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和龙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03-25

关键词:品位矿床成矿

胡 春 廷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〇三队,吉林 延吉 133000)



吉林和龙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胡 春 廷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〇三队,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和龙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多金属勘查区,近年来发现了众多铁、钼、金、银矿床(点),显示出该区良好的找矿潜力。根据目前已发现矿床(点)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时代,划分出6类主要矿床类型。认为该区多金属成矿具有集中性、长期性、阶段性等特性,多金属成矿作用受地层、侵入岩和构造的联合控制。该区矿产勘查主攻矿种应以铁、钼为主,兼顾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银矿;主攻矿床类型为太古代沉积变质铁矿、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型钼矿;主要找矿手段为地质填图+地质岩石剖面+槽探+物探(激电)+钻探。区内找矿应重点围绕已发现矿床的攻深找盲基础上,沿古洞河北北西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不同岩性接触面进行区域性的追索找矿,尤其应注意东西向断裂构造与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强硅化蚀变岩或石英脉出露部位、二长花岗岩或花岗闪长斑岩或花岗斑岩侵入地段或多金属异常发育地段的勘查工作。

关键词: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找矿方向;和龙地区

和龙地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其地质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与吉黑褶皱系接触带附近的和龙地块上,位于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濒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叠加复合部位之吉黑成矿省吉中-延边Mo-Au-As-Cu-Mo-W成矿带和华北(陆块)成矿省辽东(隆起)F-Cu-Pu-Zs-Au成矿带的结合部位,地理坐标范围是东经128°34′00″~129°15′00″,北纬42°17′00″~42°47′00″(图1),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21个重点成矿带之一的辽宁吉南成矿带的东部。邵建波对吉林省大地构造和成矿带的划分进行了系统论述,李成、卢秀全、万文周、李兴国、陶胜辉、赵坤、李晨辉、王喜、张密刚、王秀英[3-15]等分别对不同矿种的金属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该区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的研究基础。但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产分布规律、矿产形成机制、找矿前景等研究相对较薄弱,其表现为对该区主要金属矿床成因类型认识多样,解释不一;对各矿种金属矿床成因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区内主要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在该地区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1 和龙地区区域构造位置图

1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发现,和龙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成矿具有时代周期长、矿床成因类型多等显著特征,现已成为吉林省的一个重点勘查区域。区域上太古界鞍山群是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其构成了和龙断块褶皱基底,由新至老分别为甲山组、百日坪组及鸡南组,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含铁岩系,原岩为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及硅铁质沉积岩,地层总体呈单斜产出,走向270~300 °,倾向南或南西,倾角25~35 °,沿古洞河深断裂南侧的鸡南-百日坪-甲山一带大面积分布,因受华力西晚期岩浆岩的侵蚀和高原玄武岩的覆盖,多呈北西向残块形式存在;中元古界色洛河群呈北西长条带状分布于卧龙-仲里一带,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墨硅质条带大理岩;下古生界青龙村群呈北西向出露于卧龙村-仲里村一带,系一套优地槽沉积物,下段为斜长角闪(片麻)岩夹磁铁矿层,中段以变粒岩夹大理岩为主,上段以晶屑(岩屑)凝灰岩为主;上古生界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庙岭组与柯岛组,出露于风照村-青龙村一带,其中庙岭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岩性以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角岩化粉砂岩与灰岩、柯岛组为火山岩地层,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片理化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岩等;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自下而上分为西山坪组和长财组,其中西山坪组以中性火山岩及火山质沉积物为主,长财组下段为一套砂砾岩,白垩系下统以碎屑沉积岩为主,自下而上分为大砬子组、龙井组,其中大砬子组主要为碎屑沉积岩,其底部为巨砾岩、上部为含油页岩,龙井组以紫色或绿灰色角砾岩、砂岩为主;新生界新近系只见有上新统高原玄武岩(亦称船底山玄武岩),呈树枝状覆盖于夹皮沟群老地层之上,第四系主要为现代河谷中的冲积砂砾层及砂质粘土,其次为分布于各种基岩之上的残坡积砂砾层。

区域褶皱构造主要发育于太古界地层中,有卧龙倒转背斜、西沟复式向斜、官地复式向斜,背斜、向斜内均赋存火山-沉积变质铁矿,局部构成工业矿体。区域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以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构造为主要构造格架,并形成了古洞河韧性剪切带和西沟韧性剪切带等规模大小不一的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

