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应对措施
2016-03-24石玮玮
石玮玮
【摘要】素质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理念,其对于初中生音乐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此时初中音乐教学还不能借此契机实现教育格局改善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初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与数字教育出现格格不入的情况。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借着数字教育的契机,实现改善和调整。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5-02
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精文明,或者是心理健康,都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初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陶冶学生情感情操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的调整,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1初中音乐学科边缘化趋势明显
受到我国教育制度和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音乐学科一直处于附属性的学科状态,初中音乐学科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对于音乐的内涵理解比较浅显,认为其仅仅是娱乐性的课程,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二,学校领导和部分家长认为音乐课程并没有纳入到考试范围,没有必要在此方面投入,形成了功利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1.2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太古板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是部分初中音乐教师拘泥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老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流程,依然将音乐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比较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难以得到激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课程知识枯燥而对于课程失去兴趣,这是音乐教师教学方式选择的失误。
1.3初中音乐教育设备体系不健全
部分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健全的音乐设备体系,也是当前制约初中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其一,钢琴,音乐实验室数量有限,不同班级的音乐课程常常需要相互错开才能够保证开展,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音乐器材和场景,自然会对于其学习兴趣造成打击;其二,学校音乐教育设备的维护管理意识不强,使用效率不高,常常出现部分音乐设备老怀的情况,却没有人去进行更新和维护。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应对措施
2.1倡导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实现音乐情境的塑造,引导学生处于对应情境中去增强音乐欣赏能力,进而激发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茉莉花》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下音乐教室,使得整个教师被塑料的茉莉花所覆盖,由此营造良好的歌曲教学环境,这可以很快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对应的音乐主题中去,并且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当然为此,学校要加大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投入,设置专业的音乐教室,给予音乐教师充分的设备资金,以保证其能够切实的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
2.2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过程改革
音乐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强,师生互动环节比较多的课程,如果单一的使用问答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失去兴趣,此时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树立创新理念,积极促进教学过程的改革。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个性,喜爱的明星等信息,在课程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由此引起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关注;其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品味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活跃,更加自由,更加有效。
2.3运用现代技术,营造音乐教学氛围
在教育不断朝着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懂得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音乐教学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入手:其一,积极搜集互联网上优秀的音乐素材,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范围,实现其音乐视野的拓展;其二,运用幻灯片,录音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视听环境,实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并且懂得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自己喜爱的音乐素材,以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就是要对于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善,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找到造成初中音乐教学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进行调整改善,是当前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的。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初中音乐学科边缘化的局面会得以改善,初中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此时初中音乐教学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潘玉辉.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对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4,07:132+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