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新探
2016-03-24刘黎明周颖
刘黎明 周颖
摘要: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时建构了颇具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师角色观,即儿童善性的守护者,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这种教师角色观富于真理性,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63-05
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时建构了颇具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师角色观,即儿童善性的守护者、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本文就这种教师角色观作些学理上的探析。
一、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
卢梭认为,儿童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造物主所赋予的,天然地存在于儿童身上。儿童的行为,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都不能用善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因为儿童在“理性的睡眠”期,儿童没有善恶的观念,也不能接受抽象的观念。他们的行为是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因此,他明确指出:本性在童年时期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儿童的心灵中没有与生俱来的邪恶,我们都能知道任何邪恶是如何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的。
基于上述认识,卢梭要求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他的使命就是实施消极教育,保护善,促进各种能力的增长。所谓消极教育,是指在儿童出生至12岁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教给儿童任何真理或道德,而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寓“有为”于“无为”,保护儿童的善性,促进儿童的感官和善性的充分、健全的发展,防止儿童的思想产生谬误,心灵染上罪恶,引导儿童走向善好。它包含着消极的知识教育和消极的道德教育两个维度。就前者而言,消极教育的策略是:锻炼儿童的身体和感官,为儿童理智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儿童保持其无知的状态,不要操之过急,不教而教,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1]。就后者而言,消极教育的策略是:让儿童的“心闲着不用”,重要的是防范,而不是灌输,反对“口头教训”,主张“从经验中学”,教师要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实施“自然后果法”[2]。总之,不要用成规去管教儿童,要以“无为”的心态教育儿童,只有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这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方法,你要培养出聪明的儿童,首先必须使他活泼可爱。
二、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
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卢梭教育思想中起着支柱和灵魂的作用。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首先,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在“自然”、“人”和“事物”这三种教师中,最要突出的是“自然”这位教师。因为自然的教育具有不可控制性,我们难以把握,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所把握。我们所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是人的教育。因此,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自然的目标。所谓自然教育,是指“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即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性情率性行事和发展。然而,旧的社会和制度越来越使教育远离儿童的天性,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自然主义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让教育回归自然,使自然融入当下的教育活动,以甄定它的方向,引领儿童健康发展。教育遵循自然,其实质就是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秩序,使儿童优良德行建立于自然之上,促使儿童的德行向善好方向发展。
其次,要彰显自由教育的理念。自由教育是自然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自由教育的保障,也就无法实现自然教育。所谓自由教育,就是指人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意志,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这个原理出发,就可获得各种教育原则。第一,要让儿童从各种束缚和偏见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18世纪,法国的儿童一生下来就受着各种束缚,收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枷锁。他们被襁褓包裹着,限制了血液的流动、四肢的舒展和自由的活动。他们还接受着各种习俗、偏见和理性教育,压抑了身与心的自由发展。儿童在没有为我们的偏见所束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自己生活得快乐和自由,觉得最简朴和宽敞的衣服,最不受拘束的衣服,是最珍贵的。这表明,儿童最喜欢自由的状态,自由是儿童的本性,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多给儿童以真正的自由,让儿童多动手、多活动,不要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在卢梭看来,自由是儿童快乐的源泉。在儿童的自然倾向没有被偏见和人类习俗改变以前,儿童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不过,由于受到体力柔弱的限制,儿童在童年期的这种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限的。第二,让儿童生活在当下的自然状态,而不是生活在遥远的将来。他对为将来预备的教育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教育远离和轻视儿童当下的生活状态,而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目标,走向儿童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方,只会令儿童感到痛苦和沮丧。远虑正是人类各种痛苦的真正根源,因为它使人类不停地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使人类常常向往自己始终达不到的地方。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要时刻向往那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他要求教师要珍视儿童可靠的现在,让儿童生活在当下的自然状态,因为当下的自然状态是儿童最喜欢的本真状态,能使他们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因为人处在自然状态之时,他的能力和欲望能保持平衡,两者的差别很小。因此,他就容易达到幸福之路。
三、教师应是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
