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思维能力

2016-03-25龚丽花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解决氛围兴趣

龚丽花

【摘要】“问题解决”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新策略,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心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善问,进而解决问题。本人就此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氛围 兴趣 创新 方法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5-02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而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师问生答”。教师问、学生答、没问就没答。学生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了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质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个性呢?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首先,教师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学习的朋友和伙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随和一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通过自己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生活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与老师缩短距离,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很幼稚、很可笑,我们也要婉转处理,保护其积极性。

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对于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教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予以鼓励,并寻求机会为其“炼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锻炼学生的胆量,我让两个比较胆小的学生在台上表演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位,被除数应怎样开始,这两个学生不敢上台,我鼓励他们说一定能行的。于是在我的指导下,这两位学生认真地给大家作了演示。 这样不仅炼就学生的胆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首先,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诱发剂。思源于疑,疑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想要得到答案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我想学、我要学。

例: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出示一组数据:57 105 2361 3003学生观察这几个数,说明发现了什么?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只是从几位数上和个位上的数说特点,或者说不能被2整除。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的发现。并告诉他们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再让学生随机出数字,我很快说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好奇,纷纷问我怎能算得这么快?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顺势引导学生把这些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有什么特点。

其次,兴趣不仅能发展思维能力,而且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积极动脑筋,也不能主动提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测量土地这一课时,学生阅读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疑问。起初学生默不作声,于是,我就说:“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已把书上的知识看懂了,等一下先让他动手测量。”能在众多同学面前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一个个问题。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养成有疑就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三、培养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崇尚标新立异,不能因循守旧。要鼓励学生敢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举例反驳进而否定别人的理论,这将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这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呢?”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让全班同学一起加上一数试一试结果怎么样,经过学生们的多次尝试验证,证明这种提法是错误的。而且同学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的更透彻了。

四、教给提问的方法

疑问是思维之源、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好情境,适当的点拨引导,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逐步使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能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结合点上提问题,比如,学生知道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后、通过转化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在教梯形的面积公式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二,要让学生从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去提问,比如:“圆柱”一课,什么是圆柱?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一经学生自己提出, 他的思考就更加积极,知识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起初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未经思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简单入手,只要能提出问题都给予肯定、给予表扬,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再启发学生提出较复杂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求72、76、71的平均数”时,可先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数怎么求?为什么可以用(72+76+71)÷3进行计算?然后提出“能不能先算(2+6+1)÷3=4,再加70?”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别人想不到的。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五、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轻易否定。不如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探究,教师只作组织和引导。这样,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得出的结论也必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还强化了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爱提问题,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达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解决氛围兴趣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