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

2016-03-25苏剑叶大扬陈秋华

苏剑,叶大扬,陈秋华



研究生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

苏剑,叶大扬,陈秋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协同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意义重大。要协同好“课内”与“课外”关系,注重思想引领与实际问题的有效衔接;要协同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协同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形势下的载体相结合。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关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综合改革明晰了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综合改革为契机,解决好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协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推动思想与实际相契合

《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增强研究生群体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关键是要把握好“课内”与“课外”关系,推动研究生群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增强理论认同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生群体注意力常被各种新奇事物所吸引,思政课如何引起学生的理论认同尤为关键。研究生群体对于思政课的理论认同,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思政课的课程价值、授课内容的时代性、授课方式的方向性等方面的认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较难覆盖全面,而研究生思政课在思想引领、日常教育、知识涵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理应担当起相应责任。然而,研究生只有认同思政课的理论,才能激发他们自身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思政课课程的有效开展,才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促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要体现研究生群体关心的国情、社情、校情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明辨是非,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晓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

(二)增强政治认同

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打着人权和民主的幌子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的侵蚀,使部分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影响;再加上国内正处于转型阵痛时期,社会治理滞后、法治不全、官员腐败等状况叠加而出,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免产生偏移。研究生群体身处教育金字塔的上端,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群焦点,社会负面信息更加容易让其产生思想震动。再次,研究生大多是“校园进校园”,较少经过社会风浪的历练,思想尚未定型,容易在各种社会思潮里迷失方向甚至丧失自我,这就需要研究生思政课的及时介入、引导。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老师不仅要讲清基本知识点,更关键的是要讲透思想引领的问题,比如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的辨别、人权民主的演变历程、中国共产党应对政治经济危机的策略等。研究生思政课老师要将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融入到课程中,用理论的深度回应当前碰到的腐败高发、房价畸形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在研究生群体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进政治认同感。

(三)增强情感认同

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学生心智世界的情感之门的开启。试想,如果研究生对课程没有任何情感,怎么可能还有深入学习、深入探讨、深入交流的兴趣呢?因此,在研究生思政课授课过程中,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授课内容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方能事倍功半。在思想方面,研究生群体在政治认知、理论学习、入党评优等方面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在学习方面,研究生群体在课程专业学习、学术论文撰写、科研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整理时,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在集体生活方面,需要处理好自身与导师、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的关系时,容易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的问题;甚至在找对象、找工作时,都可能出现情感波动。面对这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果研究生思政课能及时介入引导,无疑效果倍增。“亲其师则亲其道,信其师则信其道”,思政课要结合研究生的理想信念、职业价值、学术创新、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力求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想,情感共鸣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思政课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处于主体部分,实践教学为其有益补充。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学生方能深化认识、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涉及多方,要协调好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辅导员群体等,多群体介入实践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

研究生思政课老师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进程。然而,相对于本科思政课,研究生思政课容易被边缘化,支持制度不健全,教师编制不足,再加上部分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认识还不够到位,实践教学状况常不尽如人意。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处于主导地位,要重视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可考虑采取“内培外引”的策略。对内,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研究生思政课老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培训工作。由思政课各教研室主任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学老师牵头,在实践课教学方面,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教学观摩等方式,拟定好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把握重难点问题。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老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拓教学视野、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手段。对外,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博士,夯实思政课教学队伍的基础,甚至可以考虑探索校级实践人才交流的机制。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充实思政课老师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以达到协同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

目前有些高校仍采取“片面灌输”的方式讲授,重理论轻实践,不仅没有吸引力,还使不少研究生产生抵触心理。有些高校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但只有部分人员参与,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的全员教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离开研究生这个主体的参与,任何丰富多样的思政课都没法有效进行。因此,调动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至为关键。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园方面的实践教学,组织研究生参与到教学计划的校园文化,比如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安排,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与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到科研教学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等。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学习、领悟、提升思想觉悟、内化课堂所学的理论。既有利于研究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党情,又能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合辅导员的组织力量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有效推进的过程中常常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群体尚未形成合力。《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即两支队伍分工合作,共同参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实践教学组织中更有针对性。再加上辅导员由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作,思政课老师负责教学大纲,拟定实践计划,培训辅导员实践技巧,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组织教学实践,协调推进研究生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齐头共进,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三、协同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的带动下,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是运用互联网的主体人群,要处理好线上和线下关系,根据线下研究生学习实际,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网络资源,通过科学设计慕课(MOOC)、微视频等,依托线上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黏性。

(一)注重内容的吻合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动性较强,网络的开放性给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数据时代倒逼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面对慕课这样的学习模式来袭,如何把握思政课内容与网络化形式融合尤为关键。慕课与传统课程不同,可以网上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同时对几万乃至十几万人开放,很适合当今网络化的学习潮流。高校思政课应加强慕课建设,在原有“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慕课建设,利用“慕课”的规模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方便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

当然,研究生思政课如果都采取慕课方式,也未必妥当。可以尝试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例如“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学生课后观看视频,课上讨论”。这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有效性。

(二)增强方式的实效性

目前,在校研究生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敢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研究生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手段。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介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形象性等特点,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文字报道、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快捷地传播到广大研究生中,激起受众的参与意识,并利用BBS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在线评论等多种形式与其他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网络信息中也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部分自律意识、辨别能力不强的研究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这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避免发生。在“互联网+”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讲授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开拓研究生的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达到研究生思政课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更要凸显教学知识体系的启发性教育,借以提高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遵循原则的联系性

“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要植入网络技术的元素,要坚持历史联系、学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兼容并蓄的方式拓宽教学空间。一方面要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赋予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探讨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发思政课在线课程,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面对面教师主导地位发挥的教学优势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线下实际情况。研究生科研任务及社会活动较之本科生大大增加,学习上需要更多的主动性以及时间上的自由性,而“线上”提供灵活主动选择时间段学习的可能,充分彰显学习的学习主体性。要把握好线上资源与线下实际的切合度,体现出研究生关心的思想、教学、生活等实际问题。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搭建网络交互平台,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形成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联动的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徐建军.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7.

[2]王传中,吴爱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20-22.

[3]徐园媛,王净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3-107.

[4]熊启珍,高伟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

[5]徐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7]张东刚.整体推进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2).

[8]冯刚.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2).

[9]马海波,夏守信,张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生思想

政治教育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5). [10]李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学

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2).

[11]于英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研项目“综合改革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JAS151426)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协同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MSY201409)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苏剑(1989-),男,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