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2016-03-24石少英
石少英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近十分之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已经成了定势,这不仅关系着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关系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全面的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并对就业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结合当前的情况扩大就业,让就业的发展顺应国情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从而更好地造福群众。
关键词:中国;经济形式;就业问题
我国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受到很大冲击,很多工人下岗失业,这是我国就业困难大的背景原因,再加上我国自身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对就业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务必要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积极促进就业政策,才可以保证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再严峻。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经济结构现状导致用人需求减少
第三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近达到七成左右,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吸纳就业能力与之相比还很低,并且劳动力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近些年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都有待提升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萎缩,对用工的需求大大减少。这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就导致了逐年的下岗和失业率的增加,再加上收入差距随工资水平不断变化,劳动合同呈现短期化的趋势因素,这就使得职业变化越来越快。并且目前我国越来越需要拥有高技术高学历的人员,这使得一些没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即使抱着一腔热血也很难找到工作,这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不匹配,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见我国经济形势与就业现状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无法避免在以后出现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因而我们务必对此引起重视。
2.人力资源配置不健全
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这对于就业是不利的.劳动者收入没有伴随经济增长而相应增长,就会导致经济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这对劳动者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要转变这种观念。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主要面临这几个问题: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矛盾十分明显,这使得社会需求面临很大的上涨压力,但是劳动力却逐渐流失;由于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匀,这使得在内陆的二三线城市劳动力不足,这也可以通过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出来,沿海城市发达,内陆城市发展不足,这种劳动力分散的现象不仅是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也使得经济形势的下滑;市场价格的变化也使得我国劳动力不断转移,城市的就业也就更加不稳定;并且由于大量的劳动力都是大学生,她们刚进入工作岗位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出现现实与理想不匹配的情况,种种因素都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完善。
3.劳动者自身的因素与就业心理的影响
虽然高等院校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毕业生与就业无缘,他们往往没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对自己的就业环境期望过高,他们希望坐在写字楼拿底薪“当白领”的工作,却对一些服务行业持有很大的偏见,这样不仅让他们就业的机会变少,也使得他们无法到艰苦岗位去挑战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大学生身上,还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求职者身上,他们都是对自身能力定位不足,从而导致了我国整个就业率的下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求职者根本就不够企业的用工标准.目前我国还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就业大军,然而他们的文化程度却难以使他们在城市中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如果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不能够把握就业机会就很容易产生待业现象。
二、解决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所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坚持优先于我国就业的政策,更好地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同步发展,要不断地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是最大的,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创造和带动就业的巨大作用,同时将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变成拉动就业的过程,坚持将人力资源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同时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并且将第三产业贯彻到底,不断拓展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劳动人员仍是农民,所以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促进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各大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从而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在农产品上的就业面,使得农业的经济结构也同样转变,以实现全方位的促进就业。同时也应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将新兴产业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部分非公经济参与社会公用事业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创造更多的有效就业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进而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2.扩大内需是长期任务
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障碍要积极破除,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纳入“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并且适当的减轻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不断扩大其规模从而更好地吸收就业,使他成为安置大部分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同时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其带动就业和再就业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不断扶持中小型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要不断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贯彻落实好税收优惠新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创业推动就业,并不断地加强技能培训,从而使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增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我国还要坚持把经济调整到以内需为主,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加强就业政策建设促进就业观念转变
目前在人口红利和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我国的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导致了失业问题的不断加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新兴产业代替,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所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就成了关键,这需要国家优化教育结构,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推动部分高等院校的转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为了提高劳动者持续就业的能力,要加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结构性的失业,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明确开始阶段就业者的就业目的,并且将自身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同实际岗位之间的差异把握好.同时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国家可以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根据企业对不同求职者的要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企业短缺的高技术人才。
三、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不能因为近年来失业率较低就被迷惑,要在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乐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内需并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资源,通过政策指引鼓励创业,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摆正心态,从而解决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只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拥有工作,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继严,王永锡,刘家强,等.2001-2020年我国就业战略研究[J]. 经济学家,2010,12(14):64-65.
[2]尹碧波.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J].中国流通经济,2011,(2):114-118.
[3]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2014(1):30 -47.
[4]张晓君.论我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J].现代农业,2006(12).
[5]舒良荣.对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