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关怀
2016-03-25田长军
田长军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离异家庭不断增多,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心理方面总是会存在一定缺陷,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关怀。本文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关怀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关怀;策略
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了父母情感不和一直到分开的整个过程,家庭的冷漠和争吵,往往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仇视、离群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坚实后盾,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建立正面、积极、勇敢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勇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做生活的强者。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心理
一是自卑。自卑是指学生总是妄自菲薄,处世消极,自我否定,由于家庭的变故以及父母的冷漠,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总认为社会对于他们存在偏见,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焦虑。孩子亲身经历了父母离婚前的争吵,对于他们来说,亲情已经不是那么可靠,失去了家庭这个依靠,他们总会觉得心无所依,总会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对于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时间变化无常,久而久之,心理负担会越来愈重。
三是孤僻。孤僻与自卑常常相伴相生,由于自卑而不愿意与人亲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一来,别人想要和他们沟通也变得十分困难,这些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其他学生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他们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四是心理危机。父母离异,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照顾和关怀,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困难无人诉说,无人依靠,无人开导,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内心孤寂的状态,焦虑、胆小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这部分孩子的情感极度脆弱,往往一点小事就会内心崩溃。
二、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关怀策略
1.好好摸清学生的“底”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具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家庭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思维非常敏感,做事、学习都十分谨慎,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应该看到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给予他们鼓励,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要多观察学生,从侧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通过家访、谈心、主题班会、日记、新媒体等多个渠道与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建立沟通,全面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喜爱、兴趣和学习特点,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做学生生活的“领跑者”
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往往会失去主见,无从是处,还有很多孩子会心生怨恨,或者心存幻想,希望父母能够复合。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教师应该积极开导,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通过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事物在等着他们,生活的磨难和困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它会帮助他们更加坚强和勇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介搜集一些正面案例,并将这些案例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勇敢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阴霾,用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3.用爱大力发挥第二个“家”的作用
既然这些孩子失去了一个家,失去父母共同的爱,那么教师就要给他们一个家,弥补他们所缺失的爱,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感受班级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内心之门自然会打开,乐于和大家交流。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内心比较空虚,缺少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十分灰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一同郊游,一同参加夏令营等活动,促进这部分学生与大家的情感交流,同时借助媒体网络,建立与学生的实时联系,常沟通,常来往,总有一天他们冰冷的心会被融化。
4.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咨询部门的作用
学校的相应机构大都由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对学生更有说服力,由他们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常见的心理障碍,运用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方案来分阶段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内心,还应该积极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爱、有关怀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雯,熊伟.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
[2]马源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3]张冰清,姚鑫,彭淼.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
[4]韩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才智,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