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自主学习的批判和思考

2016-03-24陆启威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自主学习

陆启威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和方向,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和认知素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旨归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决断和教育者因材施教的统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心理趋向;自主学习是生命体核心潜能释放的过程;自主学习是一种有自己主张和见地的认知活动;自主学习是一种饱含兴趣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是一种以意志力为支撑的认知活动。自主学习需要必备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结构、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合作的意识和精神、适切的教学情境。可通过先学后教、边学边教、以教促学、自学自教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

关键词:自主学习;认知心理学;训练样态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54-06

“自主学习”一词在当前教育界属热门词汇,也是如今各门学科都力主推行的学习方式。自新课改以来,与自主学习相关的课题研究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在实际的教改推进上,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对自主学习的内涵作出准确的界定和诠解。也就是说,曾经和现在我们做出的大量的自主学习的实践和探索,大多是主观的经验主义的实施,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流于直接、简单、粗糙、笼统,使自主学习在施行中因失去本义和要求而不见实质性效果。有鉴于此,推行自主学习首先要做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弄清楚自主学习的内涵和要求,搞明白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内在规定和鲜明特质是什么、自主学习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素养、培养和训练自主学习的样态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推进自主学习的理念及主张等等。

可以说,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新课改中比较被认同的说法是:“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很显然,这个定义仅从学生的角度,而且也只在学习品质上作了单一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任何教与学的活动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那么自主学习这一活动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动”、喜欢“动”呢?(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就能“主动”起来的)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有哪些?……这些都是自主学习活动必须要首先说清楚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否则,自主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很难说是一种什么状态。

一、自主学习的发端和渊源

自主学习主张的明确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其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和职责,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旨归

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学习者本体为中心”教育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自主学习的源头,也可以据此推演出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旨归,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决断和教育者因材施教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也有教师一方的必要的积极的干预和指导。或者说,自主学习绝不是学生的“信马由缰”、“我行我素”,必须有教师的组织、纠正和点拨。需要有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的监控和把关,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向着目标有效行进。当然,在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认知、去研究,要给足学生自我探究的时空,遵循“殊途同归”的原则,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大胆应用自己的思维和创见,去研究问题,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分配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学习特点和实际能力,教给不同的方法,激活不同个体的内在潜质和热情,助推每一个学生向着自己的认知目标前行。

尊重学习者的自我决断,目的在于尊重他们的主观喜好和研究偏向,顺应他们的研究兴致,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品质。另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针对每个孩子的需求,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探究上,施以差异性教学,目的在于唤起每一个孩子生命个体的特有潜质和兴趣,促成每一个孩子都能沿着自我的研究主线有所提升和发展。endprint

2.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心理趋向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觉主动心理机能基础上的,完全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学习心智。也就是说,学生对认知对象和学习内容有一种专注、执着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有一种自为的情绪投入和目标实施。当一个学生呈现出自主学习状态时,他的心理和情绪都是异常活跃和积极的,这时候,他会调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穷尽办法和能力去做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其间,学生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除非外在干预是有利于他的探索,并为他的学习所利用,否则,他会在自己的思想和认知领域,做出属于自己的实践、判断和分析。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决断品质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独立人格的塑成等方面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3.自主学习是生命体核心潜能释放的过程

当一个人的潜能彻底释放出来之后,自主学习就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了。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最佳境界和效果。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种积极状态上的认知活动完全来自学生的自觉和自愿,是学生愿意并乐于进行的一种求知过程。当一种学习和认知活动契合学生心理,并能够让学生愿意并热衷于探究时,那这种学习和认知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心智和潜能,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的,就是设置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创设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究;同时,注意随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必需的协助下,依靠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欢愉和快乐。

4.自主学习是一种有自己主张和见地的认知活动

既然是自主学习,就一定会留下学习者自己鲜明的烙印,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体验和认知。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与传统接纳学习方式不同,自主学习不是直接接受教师的思想和方法,而是用学生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认知过程和处理方式,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结论。二是与其他同龄学生的学习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我”,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家庭和环境里,知识视野、思维习惯和认知心理都会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面貌各有差异,甚至相去甚远。这些不同就是独属于每个学生的资源,是每个生命体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这是弥足珍贵的。如何催生学生个体生命的张力,让每个学生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自我”,这是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鼓励学生革故鼎新,标新立异,做足“自我”,创新认知,朝着打造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目标发展,而不能人云亦云。

