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6-03-24李智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转非提升策略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李智(1989-),女,汉族,四川,学历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要:“农转非”人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努力使得“农转非”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必须提升其社区归属感。本文首先分析对“农转非”和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影响“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解决社区和谐和稳定等重要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转非;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新时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许多“农转非”居民小区建立起来,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文化差异,使得“农转非”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把各项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明确方向。政府要推进这些工作,离不开“农转非”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BP(〗因此,如何调动“农转非”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幸福社区建设的工作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提升“农转非”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影响“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往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实证方法对与社区有关的因素对进行测量,进而分析各种因素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根据以往研究,结合“农转非”居民的个体特征,笔者认为,影响“农转非”社区归属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的经济地位。许多研究表明,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社区归属感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因为个人的经济地位影响他在本社区的独立性,以及参与其社区活动的机会。相对而言,较高的社会经济收入,使居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关系,这种选择可以增强人们在社会心理上的优越感,从而增加其社区归属感。由于失去了土地,“农转非”居民不再拥有土地,从而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有赖于其经济收入的提高,从而这一因素对其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更大。

(二)社区满意度。社区满意度对“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强弱有重要影响。社区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主观因素之一,通过对社区的满意度评价表现出来,包括对社区的绿化环境、治安问题、基本服务设施的评价等等。如果居民对社区不满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也毫不关心,这将直接削弱他对社区的归属感。而社区环境、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治安等因素,都是影响“农转非”居民对社区的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他们在社区居住的幸福感。〖BP(〗因为环境卫生、绿化等因素与人们在社区生活的舒适感有关,而社会治安则决定了人们的安全感。

(三)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人是感情动物。一般而言,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越长,社区感情也就越深,其社区归属感就越强。这主要是因为居住时间越长,而越容易在社区内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农转非”社区居民从农村迁移到社区,必须尽快融入社区,但新的居民融入社区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过程,亲情、友情、邻里感情等,这些人际关系有助于社区归属感的增加。这些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增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人们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如社区内是否有亲戚和朋友,是否与邻居建立起友好的亲密往来关系等,都会影响这个人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这个社区。

(四)社区活动参与度。社区活动的组织,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的存在感和参与感,这有利于使社区成员在活动中找到认同,从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员,因此在社区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获得,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增强社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农转非”居民由于与原有的城镇居民在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所以更加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原有社区居民建立更多情感交流,从而融入社区。事实上,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活动参与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即社区归属感强会提高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而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区归属感。

二、“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现状

(一)对社区满意度不高。“农转非”人员从农村进入城市,由于年龄、技能、文化和就业观念等原因,其农业生产技能不能满足于城市就业岗位需要,而使“农转非”居民在再就业过程中出现障碍,其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出现问题,导致“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率偏低。而已经就业人员,也由于其多从事服务性岗位工作如家政服务、保洁服务、餐馆服务员等,收入不高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导致“农转非”居民对城市社区满意度不高,从而归属感较弱。

(二)对社区居民身份的认同感较低。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农转非”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不同,受保障的程度相对较低,如“农转非”人员享受低保条件比城镇居民苛刻,“农转非”居民购买的城乡新型合作医疗报销额度较低,在养老保险方面,“农转非”人员自付部分相对较高等,使得“农转非”居民的物质生活保障、养老问题非常突出,严重降低了“农转非”居民对自己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农转非”居民归属感的策略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因此,必须采取策略提升“农转非”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转非”居民经济收入。政府必须对“农转非”居民加强就业指导和扶持,采取综合、长期的有效措施促进“农转非”人员再就业,如: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培训,以及开展职业介绍等服务,并结合“农转非”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和本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等,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强本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全方位促进农转非人员实现再就业,从而提高“农转非”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二)完善“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转非”居民的社会保障条件,健全和完善“农转非”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取消过多的限制条件,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做法,使得“农转非”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条件与城镇居民等同,有利于使“农转非”居民过上稳定、有保障的生活。二是保障“农转非”居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农转非”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保险缴费方式,对缴费困难的群体给予适当的优惠,减轻“农转非”的养老保险负担。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农转非”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政府、社区的照顾,从而激发居民的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三)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社区服务。“农转非”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可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各种污染源,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同时加大植树、种草、绿化带等的面积,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社区服务。在社区服务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集体需要和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使得社区的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适性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强“农转非”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构建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区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构建良好的社区文化,不断促进城市市民和“农转非”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从而提升“农转非”居民得社区归属感。应通过相关政策、社会舆论、新闻媒介等手段,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和“权利平等”理念,转变“农转非”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让居民真正树立起“社区是我家”的个人理念,才会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注解:

①任小春.重构社区归属感[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6-50.〖ZK)〗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01:40-56+242-243.

[2]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城市问题,2008,03:58-64.

[3]吴广庆.社区归属感的自发与自觉[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24-26.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15:286.

猜你喜欢

农转非提升策略影响因素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