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6-03-25刘峥林培光陈才贤张锐
刘峥++林培光++陈才贤++张锐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1)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2)走特色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3)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4)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9-02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1]。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和金融业务的简单融合,而是将互联网和金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2][3]。虽然当工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其内涵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以“众筹”(crowd funding)、“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4]。截至2014年8月,我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达269家;2014年第三季度,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清算交易额度已经达到两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速达41.9%[5]。
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产业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途径。之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行各业都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才能让所学知识发挥用武之地。例如,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是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是双学位。首位获得图灵奖的华人教授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专业,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和伊里诺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因此,拥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及金融格局的变化,将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具体教学当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复合型金融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开放式国际联合办学方式等方面构建面向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与传统金融业务而言,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参与门槛更低。特别是近三年,互联网金融涌现的浪潮呈现席卷全民之势,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剧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将不断催生新的金融业态出现,这也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业态,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在移动互联网金融升温很快,“用人荒”问题凸显。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6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同比增幅超过50%,各大金融机构都渴求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而当前,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已无法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金融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端、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知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不足,精通宏观金融、金融工程、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不仅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亦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的发展要求。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改革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建、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等教育事业,至今计算机专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90年代,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使“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育中,因此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由于国外诸多IT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国的转移,给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纵观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今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有505所,已经成为一个“超大”专业。到现在“计算机专业”一直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称谓。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近几年新上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数都在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高速发展使得我们难以用四年有限时间内的课程涵盖所有内容。这就要求各类不同性质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有所侧重,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切入口,依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对于财经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且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然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与金融业务的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以及金融领域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互联网金融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维护能力。具体的说,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大数据处理的理论和应用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以及系统开发的技能;并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运作模式,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管理流程,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等方面研发与管理。
本文所提出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准确的描述金融业务和金融问题应建立高效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在无套利的情形下找到了无风险贴现因子,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分析金融风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强调数学知识的培养,建立数据挖掘与信用风险评估的相应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命线,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提高。在低年级加大数学课的容量和深度,在专业基础课模块应增加金融类的相关课程,在高年级增加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类课程。
优化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应包括3个主要的层次。为了加强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第一个课程层次为先进的金融系统架构和软件服务理念课程,具体课程包括“服务计算与SOA”、“IT服务管理”、“Web信息系统开发”等。为了夯实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掌握金融业务流程,第二个课程层次维金融业务相关课程,具体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银行实务”、“基础会计学”、“国际金融市场”等。为了提高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第三个课程层次为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金融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以及“Web信息系统开发”等。
2.走特色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金融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大学四年的课程容量无法涵盖其中的所有环节,需要在培养过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例如,在金融学中要细分银行、证券与保险分类教育,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高校根据本校的特长,进行差异化的特色培养模式,选取适合于本校的培养模式。例如可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将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充分对接,培养既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开发实践经验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需的人才。
3.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学的创新,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广泛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选取互联网金融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和金融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法模拟P2P网络借贷平台、模拟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使得学生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充分的认知,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国内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交流合作,与其联合培养学生,夯实理论课的教学成果。
4.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素质高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行业,其中的很多新问题是已有知识体系中所没有解决过的。因此,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鼓励和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互联网金融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聘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领导、一线专家合作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深入与开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要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高校可以多方面开拓师生开展国际交流的机会,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例如,与国外高水平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聘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问、交流。
五、结论
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分析,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平,陈林,李强,冯毅,赵洪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2): 245-253.
[2] 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 2014 (7): 24-29.
[3] 陈一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 金融发展评论, 2013(12): 126-131.
[4] 王念, 王海军, 赵立昌.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J]. 南方金融, 2014(4): 4-11.
[5] 井华, 王南海.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J]. 国际金融, 2013(11): 24-25.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5Z058), 山东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