太古宙为区内最老岩浆活动,早期形成英云闪长岩,后期为奥长花岗岩,侵入于鞍山群中,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华力西期侵入岩以中酸性岩体最为发育,呈北西向带状广泛分布,从岩基、岩株到岩墙均有出露,是区域侵入岩的主体,可划分为3个侵入期,第一期为基性-超基性侵入,辉石岩、辉长岩呈小岩株侵入二叠系中,第二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和第三期(以花岗岩为主)侵入岩往往共存于一个岩体,呈渐变关系,组成大小规模不等的岩基;燕山期沿大开河断裂侵入的钾质花岗岩,多呈岩株状产出,个别呈脉状侵入于老地层和花岗闪长岩之中。脉岩除石英脉外,均为中基性岩脉,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绿岩、细粒闪长岩、煌斑岩,顺层侵入老地层中;喜山期新近系船底山玄武岩喷发,分布在南西部的山脊,岩性下部为灰黑色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上部为紫红色气孔状橄榄玄武岩。

图2 和龙地区地质及矿产分布图

注:1.第四系;2.新近系玄武岩;3.白垩系龙井组;4.白垩系大砬子组;5.侏罗系长财组;6.二叠系柯岛组;7.二叠系庙岭组;8.中元古界色洛河群;9.太古界鞍山群百日坪组;10.太古界鞍山群甲山组;11.太古界鞍山群鸡南组;12.燕山期花岗岩;13.华力西晚期斜长花岗岩;14.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15.断层;16.金属矿床

2矿床类型及分布规律

随着勘查和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相继勘查和评价出海沟、和安河、金城洞、砂金沟、积水洞、木兰屯、新合、金星、东南村、土山、穷棒子沟、马鞍山、升平等金矿床(点),王开沟、百里坪东沟银矿,东树沟、石马洞、天宝山东风钼矿床(点),大开河、官地、东南村、泉水洞、八里沟、黑瞎子沟、古洞河、甲山、鸡南、土山子、第二林场、二号沟铁矿床(点)等众多的金属矿床(点)(图2、表1),这些金属矿床(点)无论在地理位置、地质背景、成矿时代、成矿特征、矿床规模、矿化类型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示出研究区有色金属成矿潜力巨大、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效果显著。

2.1主要金属矿床类型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铁、金、银、钼等矿床(点)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时代,矿床类型主要有以下6种:

1)新太古代绿岩带型热液铁、金、钼矿床。新太古代绿岩带对金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火山作用从深部带出的呈硫化物和吸附状态的金在热液淋滤作用下,易活化释放出来成为有效矿源,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较典型的有金城洞金矿床、积水洞等金矿床。

2)新太古代绿岩带沉积变质铁矿床。产于太古宙夹皮沟群,该地体由高级变质区花岗-绿岩地体(带)组成,较典型的有官地、鸡南、第二林场等铁矿床。

3)新元古代热液型银矿床。银矿体赋存于晋宁期二长花岗岩之中,较典型的有百里坪东沟、王开沟银矿床。

4)晚古生代热液型钼矿床。钼矿体赋存华力西晚期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之中,较典型的有东树沟钼矿床。

5)中生代破碎蚀变硅质岩型热液金矿床。产于燕山早期蚀变花岗闪长岩中,金矿(化)体均受构造蚀变带的控制,主要矿床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如和安河金矿床。

6)中生代斑岩型钼矿床。该矿床与燕山早期小侵入体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较典型的有石马洞钼矿床。

2.2矿床分布规律

从已发现的铁、金、银、钼等主要矿床类型分布来看,虽然成矿时代、产出层位、矿床特征各有不同,但各时代矿床的分布规律性比较强。

1)和龙地区具有成因联系的金属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特定的构造空间,形成相对集中的矿集区。如银矿主要分布东南部,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铁矿虽貌似到处开花,实则基本沿着“槽台边界”,即“辉发河深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展布,形成了研究区内最大的矿化集中区,其总体展布呈近东西向。

2)成矿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从太古宙至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均有成矿作用发生,同时也具多期改造、叠加成矿现象。

3)各时代矿体的产出受一定的层位、岩性所制约,具有明显的层位性,如铁矿多集中分布在太古代夹皮沟变质岩群中,形成了独特的赋矿层位。

4)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尤其是区域四级构造的次一级构造为储矿和导矿构造,如铁矿基本沿着“辉发河深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展布,其总体展布呈近东西向。