儿童观是建构教育观念的源泉,它制约着教育观念的提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卢梭之前,由“小大人”儿童观和“神性”儿童观构成的传统儿童观总是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对待,实施过度的理性教育,压抑了儿童的个性,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卢梭颠覆了传统的儿童观,提出教师应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笔者在《彰显童年的价值:卢梭儿童观新探》一文中论述了它的基本内涵,即儿童是柔弱的存在,儿童是感性的存在,儿童是自然的存在,儿童是自由的存在,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3]。这种儿童观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儿童就是儿童”“应把儿童看作儿童”,第一次意识到儿童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不能把孩子看作大人,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第一次明确指出自然的本质决定了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该像儿童的样子,因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不能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儿童,而应尊重儿童的特性和发展的内在理路,否则就会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气横秋的儿童。
这种“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客观上要求教师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的规律,热爱儿童,同他们一起做游戏,做他们学习的合作伙伴,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贯彻和实施自然和自由教育的理念,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培养儿童自由和自主的人格,怜惜和关怀儿童的生命,细心地观察和照料柔弱的儿童,实施消极教育,使儿童愉快地度过其“理智的睡眠”期。
四、教师应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
儿童的学习活动充满着问题、困惑和好奇,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加以引导,才能使儿童的学习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儿童身体的活力极度发达的时候,精神的活力的发展就要给予引导。教师要明白儿童从“好动”到“好奇”的演变规律:儿童开始是好动,然后才发展为好奇,对这种好奇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好奇心成为儿童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做的事情是,首先,应认识到哪些倾向产生于自然,哪些倾向是偏见导致的。在教学内容上,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孩子天然兴趣的东西,让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活动,让本能来限制儿童学习的范围,促使儿童自己去寻求知识。其次,教学要讲究趣味性。教师要以趣味性引领学生的好奇心,要使儿童知道与之将来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以这种重大关系为基础来判断社会中的善恶,而不要把时间、精力放在琐碎的事情上,这是教学的艺术。再次,当教师看到儿童的好奇心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的时候,就可以实施问题教学,向儿童提出若干个问题,引导儿童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满足其好奇心。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前提是必须是研究者。首先,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受过优良的教育。卢梭认定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指导和教育好他的学生,必须受了多层次的教育,才能担当起教育儿童并使其健康成长的使命。不能把儿童交给一个连自身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教育好儿童。其次,教师要精通业务。具体表现在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了解人心的自然进程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知道如何研究人类和单独的个人,能够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的有趣的东西,知道所教学生的爱好和偏向。总之,教师必须精通业务。再次,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研究,具有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既要善于观察和研究儿童,又要对所教学科有精深的研究。就前者而言,教师要研究儿童发展的内在特性和内在理路,因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而代之,否则就会出现不良的后果。每一个儿童心灵有它特有的形式,教育必须根据这种特有形式,而不是根据其他的形式去教育和指导他(她)。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者在儿童身上所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也就是说,要研究儿童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告诫教师要多多地探索大自然,对儿童说的第一句话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当儿童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没有受到任何束缚的时候,才能对儿童的性格给予全面详细的观察。就后者而言,教师必须有通识教育的能力,对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都有相当的熟悉和精深的研究,还要具有这些学科教育的实践智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游戏,感觉事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总之,唯有通过对儿童和学科等的细心观察和研究,教师才能很好地引领儿童的发展,才能使其进入发展爱好和才能的境地,促进其天性达到全面发展。
五、教师应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
儿童智慧的发展是卢梭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对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高度重视,对儿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深刻阐释,对儿童判断力培养的精辟论述,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能够精心选择那些真正有益于儿童幸福和能使儿童变得聪明的知识供儿童学习。尽管这类知识为数不多,但值得儿童去追寻。因为我们教育目标是培养聪明的人。因而,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因此,要对儿童周遭的事物加以选择,精心选择那些儿童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其获得一生的行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有用的知识,为青年时期的教育奠基。
其次,启发儿童积极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教师不要急急忙忙地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而应该提出一些儿童能理解的问题,让其主动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用重要的问题“启发你在他心灵中所培养的思想”,巧妙地使儿童产生学习的欲望,要让儿童自己去理解各种知识,而不是因你的告诉而知道知识。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儿童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不能用你的权威代替了儿童的理智,否则,儿童自己就不去独立思考,不再运用他(她)的理智,而听从和囿于别人的见解。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在教学时,问学生的问题不宜过多,所提问题应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卢梭关于提问艺术运用的经验是:只要我们向儿童提的问题本身“很有意思”、“很新鲜”,也是为儿童的能力所能够理解的,就能引起他(她)的好奇心,引起他(她)的疑惑,激发他(她)探究知识的动力。
再次,教给儿童研讨学问的工具,使儿童自己去发现真理。在卢梭的视野中,方法、工具胜于知识和学问本身。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讨学问的工具和方法,根据自己对知识的需要,懂得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发现真理,教儿童爱真理胜于一切,而不是教给他(她)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学问,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喜欢和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学术兴趣充分被激发之时,再教给儿童如何研究学问的理路和方法。卢梭断言:毫无疑问,这是判断一切教育是否良好的一个基本原则。
