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桑椹菌核病防治概述*
2016-03-25郭铭建
郭铭建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重庆桑椹菌核病防治概述*
郭铭建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近年果桑发展迅速,桑椹菌核病成为影响果桑收成的最主要病害。桑椹菌核病共有三种病原,均属真菌类子囊菌亚门。3种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基本一致,其发病范围广,难根治,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生产中结合耕种处理、除草、化学防控等措施可有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暴发,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桑椹菌核病;果桑;化学防控
1 重庆果桑发展概况
桑椹含有丰富的糖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桑色素、桑素、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对人体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1]。近年来,为了综合开发蚕桑资源,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多地大力发展蚕桑综合利用。果桑既产果又养蚕,对优化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延长蚕桑产业链,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蚕农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2016年25个养蚕区县全年发种39.1万张,生产蚕茧1.44万t;蚕茧收购综合均价31.7元/kg,蚕农茧款收入4.6 亿元。重庆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收入5亿余元,户均蚕桑收入近8 000元。果桑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栽植规模越来越大。重庆市有果桑面积1 333hm2,投产桑园生产桑果5 000t以上,产值5 000余万元。果桑产品开发初见成效,桑椹茶、桑椹酒、桑椹饮料、桑椹冻果干等多个特色深加工产品均已陆续进入市场。果桑产业已初具规模,果桑已成为重庆市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的有力支柱。
由于近年果桑发展速度快,面积大,菌核病防治不力等原因,桑果产量不高,质量不好,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北碚天府硕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hm2果桑园因菌核病暴发,经营3年几乎可粒无收,业主准备放弃改种其它作物。通过重庆市多次召开了桑椹菌核病防治培训,各区县蚕业部门领导、技术干部、龙头企业、桑椹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基本掌握了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技术的掌握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重庆市2015年、2016年春果桑桑椹生产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取得可喜成绩。
2 桑椹菌核病病原
桑菌核病MulberrySclerotiniarot是果桑一种主要病害,俗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目前公认且常见的病原有3种,白杯盘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shiraianaP.Henn.,白井地杖菌Mitrulashiraiana(P.Henn.)ItoetImai,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carunculoidesSiegleretJankins[2-4]。三种病原菌均为真菌类子囊菌亚门。
2.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肥大性菌核病又称肿果病,病原菌为白杯盘菌CiboriashiraianaP.Henn.。健康桑椹成熟时呈紫红色,受侵染后花被厚肿,白色或灰白色,病椹膨大。病椹落地后,子房被菌丝侵蚀成大小空洞状,其中丛生分生孢子梗,弄破后散出臭气。中心有一黑色菌核,菌核大小不一,表面有瘤状突起,一个菌核着生着生1-5个子囊盘。子囊盘肉质,漏斗形或碗形,盘部褐色。
2.2 桑椹缩小性菌核病
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为白井地杖菌Mitrulashiraiana(P.Henn.)ItoetImai。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花被外生细微皱缩,病椹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
2.3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
小粒性菌核病俗称爆米花病,病原菌为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carunculoidesSiegleretJankins。桑椹各小果染病后,外观如爆米花,似肥大性菌核病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病小果产生小型菌核,黑色,呈圆形小块,较硬,表面平滑。
3 桑椹菌核病发病特点及危害
3种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基本一致。感病桑椹病菌菌丝发育成菌核,以菌核在土壤表层越冬,次年在适宜得温湿条件下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盘上子实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每个子囊盘释放出数量巨大的子囊孢子,形成孢子云,子囊孢子借风力大面积传播。此时桑花正好开放,子囊孢子在桑花柱头发芽,侵染花器,感病桑椹内生分生孢子,在7-10d内成熟的分生孢子再次暴发,发生多次重复侵染,使其发生发生毁灭危害。果桑由于以采果为主,桑椹菌核病由于其发病范围广,难根治,传染性强,危害最为严重。桑树开花时病菌开始侵入,结果后病状显现,颜色呈白色,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果桑品种较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病率将高达90%以上[5]。
桑树菌核病多由白杯盘菌和肉阜状杯盘菌侵染引发,白杯盘菌在桑园内萌发子囊盘发生数量多,分生孢子与子囊孢子分散面积大,成为危害桑椹最主要的病原物。