5)矿体的形成大多与岩浆活动有关,特别是混合岩化作用和燕山期的火山活动尤为重要,如银矿生成与晋宁期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钼矿生成与华力西晚期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关系密切。

2.3矿床时代

吉林省最重要的三大成矿期是新太古代成矿期、早一中元古代成矿期和中生代燕山成矿期。

新太古代夹皮沟群主要为一套花岗岩-绿岩带,矿产以铁、金为特征,代表性矿床有鸡南铁矿床、官地铁矿床、金城洞金矿床等,是不同地质时期成矿作用高潮的反映。该成矿期铁矿床均分布于火山岩-碎屑岩类岩石的深变质岩中,矿体的形成与基性火山喷发活动有直接关系,后来遭受区域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多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产出,形态较为简单,矿体赋存标高一般为535~950 m。金伯禄(1982)测试鸡南铁矿片麻岩,获得U-Pb年龄(2 500±3.7)Ma;徐公瑜(1986)测定官地铁矿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U-Pb年龄2 540 Ma,取黑云变粒岩获得U-Pb年龄2 480 Ma,取白云黑云变粒岩获得U-Pb年龄2 480 Ma,取白云浅粒岩获得U-Pb年龄2 490 Ma,白云浅粒岩获得U-Pb年龄2 535 Ma。结合赋矿层位年龄以及与区域成矿对比,该类铁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新太古代。

表1 和龙地区典型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注:金银品位单位为10-6,钼铁品位单位为10-2。

早-中元古代以绿片岩相的色洛河变质岩群为主体的地层基本沿着辉发河深断裂带分布,该群相当于中朝与西伯利亚南北陆块大规模推掩过程中受面状韧性剪切所形成的构造岩带,带内地层复杂,典型金属矿产以铅锌、铜钴、银、铁为特征,代表性矿床有王开沟银矿床、东树沟钼矿床,该类矿床与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

晚侏罗世-白垩纪是钼矿的重要成矿期,该阶段岩浆岩(带)主要受深大断裂带控制,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闪长岩-二云母花岗组合,成矿以金、钼为主,矿产地众多,代表性的有石马洞钼矿床,该矿床与燕山早期小侵入体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

2.4矿床形成机制

矿产资源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铁矿是伴随绿岩带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演化而成矿,绿岩带形成的裂谷环境也就是铁矿的形成环境。绿岩带形成早期和中期,以强烈的基性火山活动为主,堆积了厚大的拉斑玄武岩,伴随小规模铁建造沉积,形成了下铁建造层。中晚期,基性火山活动减弱,中酸性火山岩和沉积作用加强,形成一套包括拉斑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组合。在这个过渡性阶段,沉积了大规模铁建造,形成铁建造层。在变质作用下,铁与硅等元素分别聚集,形成磁铁矿和石英等主要的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随着变质作用增强,磁铁矿和其他脉石矿物再结晶又进一步发生铁、硅分离,使铁矿成矿物质在变形的褶皱转折端等有利构造部位进一步富集,使矿体变厚,品位增高。由于构造运动矿体抬升遭到风化剥蚀,地表矿体遭到氧化淋滤,形成次生矿物并局部富集,演变成现在矿床形态,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沉积变质铁矿类型。

新太古代绿岩带对金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火山作用从深部带出的金及其伴生元素被保留在火山岩中,特别是镁铁质-超镁铁质火山岩中,或被泥沙质、凝灰质和硅化化学沉积物吸附而分散在火山沉积物中,这些呈硫化物和吸附状态的金在热液淋滤作用下,容易活化释放出来成为有效矿源,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较典型的有金城洞金矿床、积水洞金矿床等。

太古代地层中新太古代富含Au、Ag、Cu、Ni、Pb、Fe等,为本区新太古代金及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经多期次构造活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及热液蚀变的叠加作用,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沉淀提供热动力条件及场所。因此,金成矿作用受地层、侵入岩和变质作用的联合控制。

3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在众多已发现的主要金属矿床(点)中,和安河金矿床、王开沟银矿床、官地铁矿床和东树沟钼矿床无论在地理位置、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矿床规模、矿化类型、成矿时代上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好的启示意义。