5.自主学习是一种饱含兴趣的探究活动

兴趣是一切自主认知活动的基础,没有兴趣就没有自主。换句话说,自主学习就是兴趣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大家公认的来自趣味性教学,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要契合学生的经验和喜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学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佳方式。但生活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这些需要学习的内容中也有很多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比如识记数学公式、地理名称、历史事件等,很多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这些内容又是学生成长过程或未来发展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那么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精神引领和激励。比如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后,教师需要充分认可和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让他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每一次“攻坚克难”过后都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认可和赞誉,这些赞誉和认可,甚至教师和同伴对其更大的期许必然能够转化为学生奋进的热情和动力。学生就会在自己不断求知和饱享自豪与荣誉中展开更加自觉和主动的求知与探索。

6.自主学习是一种以意志力为支撑的认知活动

对一个人来说,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任何其他事情,要想成功并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出持续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这种求知活动尽管是自己愿意并乐于去做的一件事情,但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从这个方面来看,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简单和轻松,更不可能是悠闲自得的状态。“自主”不是放任自由,是学习就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是艰辛的实践和探索。有鉴于此,自主学习是学生在独立状态下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更需要做出殚精竭虑的付出。这种持续的努力和付出需要一定的毅力。可以说,恒心和毅力是自主学习的必备意志品质,它是自主学习能否持续下去并取得既定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需要特别关注并强化的一项内容。

三、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要求

任何一项认知活动都是基于一定条件进行的,同样,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而且同一般学习条件不同,更需要特定的背景条件和智力支撑。从自主学习的本质诠释和内涵界定来看,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因素:

1.必备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只能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甚至根本不具有相关学习所必备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结构,便无从进行学习的“自我建构”。显然,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立认知活动,这种学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依据学生实际,准确甄别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弄清楚哪些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必须讲解。如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在自主学习前必须做必要的知识铺垫和逻辑结构上的梳理,以便学生能够有所凭借和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

2.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从学生发展上看,自主学习无疑是一种最具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组织和实施不当,教师的这份“好心”就会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纵然给了学生“自主”之机会,学生也用不上用不好,不能发挥自主学习的应有效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底气和信心。面对探究的问题有畏难情绪,或望而却步。如此一来,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只有“自主”却不见“学习”,只有自主选择“浅认知”或“不认知”,不见选择“真认知”“深认知”。那么,自主学习的信心从哪里来呢?很多教师以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定要降低学习的难度,也就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要简单易学,在深度和难度上要降低要求。其实不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学生愿意尝试和探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愿意在攻克难关中享受一番特别的成功和荣誉。相反,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却难以唤起他们认知的冲动和兴趣。一是简单问题满足不了学生长于“征服”的兴致和欲望;二是简单问题无以激发学生之间比试赶超的心理需求。唯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探究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要求。信心不是基于简单的成功,挑战自我、探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更能够树立学生的信心,只是这种信心需要教师平等地参与,并在点滴的发现和进步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种来自挑战极限的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变得无比坚定。endprint

3.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自主学习不是不要“合作”,相反,合作性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性,或者说没有“合作”就没有“自主”,“自主”是“合作”的基础,没有自主的思想,“合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反过来,“合作”又是“自主”的手段和方式,没有“合作”,“自主”就缺少了智力的支持和条件的支撑,自主学习就难以走向持续和深入。因此,自主学习不但不排斥“合作”,反而更要加强合作,求助于合作,通过合作打开自主思维的梗阻,疏通探究的路径,并为自主学习注入必备的营养和新鲜的元素,促成自主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网络各种媒体上的相关素材和资源也是一种合作资源,而且这种“融合资源”的合作是自主学习上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合作方式,因为这种“融合资源”的合作是可以随时进行的,而且资源丰富、运用方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4.适切的教学情境

自主学习不是给出一篇课文或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习研究,教师不闻不问。如果学生怎样进行探究,需要什么条件,遇到困惑和疑难怎么办,这些教师都不予理睬,全凭学生自己解决,可以想见,这样的“自主学习”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其实,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借力”,教师虽然不直接提供这种外力,但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想到并善于寻求资源,以帮助和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为自主学习创设的外力条件就是教学情境。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由虚实两个方面构成:“实”在探究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必备的工具材料、设施装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凭借和依托;“虚”的地方是各种材料及设备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学生看到这些材料就会想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并据此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研究的方向等。由此看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具备开放性和暗示性。首先,这个情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上开启思维,展开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这个情境又有内在的章法,也就是有自己的研究指向和方法考量,学生能够目之所及便心有所思,这就是情境的暗示性。虽不明说,但学生只要投入学习,便会发现这个“向导”的存在,并由此进行有章可循的自主学习。

