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3-24范清林
范清林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成为中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大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把大脑中贮藏知识的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愉快教育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让他们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其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新精神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作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思维插上驰骋的翅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改编故事、续写结尾、编演课本剧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续写结尾。学生兴趣高涨,写出了不同的结尾:有的写皇帝滥杀无辜,激怒了百姓,引起造反;有的写小孩纯洁大胆的直言感动了皇帝,皇帝悔过自新,将骗子绳之以法;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起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觉,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生能质疑,表明学生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曾做的创造品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有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四、突破课堂教学空间,组织课内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1.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安排语文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尾时间安排学生自我训练,以求日积月累。其次,以课外阅读为辅,开展语文活动。向学生推荐报纸杂志,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剪贴、日记、随笔等形式做读书笔记。
2.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通过展览会、报告会、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开拓、拼搏的创造精神。通过实践,充实了学生的课本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