3.1官地铁矿床

该矿床产于深变质的上太古代夹皮沟群甲山组下段的下部层位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建造中。矿体与围岩呈整合接触,产状与地层一致,有明显的层位,界线基本清楚。褶皱较发育,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形态,断裂构造较发育,往往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岩浆活动微弱,岩浆岩不发育,对矿石物质成分的迁移或对矿体的破坏作用等影响不大。该矿区已发现15处铁矿群85条矿体,其中Ⅰ号矿群有9条矿体,Ⅱ号矿群有13条矿体,Ⅲ号矿群有1条矿体,Ⅳ号矿群有28条矿体,Ⅴ号矿群有13条矿体,Ⅵ号矿群有13条矿体,Ⅶ号矿群有4条矿体,Ⅷ号矿群有条4个矿体,其中Ⅰ-5、Ⅱ-2号矿体为主要矿体。

Ⅰ-5矿体赋存于角闪长英片麻岩、角闪片岩、黑云母长英片麻岩中,呈层状,走向320~340 °,倾向南西,倾角60~90 °;厚度变化中等,最大厚度16.67 m,最小厚度1.00 m,平均厚度8.78 m,厚度变化系数71%;TFe品位分布均匀,最高39.06%,最低20.26%,平均25.76%,品位变化系数22%。

Ⅱ-2号矿体赋存于磁铁石英岩、磁铁石英闪长石岩中,呈似层状,走向330~350 °,倾向南西,倾角50~80 °,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控制最大延长约740 m,最大倾斜延深502 m;赋矿标高657~1 140 m;矿体厚度变化中等,最大厚度11.44 m,最小厚度1.52 m,平均厚度3.40 m,厚度变化系数91%;TFe品位分布均匀,最低20.34%,最高35.91%,平均品位27.31%,品位变化系数10%。

图3 和龙官地铁矿床地质略图

矿石结构以中-细粒半自形-他形粒状变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浸染状及条带状构造为主。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含量约为40%,其次为赤铁矿,含量约为3%,褐铁矿、黑锰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等含量不超过1%,硫化矿物含量总和一般为0.5%左右。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含量约为40%~50%,其次为角闪石,含量约为5%~10%。矿石的铁成分主要含在磁铁矿中,矿石自然类型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矿石、磁铁角闪石岩矿石。矿石工业类型属于需选磁性铁矿石。

3.2和安河金矿床

该矿床地处辉南-桦甸-和龙金及多金属成矿带的中部,古洞河-白金深大断裂和松江-明月断裂交汇处,区内共发现2个矿化蚀变带14条金矿(化)体,金矿(化)体均受构造蚀变带的控制,均产于燕山早期蚀变花岗闪长岩中,矿体走向近南北向或北西向,倾向西或南西,倾角多为40~70 °,产状与断裂破碎带一致,局部有分枝、复合、膨大、尖缩现象,其中以Ⅰ-2号、Ⅰ-4号矿体规模最大。

Ⅰ-2号金矿体呈似层状,长160 m,平均厚度2.34 m,已控制倾斜延深50~90 m,赋矿标高960~997 m;金最高品位13.75×10-6,最低品位1.20×10-6,平均品位5.40×10-6;矿体中单样最高品位银230.0×10-6,铅1.33×10-2。

Ⅰ-4号金矿体呈似层状,长400 m,平均厚度1.21 m,已控制倾斜延深40~220 m,赋矿标高808~940 m;金最高品位10.96×10-6,最低品位1.22×10-6,平均品位6.88×10-6;

其余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长度50~280 m,厚度0.75~3.0 m,平均品位1.47×10-6~14.48×10-6之间,与Ⅰ-2、Ⅰ-4号矿体近于平行分布。

图4 和龙和安河金矿床地质图

注:1.第四系;2.上新统船底山组玄武岩;3.上新统土门子组砂砾层;4.大拉子组砂、砾岩;5.屯田营组安山岩;6-8.夹皮沟群三道沟组(上段混合岩夹磁铁矿,中段斜长片麻岩夹磁铁矿,下段斜长角闪岩夹角闪岩);9.燕山早期侵入岩(角闪石英)二长岩;10.华力西晚期二长花岗岩;11.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12.中条期花岗闪长岩:13.复式背斜:14.平移断层;15.性质不明断层;16.糜棱岩带;17.韧性剪切带;18.不整合界线;19.片理产状;20.片麻理产状;21.金矿体

图5 和龙东树沟钼矿床地质图

该区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不等粒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脉状及条带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次要有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次之有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石自然类型为含金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矿石工业类型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与矿化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