4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要点
4.1 清理病枝病果,深翻土壤,减少初次侵染
未冬耕的果桑园,须在2月下旬进行春耕,春耕深度10cm以上,以深埋地表的菌核于土中,从而使菌核失活。即使不失活,其子实体也不能萌发出地面,产生的子囊孢子就不能飞出地面传染危害桑椹。
4.2 不套种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
分别以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交叉接种油菜和果桑。杯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油菜,核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果桑;在受侵染的桑椹上2种病菌均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而在油菜上不产生。显微镜观察,杯盘菌的子囊盘外囊被切面为圆胞组织结构,核盘菌为角胞组织结构。SRAP分子标记和聚类结果表明,采自西南地区果桑上的杯盘菌和油菜上核盘菌基本各自聚在一类,其中一个杯盘菌分离物和一个核盘菌分离物聚在一类,表现特别。2种寄主上的病菌子囊孢子能相互侵染,因而果桑和油菜不能间套种植[6]。 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与桑椹的菌核病能够相互传染。在布局作物种植时,注意在果桑园及四周不要间套种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以减少相互传染。
4.3 结合桑园除草,使用草甘膦灭杀春季菌核萌发的子实体及子囊孢子
桑椹菌核病是一类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长期存活,可利用除草剂草甘膦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防治桑椹菌核病。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以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7]。在3月下旬喷洒菌核萌发的子实体及子囊孢子,对桑椹菌核病能起到防治作用。该药在杀灭菌核病的同时,也防除了杂草,且不直接喷药于桑椹,与传统防治方法相比,减少了农药残留。
4.4 适时化学防控
当桑园土壤存在的大量越冬病原菌的子囊孢子萌发期与桑树开花期一致时,病原菌的孢子能很快侵染传播;种植易感病果桑品种和桑树开花前后2个月田间适温(逐渐升温)多湿(RH>80%),会明显增加病害的发生及传播机率;栽植密度大及低干养成果桑的发病率较高。在始花期连续3次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菌核净等杀菌剂对桑椹菌核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53.26%-64.24%,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8]。重庆地区第一次用药时间掌握在3月中旬采取土壤施药 (70%甲基托不津或40%五氯硝基苯或80%多菌灵)杀菌的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第二次用药时间掌握在3月下旬,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如果菌核病严重可于4月5日左右适用第三次农药。用药要注意有效期、浓度、残留期、交叉使用等问题。
[1] 刘利,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2):61-65.
[2] 桑椹菌核病.中国农业有害生物信息系统[Z].http://pests.agridata.cn/show5.asp?Did= B=4&546.
[3]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0-301.
[4] 珂吕佩.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5] 蒯元璋,吴福安.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术综述[J].蚕业科学,2012,38(6):1099-1104.
[6] 吕蕊花,金筱耘,赵爱春.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交叉侵染、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关系[J].作物学报,2015,1:46-52.
[7] 吕蕊花,赵爱春,金筱耘.利用除草剂草甘膦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初步试验[J].蚕业科学,2011,5:129-135.
[8] 薛忠民,苏超,张敏娟,等.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化学防治试验[J].蚕业科学,2015,2:48-55.
Overview ofMulberrySclerotiniaControl in Chongqing
GUO Ming-Jian
(SericulturemanagementstationofChongqing,Chongqing40071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lberry,MulberrySclerotiniahas been the primary disease that limits the mulberry income.MulberrySclerotiniaconsists of three kinds of pathogeny which all belong to FungiAscomycotina. They follow the similar infection cycle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It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is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huge incidence, difficulty in cue and strong infectivity. During the production, the methods combining the tillage treatment, weeding and chemical defense are efficient to control the burst ofMulberrySclerotiniaand have obtained a good economic benefit.
MulberrySclerotinia; Fruit mulberry; Chemical control
*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
郭铭建(1984-),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蚕种等方面工作;Tel:023-67632916,1350030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