以上所有措施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增进学生的智慧。因为判断力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所有的理解或观念产生的本原。由于正确的判断在于有可靠的依据,在于能对别人所说的事情分辨出何处是真何处是假,所以教师要用它来训练学生掌握这个判断事物的精义。
六、教师应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
榜样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卢梭十分看重榜样在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做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是做父母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职业,因为教师既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又不是为金钱而从事这个职业。他还把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师不称为教师而称之为导师。因为重要的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而不是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导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儿童行为的准绳,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去发现这些准绳。其次,教师要严格地管束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卢梭要求教师做到:当儿童还是无知无识之时,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合他(她)看的东西,你应该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享有权威,在行使这种权威的时候,必须以别人尊敬你的道德为基础。再次,教师要为儿童树立行为的榜样,并使这种榜样刻画在他们记忆里,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他要求教师在任何事情上,对儿童的教育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儿童容易记住自己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而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他告诫教师: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不容易分辨善恶,这时,教师必须集中精力为儿童提供榜样,按适合儿童的形象印在他们的心中,而不要自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七、教师应是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
卢梭认为,快乐是学习活动的动力之所在,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然而当时教师让儿童学习枯燥的功课,接受啰唆的教训和进行无休无止的问答,导致学生心情忧郁和颓丧,对学习感到极其厌恶和疲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能不拒绝把他们的心思用去思考你们压在他们身上的那一堆教条,怎能不拒绝把他们的心思用去思考他们的创造者,何况你们还把他们的创造者说成是他们的欢乐的敌人呢?”[4]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儿童喜欢你所教的内容,让他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发生热爱。因为儿童有活泼的性情和模仿心,这些为这种教育艺术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他们有快乐的天性,足以支撑这一做法,所以对实施这一艺术是很有把握的。他要求教师要热爱儿童,和儿童一起玩耍,做游戏,使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卢梭对自己帮助爱弥儿寻求快乐深有体会:想方设法获得儿童对自己的信任,以便成为儿童在寻求快乐中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尊重、熟悉童年期儿童自然倾向的发展情况,以便加以控制,而不是打击。“我要了解他的观点,才能对他进行指导;我决不牺牲他现在的快乐去寻求什么遥远的幸福。我不希望他有一时的快乐,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有永久的快乐。”[5]
八、教师应是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
卢梭认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这种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能融洽相处,彼此信任和尊敬,能把师生各自的命运始终作为他们之间共同的目标,使彼此间不分离。这种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的建构。首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这种信任包括学生对教师知识渊博、理智的判断和能理解他(她)的长处的信任。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互相爱护,才会使彼此变得亲密。其次,教师必须牺牲自己的时间、心血、爱甚至自己本身,必须以仁爱之心对待儿童,因为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6]总之,彼此间的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实际利益和效果。再次,教师应成为孩子的伙伴,像孩子一样与其和谐相处。卢梭希望教育孩子的教师最好是年轻的聪慧的人,甚至他(她)本人就是一个孩子,能够成为儿童的伙伴,协助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智慧,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能够分享彼此间的欢乐,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得儿童的信任。尤其是在儿童不懂人情世故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人来培养,为了获得儿童的信任,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宛如孩子。
综上所述,卢梭从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教师应是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生命导师,教师应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教师应是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教师应是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的角度论述的教师角色观是深刻而系统的,颇具自然主义特色,充分彰显了自然和自由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的热爱。很显然,这种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包含了很多真理性的颗粒,不仅在当时的教育界是新颖的,具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和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价值,值得我们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去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2]刘黎明,钟昭会.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1).
[3]刘黎明,刘汝萍.彰显童年的价值:卢梭儿童观新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4][5][法]卢梭.爱弥儿(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4.482.
[6][法]卢梭.爱弥儿(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