3.3东树沟钼矿床

该矿床位于图们江深大断裂西侧,矿区内共发现2条含钼矿化蚀变带和11条钼矿体,钼矿体产于蚀变带内,成矿母岩和围岩为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矿体呈层状或脉状,总体走向北东55 °±,倾角40~55 °,局部地段有分支复合现象。其中规模较大者有2、4、5、6号矿体。

2号矿体控制长度为500 m,真厚度为54.34 m,平均品位为0.05%;4号矿体控制长度为600 m,真厚度为23.77 m,平均品位为0.05%;5号矿体控制长度为300 m,真厚度为20.08 m,平均品位为0.05%;6号矿体控制长度为600 m,真厚度为8.77 m,平均品位为0.07%。

矿石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绿泥石、云母等。辉钼矿呈半自形鳞片状或细粒状,粒径一般为0.03~0.05 mm,沿石英细脉或岩石裂隙分布,常与黄铁矿伴生,局部集中,呈细脉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品位≤1%。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脉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主要矿化蚀变类型有硅化、钾化及黄铁矿化,其次为高岭土化和晚期碳酸盐化。

图6 和龙王开沟银矿床地质图

3.4王开沟银矿床

该矿床位于图们江深大断裂西侧,矿区共发现3条含银矿化蚀变带和5条银矿体,银矿体赋存于晋宁二长花岗岩之中(图6)。

Ⅱ号银矿体严格受矿化蚀变带控制,矿体为石英脉型,呈脉状,矿体控制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地表可分为Ⅱ-1、Ⅱ-2两个子矿体。

Ⅱ-1号矿体总体呈近东西走向,局部呈北西走向,倾向北东10~25 °,倾角60~70 °;地表控制矿体长度800 m,矿体斜深80 m,厚度0.6~3.80 m,平均真厚度1.97 m,银品位(60.0~323.0)×10-6,平均品位206.1×10-6。该矿体控制程度较高,规模较大,与围岩界线清楚,厚度变化不大,连续性好。

Ⅱ-2号矿体规模较小,呈近东西走向,真厚度0.78 m,银品位为50.4×10-6。

金属硫化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其次为黄铜矿、针硫铅铜矿、辉铜矿;含银矿物有辉银矿-螺状硫银矿、针铅铋银矿、硫铅银矿、自然银、极少量银金矿;氧化物为铜蓝、褐铁矿、钛铁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主要与硫化物和金银矿物等共生,具多期多阶段形成特征。

4找矿方向

和龙地区属古亚洲成矿域的东段及古亚洲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叠加复合部位,槽台边界断裂两侧,依据其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和已知铁、银、金、钼等矿床(点)的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分析,该地区主要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和龙地区矿产勘查主攻矿种应以铁、钼为主,兼顾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银矿;主攻矿床类型为太古代沉积变质铁矿、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型钼矿;主要找矿手段为地质填图+地质岩石剖面+槽探+物探(激电)+钻探。

(2)和龙地区成矿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漫长的地质作用绝不会仅形成一种或一类矿床,因此在矿产勘查中要注重多目标金属矿种勘查并举,杜绝漏矿、丢矿,避免工程量重复投入,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如在东树沟钼矿床个别钻孔中发现金矿化线索,金品位一般在0.1×10-6~0.15×10-6,最高达0.3×10-6,应对在钼矿区找金予以重视。

(3)结合区域成矿模式和勘查经验,研究区内找矿应在重点围绕已发现矿床的攻深找盲基础上,沿古洞河北北西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不同岩性接触面进行区域性的追索找矿,尤其应注意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或花岗斑岩侵入地段。

(4)矿产勘查实施过程中,一是要注重类比勘查方法,寻找同类型的矿床,如百里坪东沟银矿床就是对王开沟银矿充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二是要重视异常的作用,如东树沟钼矿,王开沟、百里坪东沟银矿就是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和百-90-Hs-7、和百-90-Hs-9)剖析查证后发现的,显示出化探异常的突出作用。

通过对区域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勘查实践成果对比分析,应将以下部位作为多金属勘查重点地段:

(1)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也是寻找多金属矿的主要标志。如富尔河-古洞河深大断裂及次一级构造处,隆起与拗陷断块邻接处,发育规模较大的断裂,金城洞、积水洞、木兰屯等金矿床(点)都与此类构造密切相关。