四、自主学习的训练样态

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这种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习得的。从自主学习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它对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别的规定和期待。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需要教学实践中教师着意的磨砺和训练。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和各地教改成果来看,自主学习的训练一般有这样几种样态:

1.先学后教

在这种教学样态下,首先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认知对象进行完全自主的认知和研究。包括学习条件的建构、学习材料的组织、学习方法的选择、信息的整理总结归纳等,也就是说只要教师给出了学习任务,接下来所有的认知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展开,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作任何干预和介入。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做的,就是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包括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内容,解决的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教学和拾遗补缺,使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不断得到改进和丰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先学后教的显著特点是“补学”,即教师在学生的“学”之后进行必要的“释疑解惑”和补足缺漏,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认知思维,指导学生的认知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巩固和深化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当前,在“先学后教”样态上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常州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山东昌乐二中的“导学案”教学等等,这些实践和尝试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自主学习效果。

2.边学边教

这种教学样态强调的是学与教的相互融合、彼此穿插,即学中有教,教中有学。当然,其认知活动是以“学”为前提和基础的,“教”是为“学”而存在、而服务的。通常情况下,这种学习样态用于研究较深或较难的内容。此外,在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初期,也应常运用这种方式,以便于初步尝试“自主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样态的显著特点是“助学”,也可以叫“参学”,即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学生结伴研究,并在研究中适时释疑解困,促成学生认知活动的持续有效推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学习样态和“先教后学”不同,教师的“教”没有从“学”中剥离开来,而是看不见“教”,“教”完全融入了“学”中,是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共同研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丝毫不见“教”的痕迹的教。其作用是:让学生在自然融洽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习得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并在一次次的自我认可和信心积累中激发了求知的斗志和热情,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品质。这种学习样态一般适用于“小组合作式”学习,这里的“教”既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同学的或其他小组的,这是既有效也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3.以教促学

这里的“教”不是主要的,甚至不会占用多长时间,但一定是必需的。“教”的作用重心不在教授知识、讲解内容,而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内在潜能,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教促学”志在“启学”。“教”在“学”前,但“教”不直接指向学习内容和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帮助“学”,引爆“学”。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促成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习得教师“教”的方法和意旨之后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自我决断,自我完成学习任务。所不同的是,“以教促学”比“教是为了不教”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之前,教师要好好揣摩“学情”,并以“学情”为“教”的前提和依据,精心设计“教”的理念和思想,教给学生最适切的学法和思路,既着眼于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兴趣,又有利于“学”的开展和收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是开放的,也是规范的,既有教师的思想启示和理念引导,又有完全“自我”的研究时空。基于这种“教”的“学”必然是积极而有效的。

4.自学自教

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样态,在这一样态的学习下,学生完全靠自己去进行学习认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部资源,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一切条件和信息资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分析和处理。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不解,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当然,这里的“独立性”不是学生闭关自守,隔绝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相反,更需要学生打开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主动寻求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人和事物的联系,并想方设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获取资源为我所用,为自主学习打开一条条通路。

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学自教”这种教学样态,教师只是将学习任务和相关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至于怎么解决,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寻求相关的帮助等等,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干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自主学习方式完全是“自学”。但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随时做好帮助的准备。只是教师的这种“帮助”不是主动的,不是靠教师的发现而主动走上前去帮助学生,而是“被动”的,也就是靠学生来“求助”。当学生需要帮助并主动“求助”教师时,教师才会“出手相助”。当然,学生之间更要时时做好“出手相助”的准备。作为学习者,“自学自教”之中的“自教”就是指学生要善于寻求“外力”的帮助,包括教师、同学及各类图书资料和媒体等。一旦学生的“自教”潜能和意识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开掘和训练,自主学习素养便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个人的学习素养,是一个人一生必需的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和生活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定和要求,需要从小培养和习得。作为教师,需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定位自己的教学,从教学的点点滴滴入手,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习得自主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心理学自主学习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浅谈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