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浙江服装产业转型的思考与启示

2016-03-24沈焕聪周长喜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电子商务互联网+

沈焕聪 周长喜

摘 要: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产业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相互作用下,作为浙江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服装产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根据对浙江大型服装产业的走访观察,从理念、资本和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影响下浙江服装产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浙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浙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传统服装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征,以商铺为载体进行业务的经济模式。 “互联网+”渗透下的服装产业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呈生产方式驱动特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结构上改进的一种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过程磨合的经济模式。

究其本质,“互联网+”渗透下的服装产业与传统产业并无二致,都是为了克服交换的障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然而结合了“互联网+”,服装产业就凸显了一个特点,它可以利用传媒化的通信技术压缩资源的传送时间从而缩短产业链。所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以增值整条产业链为基调的“互联网+”对服装产业提供的是加法服务,而不是起减法减值的阻碍作用。不过成为浙江服装产业新经济代表作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市场,在与传统产业的磨合过程中免不了有所冲突以致产业发展形成一段瓶颈期。所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浙江服装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就成为了冲破瓶颈期的突破口。

一、“互联网+”背景下浙江服装产业的主要问题

从理念上看,受传统观念影响,人民普遍对线上线下理解比较狭隘,会直接隔离两者的关系。在目前的服装产业竞争生态环境下,从对线上线下的定义来看,线上交易本身就是处于产业链中销售环节下的一种营销方式,也可以抽象成一个交易的平台。在线下交易选择用实体店为载体进行营销的同时,线上交易把虚拟的网络平台作为自己的沟通窗口进行业务处理。此时的销售环节确实分化成了两大销售途径,但是即使是虚拟的销售平台还是需要以实物即服装作为核心商品进行销售。那么关键点就在于上游企业的取舍,即由上游企业决定两种营销方式下投放的产品是否具有差异性以及以何种营销方式进行销售。而从产业链角度而言,服装的销售取决于位于产业链最终端消费者的取舍,即由消费者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此时,较低的价格和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两大竞争点就摆在了销售商面前。所以,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对立,没有绝对的冲突。

从资本配置上来说,由于传统的服装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主的产业,所以部分商家会在节约成本提高产率减少人力资本方面下功夫。受科技进步和电子信息产业革命的影响,服装生产已经大幅下降,而如何销售服装是摆在服装产业发展前的大问题。随着“互联网+”对传统服装产业的渗透越来越深,以小微企业著称的浙江服装产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发展状况。除了较大的服装产业可以利用企业势能统筹实体企业和电商平台,大部分小微型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却截然相反。在政府大力推广“互联网+”理念的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也确实迅猛发展的时候,浙江小微私营服装企业却没有也难以真切感受到大方向宏观政策下的实质扶持。而且电子商务平台自身就存在网络安全问题、技术要求问题、真实感缺失问题等发展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微型服装企业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或者思维定式不愿意接受新型互联网模式而坚持精耕细作的传统方式经营。其中也不乏有小微企业尝试做电商交易,却因为线上平台投资和受益不成正比而草草结束,没有做电商的企业却因为电商的发展反而受到了被迫降价等的影响,其中矛盾重重使得浙江服装产业处在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因为互联网的助力,使得服装销售途径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但是销售中产生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政府及社会越来越重视电商,其发展如日中天。为了吸引更多自然流量,给诚信交易提供参考以提高线上交易量,网商还创新性地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但是这个以信誉度为参考标准的信用体系却衍生出了刷单、绿色通道等非诚信手段,为消费者甚至是商户所抱怨。商家的产品与其好评率及成单数形成反比,自然会造成消费者的不信任。同时,刷单其实是一个零和游戏,以假乱真的商家可以大行其道而货真价实的商家却被这个游戏所淘汰。所以很多商家为了优化店铺的搜索排名,提高店铺信用等级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承担这些所谓的广告费大大增加了硬性成本。如此,线上的销售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正是如今线上交易退货率奇高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信用体系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浙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索及相关建议

1.前提:加强政府引导,促进观念转变

浙江服装专业市场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市场化与信息化、网络化的结合过程中逐步发展,呈现出了主体分明的产业升级业态。以企业作为主体,政府作为支持导向者,金融银行机构、科研组织等社会组织作为服务型群体,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构成一个产业升级体系。政府要推动产业升级,主要是进行体制的改革与机制的创新,提供发展的背景与空间,树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盟的新理念。

在浙江服装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政府提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统筹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优惠扶持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规范市场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提高管理能力,激励企业积极遵守市场规律促成产业升级。可以通过落实政府对四季青市场的规划,推动其发展,制定具体的符合梦想小镇为载体产业园的的发展政策和规划。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利用法治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宏观调解各方面的矛盾,坚持更新市场配置,与其他省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发展,率先开拓新市场,起带头作用,掀起蝴蝶效应,让整个服装市场向前发展。

2.核心:推进产业转型,优化资本配置

随着人力、原材料等各种成本的增加,使得以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浙江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竞争限制。此时资本利用效率以及产业链的竞争成为了关键。

推进产业转型需要在保留高附加值的品牌创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等环节的基础上把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加工等部分转移,而且要选择市场潜力答、产业基础较好、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作为承接地,同时进行技术革新与科技创造。可以通过加大相关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力度与素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工程,加快企业的原创科技化步伐。形成规模化的时尚品开发和经营并促成生产资料标准化。同时提高生产链的协作能力,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协作,继续促进国际贸易,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以延长产业链。

3.基石:打造公共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对企业科技文化、自主创新、加工生产等各方面要素的整合以满足服装产业对信息交流、技术创新、销售网络的需求,建立别具一格的营销网络平台,提高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

可以通过结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设计公司等多方面力量,积极打造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为服装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严格把关质量问题、推进信息化等系列的服务。也可以建立浙江服装产业联盟平台,整合包括杭州杭派女装商会以及杭州服装行业相关商会等的优势资源,鼓励其优势互补,强化品牌意识,形成独具杭州,独具浙江文化特色的品牌集群,在年会、商会、展销会开辟专区,扩大客源,打响服装产业的品牌。最后,构筑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营销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借顺助电子商务手段实现营销的变革,大力提倡传统专业服装市场顺应产业升级潮流进行转型,大力倡导“线下线上”双赢的模式。

浙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打造更加动人的“微笑曲线”,需要政府、企业、电商平台的通力协作,合作共赢,成为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叔平.电子商务的价值链与盈利模式[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2]郭峰.四季青服装市场走向转型升级[N].杭州日报,2009-09-30 (A06).

[3]张俊龙.四季青_品牌_电商步入快车道_杭州服装品牌中心_杭州服装电子商务中心_落户四季青[J].市场·观察,2012(15):76.

[4]黄宏运,洪国彬,廖敏.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传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问题[J]电子商务,2014(22):67-69.

作者简介:沈焕聪(1994- ),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本科,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周长喜(1987- ),男,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电子商务互联网+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电子商务: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