(2)化探异常元素以Mo为主,Au-Mo-Cu-Pb-Ni-Sn组合是寻找钼及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地球化学标志;化探异常以Ag为主的Ag-Pb-Zn元素组华力西期合,是寻找银矿的主要标志;以Au为主的Au-Ag-Pb-Cu元素组合是寻找金及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标志;水系沉积物异常Mo品位达到10×10-6,土壤异常Mo品位达到20×10-6,地表槽探揭露就能见到含钼矿(化)体。磁异常与重力异常是良好的找矿线索,特别是铁矿原生露头(转石)和线状磁异常发育地段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如第二林场铁矿就是采用磁法和重力法在变质岩区发现的。因此,异常发育,特别是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与物探激电、磁异常重合部位是良好的找矿地段。

(3)不同期次的岩浆岩,特别是晋宁、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体,燕山期花岗岩体及脉岩与金、钼成矿关系密切,特别是岩体与太古代地层内、外接触部位是勘查有利地段。

(4)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是近矿围岩的蚀变组合标志,而强硅化蚀变岩或石英脉是直接找金矿标志。因此,多种蚀变、多阶段矿物组合(如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组合)叠加部位、石英细网脉发育并伴有金属硫化物部位有利于金、银等元素的富集。

参考文献:

[1]徐志刚,陈毓川,王登红,等.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138.

[2]邵建波.吉林省成矿地质背景概述.吉林地质,2013,32(03):1-8.

[3]卢秀全,薛世远,王堆珍.吉林和龙太古代铁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吉林地质,2014,33(01):68-72.

[4]李成,曲建.关于吉林省和龙地区矿产资源勘查的研究.地球,2014,33(09):157.

[5]万文周,王家斌,冯修云,等.吉林省和龙市和安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吉林地质,2010,29(01):71-75.

[6]李兴国,汪志刚,潘四江,等.吉林省和龙市官地BIFs铁矿床地质特征.吉林地质,2010,29(02):67-70.

[7]陶胜辉,单贺,张天瑞,等.和龙市王开沟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吉林地质,2013,32(04):54-58.

[8]赵坤,陶胜辉,单贺,等.和龙市百里坪东沟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吉林地质,2014,33(03):35-38.

[9]李晨辉,松权衡,马晶.和龙市官地铁矿典型矿床研究.吉林地质,2011,30(04):40-43.

[10]王喜,王洪泉.官地铁矿外围寻找金矿.吉林地质,2007,25(04:)38-40.

[11]陶胜辉,单贺,张天瑞,等.吉林和龙东树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吉林地质,2013,32(03):41-44.

[12]张密刚,王雅平.和龙市鸡南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科技信息,2009,(29):1131,1174.

[13]张宏,贾楠,赵际新,等.吉林和龙第二林场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吉林地质,2010,29(04):62-65,69.

[14]王笔梁,钱海,邵明辰.吉林和龙第二林场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吉林地质,2013,32(01):67-70.

[15]王秀英,潘月栋,杨涛,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吉林和龙市石马洞钼矿的应用.吉林地质,2011,30(03):78-83.

[责任编辑:王荣荣英文编辑:刘彦哲]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Main Metal Deposits in Helong Area,Jilin

HU Chun-ting

(Team 603,Bureau of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Jilin Province,Yanji,Jilin 133300,China)

Abstract:Helo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olymetallic exploration area in Jilin province,and the discovery of many iron,molybdenum,gold and silver deposits(points)in recent years shows its good prospecting potential.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discovered deposit(points),deposit types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The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o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ntration,protracted nature and stage;the function of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ore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stratum,intrusive rocks and magmatic rocks;the main attack minerals are iron and molybdenum,covering structural altered rock type and quartz vein type gold,silver deposits;the main attack deposit types are archean sedimentary-metamorphic iron deposit,quartz vein type and clastic-altered-rock type gold deposit,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the main deposit methods are geological mapping,geological rock section,trenching,geophysical prospecting(induced electrical)and drilling.Based on looking for deep and hidden mines,the prospecting should be explored regionally along the NW fault and secondary fault,different lithological contact surface of the northern Huifa River.Especially,the exploration wo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section part of EW fault structure and NE and NW fault structure,strong silicified altered rocks or quartz veins outcropping site,invasion section of adamellite or granodiorite porphyry or granite-porphyry,ploymetallic abnormal development section,etc.

Key words:metal deposit;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deposit type;prospecting potential;Helong area

DOI:10.3969/j.issn.1673-1492.2016.01.005

中图分类号:P 618.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春廷(1965-),男,吉林长春人,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现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来稿日期:2015-10-22

猜你喜欢

品位矿床成矿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