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及应对策略
2016-03-24冯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快速,不仅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也对整个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概念和特征,接着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影响,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应对策略
许多学者认为2013年应该作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规模膨胀、创新业务涌现。其主要业务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以快钱、支付宝等为代表,主要从事支付、结算和转账等业务;货币基金直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理财产品;网络借贷,以拍拍贷、阿里小贷等网络融资模式。这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现阶段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掌握金融市场的新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一词最初是由邹传伟和谢平(2012)提出,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他们认为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基础。邱峰(2013)认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供求断层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年轻一代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便捷、高效、门槛低、业务模式多样等特点迅速获得市场青睐,从而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牛锡明(2013)通过以交通银行为例,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各种业务的影响,他认为走综合化经营的道路更有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郑肖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指出商业银行应该在借助自身的同时,加大产品的创新,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机会,通过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寻求发展。郭娜(2014)通过实证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共生性问题,指出互联网金融已经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商业银行和新兴互联网金融要想共同发展要从改善监管体系、创新共生模式、优化共生环境等方面着手。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国内“互联网金融”一词是由谢平(2012)年提出,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显著特点是高效便捷、信息相对透明,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他指出虽然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应该属于直接融资模式,但是因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信息量大等自身特征,所以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是区别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刘勇、罗明雄(2013)在《互联网金融》一书中认为,那些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范畴。徐洁、魄斌贤(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该是指资金流通层面,包括一切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朱樑(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类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仅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段展开的金融服务。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没有统一,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结算以及支付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众筹等模式。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缺乏监管、风险较高
首先,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存在诸多监管漏洞和法律盲区,容易累积风险。其次,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借助的手段,所以技术风险也会存在,一旦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或者由于平台自身的缺陷,都有可能造成投资者重大的损失。
(2)高效、便捷、经济
借助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供求存在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资金供求者难以找到适合的自身情况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者也很难快速、低成本的获取资金。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互联网金融的借助网络技术,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对供求双方信息进行匹配,同时资金融通活动在网上就能够完成,不仅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3)交易主体信息相对对称
在大数据时代,交易主体都不可避免的会在互联网上留下信息,通过搜索和分析这些信息能够初步判断交易主体的信用和资金等基本情况,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当违约情况发生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受众广泛、传播迅速的特点,能够及时公布违约信息,增加交易主体的违约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弱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
本质上说金融实质上是一系列的资金融通活动的统称,是进行资金的配置,使资金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资金供求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充当着资金配置的中介角色,汇集资金供求信息,实现资金的跨区域跨期限的配置,但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一中介,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而且商业银行的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多样化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借助网络借贷平台的构建,不但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整个过程都绕开了商业银行环节,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被弱化。
2.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急、短、小”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通过借助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迅速创新金融产品,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好的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以阿里小贷为例,其具有无担保、为抵押、流程简便、放款快等特征,深受广大小微企业主的青睐。到2013年底,已经有60多万家的小微企业通过阿里小贷获得资金,累积贷款金额多达1400万元。而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并通过信用信息的联网共享,能够更为准确有效的评估借款者的信用水平,提高优质客户的融资额度,届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将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3.影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负债业务,特别是活期存款,低廉的获取成本,是商业银行优质的资金来源。多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营业网点,借助网点优势,吸收大量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以此来赚取利差。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商业银行这种低成本获取资金的模式难以维系,储户流失,存款减少。一方面,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经济金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理财和投资的热情也在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提供不同风险和收益组合的产品,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投资需求,吸引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分流银行储蓄存款。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也造成了储蓄存款的流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延期支付功能使得账户中会有资金沉淀,这种资金沉淀实际上是一种网络账户活期存款的存在,而这部分资金也脱离了银行系统。仅以支付宝为例,每天的沉淀资金就在100亿元以上。这些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影响。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的融合,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竞争可以归根于人才的竞争。现阶段,商业银行员工多是仅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缺少既精通互联网技术又熟悉银行传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员工招聘中应该侧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同时在员工在常规培训中,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建设一支既懂银行经营管理,又懂互联网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未来商业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垫定人才基础。
2.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实现共赢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不仅要有危机意识,还要有合作意识。商业银行应该创新合作模式,借助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优良的客户交互体验、完善的客户信息以及丰富的客户资源等优势,在销售渠道和融资方式等业务上寻求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而不是消极应对竞争或者恶性排挤竞争对手。现阶段可行的合作模式有:(1)共享客户资源信息;(2)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新的融资平台;(3)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移动支付平台。
3.推进银行互联网化经营进程
近年来国内多家银行都更加注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截止到2012年前两个季度,替代率就已经超过60%。但这仅仅是将原来线下的业务转到线上进行,只是单纯网络技术的应用,离互联网金融层面相差还很远。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将金融产品网络化,而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新的业态。唯有深刻的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加快网络化进程,银行才能更好的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
4.学习互联网金融经营理念
随着客户寻求适合终端主动性的加强,对银行的服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尊重用户的体验、交互式营销和平台的开放。在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时,互联网企业也更加灵活多样。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能够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个性化的支付服务方案,一旦发现客户有新的支付服务模式需求,第三方支付公司能够很快予以应对。而在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与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模式相比,互联网小贷通过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在其小额贷款业务中收集评估客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信用,降低了寻找优质客户的风险;同时实施网上“场景式”审批模式,也降低了寻找优质客户的成本。使得互联网小微贷款模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所以商业银行要客观清醒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对整个行业的冲击,借鉴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客户群体进一步细化,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进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化,优化客户体验,从而增加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粘性度。
五、结束语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一些传统行业发生改变,金融业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人民对金融产品的形态和业务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格局。虽然通过对地域资源的控制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传统银行暂时仍然保持相对优势,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新金融势力正借助互联网科技摆脱地域束缚,而其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限制——金融制度,也将随着政府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制度破冰。所以,商业银行要以积极的心态、强大的勇气去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高服务意识,调整经营理念,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合理组织架构体系,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3]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4]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09).
[5]梁璋,沈丹.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6]章连标,杨小涵.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
[7]刘志坚,肖玉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J].市场研究,2014,(1).
作者简介:冯微(1979- ),女,汉族,安徽霍邱人,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研究生,单位:安徽新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金融产品创新及普惠金融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