社团的成员。发现了这名学生的特长,于是我便给他布置了一项历史作业:从历史教科书上取材表演一部历史剧,演员越少越好。这名学生先是兴奋继而感动为难,兴奋的是要表演历史剧,为难的是取材和演员受限。我答应给他一周的时间准备。一周后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独幕历史剧《商鞅变法》,以商鞅深夜沉思自述的方式演绎了商鞅立志变法的志向、变法的举措以及不畏阻挠坚持变法的决心。将教科书上关于商鞅变法这一篇目的知识都浓缩在近十五分钟的历史剧表演中,不但震撼了其余学生,也震撼了我,这名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商鞅的内心世界,学到书本以及其他学生没有学到的精神财富。此后他多次以历史剧的方式来表演历史课。学生的才能和亮点是无限的,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注意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亮点并由此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发展。

3.激发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教育手段都不只是向学生灌输和“填鸭”,而应该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期望,使学生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内化为成长发展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设立“今日我当老师”的活动,在每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尝试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当老师”承担某一节课的教学,其他学生或学习小组做评委。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主动寻找备课资料,向教师咨询重难点内容。课堂上上课的学生认真授课,其他学生认真点评并吸取经验教训。这样调动了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由自己学历史、领悟历史,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学习乐趣。

4.要善于发掘课程内容的精神内涵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传承人类文明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也是历史学科进行精神关怀教育的最大优势。人类的精神文明营养既有直接可见的直接学习的营养成分,如历史人物的远大志向、顽强毅力、个人品质等,又有潜在的看不见的需要仔细体会的成分,如禅让制蕴含的朴素的民主观念、法国大革命宣扬的人生来是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含义等,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看不见的智慧和修养,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来满足并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

现代教育理念下,历史教育呼唤精神关怀教育,历史教学承担精神关怀教育的重任。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历史中丰富的精神财富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内化吸收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关怀学科精神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拿出精神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