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到深处境自宽

2016-03-25程秀全

江西教育B 2016年1期
关键词:管锥钱锺书课题

程秀全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取得的成绩

2008年,高中新一轮课改开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课程目标”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会梳理”?如何“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如何“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何做到“跨领域学习”“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如何“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大问题。在反复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把钱锺书先生《管锥编》里的相关观点、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达到这五个“课程目标”。于是我们成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课题组,一方面钻研钱锺书著作,一方面钻研新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特点,试图把二者打通,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

围绕“课程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教研论文的发表。我们以课题为依托撰写的论文,有几十篇在省级与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中还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二是学生作品的发表。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上百篇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三是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在2014年语文高考中,满分作文花落我校;在2015年高考中,语文“三率”均居全市前列。四是课题得到省教育厅肯定。我们以课题为依托的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在2014年“出彩课程,伴我成长——江西省中小学100门出彩校本课程”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

下面,我们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立、研究过程与方法、课程的推广应用及课题研究对老师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来谈谈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向的确立

笔者2006年开始研读钱锺书《管锥编》,发现其中许多观点、材料如果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语文学习将有极大的补充拓展作用,于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新课改到来时,面对新课程的五大目标,笔者立即感觉到这一研究符合新课改的方向,于是向学校领导申请,成立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课题组,与同备课组老师一道,一方面钻研钱氏著作,一方面寻找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说,这一研究方向的确立,有其偶然性,因为钱锺书先生的主要学术作品《管锥编》,一百三十多万字,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繁体排版,其中夹杂七国外文,卷帙浩繁且艰涩难懂,一般人望而生畏;而笔者因为兴趣且潜心研读有所收获,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有其必然性,因为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博大精深,处处宝藏,他的观点、材料及研究方法,集古今之大成,对于我们的学习与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因而,在偶然与必然中,我们课题组确立了把钱锺书《管锥编》中的相关观点、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这一研究方向。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如何把《管锥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拓展、可以拓展?二是如何梳理《管锥编》中与高中语文教材相关联的观点、材料?三是如何才能把这二者进行通俗化的表达,让学生可以理解掌握?

课题组对全体成员提出三个要求:一,一起学习《管锥编》,尤其是课题组负责人摘要出来的相关观点、材料;二,再次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对教材与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材与《管锥编》中能结合的点;三,把《管锥编》中的相关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编译成通俗的文字。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耗时费力,我们经过了三年高中教学才完成,但成效显著。比如《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这三篇文章,我们找到“首尾呼应”这个点,截取《管锥编·四九 昭公五年·作文首尾呼应》中的观点、材料,探求文章“起接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的艺术特色,编译成《文章“起接呼应衔接”,当“如圆之周而复始”》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8期。再如《诗经·氓》,我们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为点,结合《管锥编》中《诗经正义·二五氓·“士”“女”钟情之异》和《周易正义·八大过·男女歧视不齐》的材料,编译成《关于“士之耽兮”》一文,此文发表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7期。

除教师找点把语文教学与《管锥编》结合外,教学中师生思维的碰撞也是找点的方法。如讲《蜀道难》时,有学生提出诗前面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后面却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那鸟儿能不能飞过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把探讨过程与结论形成文字,写成《鸟儿能飞过蜀道吗?》一文,这篇文章很顺利地在《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上发表。在学《荆轲刺秦王》时有学生提出为何“易水送别”时要“白衣冠以送之”,这样“送别”不是同于“送葬”吗?是否与生活不符?我们又一同探究,并结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进行探究分析,写成《“史家绝唱”如何与“无韵离骚”联姻?——认识史书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一文,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5期上。学生思维促进教师思维,教师引导促进学生探究,这一研究点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也集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质疑精神与探究的能力。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是三种:一是“文献法”。通过阅读钱锺书《管锥编》中的相关文献,把它与高中教材相结合,得出一般性结论或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来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二是“行动研究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提出新问题,师生思维发生碰撞,一起思考分析,寻找相关材料与观点,边研究边评价边修改,最后师生同步提高。三是“经验总结法”。根据实践操作中的相关情况,分析概括《管锥编》与教材相关资料间的结合点,联系学情,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为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研究服务。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endprint

我们的课题组成立于2009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与实践,编译出教材《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教材共两辑,第一辑对应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4,第二辑对应必修5与选修。2014年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并以课程的形式参加省校本课程评比,获一等奖。教材编译修订完成并能获奖,说明我们的课题由实践逐步走向理论,由课题逐步迈向课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课题成果教材的应用,一直贯穿在我们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编译来自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材只不过是具体研究与实践的总结与固化,因而,我们研究成果的应用指的是由一个备课组向全校推广。我们课题的应用推广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穿插。我们的教材以课本内容为本,把《管锥编》中的相关观点材料与课文相结合,所以,课内穿插是我们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与教案外,还要备自己编写的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贯穿,从而在点上积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二是专题讲座。课内穿插是点上的学习,专题讲座是面上的学习。我们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下学期进行专题讲座:高一以第一辑为主,共四讲,分别是“关于钱锺书”“关于爱情”“关于读书”“关于生活”;高二以第二辑为主,分别是“关于思维定势”“关于鬼神”“关于生活”“关于诗歌鉴赏”。讲座把课内穿插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着重突出质疑与探究的意识,利于学生整体、全面地看问题。

三是开设互动信箱、开展研讨会。课内穿插与讲座相互配合,激起了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因而互动信箱与研讨会便应运而生。我们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教材进行修改,把学生提供的材料与思考在修订本中加以体现,并注明学生姓名;在文学社社刊中开专版刊登读后感,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并让我们的课题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参与,让课题研究打破单纯的教师行为,让整个研究更加活跃,更具有群体智慧,展现着课题的参与度与生命力。

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显性的效果是全校师生无人不知钱锺书,无人不晓其鸿篇学术巨著《管锥编》;其隐性的成绩是,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样化,考虑问题显得有深度,有一定的质疑精神与探究能力,以致对钱锺书人格与学术精髓的讨论,已经成为我校的一种文化。表现在教师身上,是教师的研究水平提高了,课堂内容丰富了,讲课扣得住课标,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表现在学生身上,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提升及学生发表作品数量的猛增。

五、从课题到课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经过近六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有了课题研究的经验,还逐步建立起了课程意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这从我们的课题教材中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教材文章分三类:一是用通俗的话直接转述钱锺书的观点、材料。这可以从发表在《教学与考试》(语文)2015年第1期上的《关于“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看出。钱锺书在《管锥编·左传正义·七 庄公十年》中直接论及这个问题,我们把它转述出来。这是知识的梳理,注重知识本身——这是我们研究的开始。二是用钱锺书先生的观点、材料分析课文。这可以从《〈论语〉学习,不可忽视孔子的处事方法——对深圳市田东中学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点建议》看出。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11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材料以钱锺书著作为主,我们结合课文进行组织分析——这表明我们的分析研究能力的逐步提高。三是把钱锺书质疑的精神、探究的方法引入教学。这可以从《怎么可以出此纰漏——人教版高中语文标点指瑕》看出。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知识》2014年第9期,并被人大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这篇文章用钱锺书质疑的精神、探究的方法指出语文课本中存在标点问题。这是钱锺书先生研究方法的运用——表现出我们综合研究能力的提高。从这三类文章中能看出我们教师的成长轨迹——由浅到深,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运用,最后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

我们由课题研究发展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标志着我们研究能力的提高、思考的深入与视野的开阔。原先的课题研究,只是点上的研究,缺少整体的课程观,我们还是课程的被动使用者;由课题变为课程后,我们由课程的使用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质的飞跃。因而,要说课题研究对我们教师的影响,首先是我们课程意识的加强,宏观把握能力的提高,并且在教育教学中感觉到了成功的幸福与喜悦,把教师这一单纯的职业变成了人生乐于从事的事业。现在,我们走在了课程研究开发的路上,虽然还有诸如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问题,有构建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但我们已在路上,并且在攻克的过程中。

许多老师一讲到课题研究,总觉得很高深,离我们很遥远,以为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们以前也有这样的认识,但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课题研究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艰难。只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找准研究方向,了解相关课题研究方法,不断积累、总结、探索,任何老师都能从事。并且,在前行的路上,教师将收获自己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等喜悦,发表论文这一许多老师都觉得遥不可及的事,到时也显得轻松自如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管锥钱锺书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名师学案·钱锺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悟稀赏独
邻壁之光
山居小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