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域下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创新
2016-03-24江明辉
江明辉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7)
高职教育视域下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创新
江明辉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及大陆许多高校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具体分析,成功探索了“通专结合+博雅试验班”的通识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模式
清华大学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3个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界定:“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围绕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许多大学及学者对如何推进通识教育,即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颇为有效的研究。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建农职院)作为首批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高校之一,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其中在通识教育领域探索并形成了“通专结合+博雅试验班”的通识教育模式。
1“通专结合+博雅试验班”通识教育实践模式
1.1理念
“通专结合”是指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识教育实践。“博雅试验班”是指在“通专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设立通识教育精品班。
福建农职院通识教育理念是倡导“以人为本,博学雅行”。“博学”,即博学多才,要求努力培养勤奋好学的作风、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全面均衡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雅行”,即学习仪态雅、养成言行雅、创造环境雅、塑造气质雅,以及修养健康和谐的身心和儒雅自尊的品格。福建农职院通识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目的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品格修养,使之在成为职业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1.2课程设置
1.2.1“通专结合”课程设置
“通专结合”课程体系主体是由通识必修课、通识任选课两部分构成,同时辅之以由人文教育系列讲座构成的通识讲座。
1)通识教育主体课程。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军事、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全院的公共平台课程。通识任选课主要指那些为扩大知识面和开阔视野而设的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医学等领域,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修3门课程,共计6学分。
2)人文教育系列通识讲座。福建农职院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人文教育系列通识讲座转化为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相应的学分,供学生选修。通识讲座由党委工作部、图书馆负责组织,取学院所在地的典故命名为“相思岭讲坛”。讲坛类型分为道德讲堂、博雅讲坛、时政讲坛和生命讲坛,每学期计划开展15个场次,学校根据学生参加的次数可核定为相应的选修学分。
1.2.2“博雅试验班”课程设置
“试验班”课程设置包括语文表达、美学涵养、文化陶冶、法制精神、社会价值、国际视野、生态关怀、科技应用、身体适应、运动休闲等方面。“试验班”每期计划开设20门课,每门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时限制在2~4节。教学团队由台湾教授、省内教育专家、国学研究者、企业精英和本校优秀教师等组成。
1.3实施方案
1.3.1“通专结合”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福建农职院经过探索,制定了“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1)“课堂上学习”。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上述通识教育课程所规定的学分,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自己既有相应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又有对客观事物理性分析的意识和思辨能力。
2)“生活中体验”。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做人”与“做事”能力的协调发展。学院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实践”“三下乡”等实践活动。
3)“环境中熏陶”。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及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提升其文化修养。首先,学院以农本绿色文化为主线(即秉承“以农为本”的百年办学传统与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相融合),以相思岭大学生创业园为窗口,以“美丽校园”建设工程为依托,构建“生态花园式校园”,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学院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融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并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已成立文化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公益服务类、理论学习类和专业学习类等各种学生社团。
1.3.2“博雅试验班”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试验班”按学期开展活动,每期计划招收100名学生,由学生自愿报名,再统一组织选拔。“试验班”日常组织管理由上一期学员骨干与本期学员骨干共同负责。“试验班”学员分成若干小组,采取自我管理和小组长督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进行评比。学员在完成所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由上一期学员骨干组织本期学员进行素质测试,成绩合格者,准予结业,并获得选修课4学分。经过探索,“试验班”制定了“课堂七个一、生活七个一、学业七个一”的教育实施方案。
1)“课堂七个一”。课前,根据课程阅读并整理一份相关资料;上课时,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候一句,共同诵读一段国学经典;课中,认真记好一本课堂笔记;每次课结束前20分钟,提一个问题,根据这一问题进行答疑、讨论、互动;课后,认真完成拓展阅读一份、体会交流一份。
2)“生活七个一”。按照作息安排每一天的饮食起居;每晚自觉安排一小时自修;每周学习一项生活技能;每周养成或改正一种习惯;每月钻研一种艺术形式;每月坚持一种体育锻炼;每月坚持阅读一类课外书籍。
3)“学业七个一”。每月精读一篇国学经典;每月写一千字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每周背诵一篇古代名作;每周参加一次交流或活动;每周利用一小时反思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作记录;每一天践行礼仪规范;每一天利用各种机会练习口才[2]。
2“通专结合+博雅试验班”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力求平衡与融合
“通专结合”形式,强调将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举,但在实践中却深化、发展得不平衡。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追求专业知识,推崇实用性,将通识教育作为可有可无的“营养学分”,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通识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通专结合”形式是比较适合的一种实践方式,应该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保持平衡和融合,改变将通识课程看成是专业教育“配角”的惯性思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矛盾,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争议的话,主要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融合的问题。”[3]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伍德罗·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专业人员所获得自由教育决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4]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普及、教育,使校领导和普通教师员工能对通识教育理念形成共识,自觉地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突破专业教育模式的禁锢,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
2.2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力求科学化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通专结合”的主体课程,从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需求来看缺乏完整性。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还应增设通识限选课。通识限选课可以包括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科、生命与健康、科学与艺术等模块,每组模块下设若干课程,每位学生从不同模块中选择两门课程学习。这样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识教育知识系统:必修课是核心,限选课是深化,任选课是扩展。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缺乏严谨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统领,课程管理部门交叉,缺乏严谨性。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认真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和方案,统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这样才有利于通识教育的长远发展。
第三,通识教育课程考核过于松散。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考核过于单一化。从调研中发现,多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评价过于随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通识教育视教学为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师生在通识教育中都处于主体的地位。”[5]所以,在课程评估考核体系中,通识教育应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并对每项活动都作出精细评估。“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使得学生在评估活动中学会自我评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6]
2.3通识教育的方法途径力求多样化
“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通识教育途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理想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通识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而且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说:“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在台湾,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困难。这些实践包括以下困难: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教授愿意去教;没有学生愿意花精神去听。”[7]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通识教育功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对于“课堂上学习”,教师要改变态度,要鼓励和欣赏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撰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尽最大可能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
其次,对于“环境中熏陶”,学校要把企业的制度和管理理念引进学校,让企业文化进校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强化诚信守纪、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等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若干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得到多学期、分段式的社会实践锻炼。
第三,对于“生活中体验”,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例如:可借鉴“试验班”采取自我管理和小组长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努力践行课堂、生活、学业七个一的要求,并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学校提供资金,引导和支持学生自己组织各类科技、文化校园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创业大赛等。
3结束语
对通识教育“通专结合”的形式而言,课程系统性较强,比较适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但学生实践活动不易开展,学生自主性教育不够。对通识教育“试验班”的形式而言,学生参与规模较小,但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学生实践活动易于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对其他学生也产生一种示范效应。福建农职院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博雅试验班”教育,创新地将二者结合,点面兼顾,相辅相成,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总之,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现状,选择适合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试验班实施方案[EB/OL].(2011-01-10)[2015-08-15].http://www.fjny.edu.cn/szw/news/News_View.asp?NewsID=79.
[3]郭常斐.大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26,28.
[4]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3.
[5]薛继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84-87.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6.
[7]冯惠敏,黄明东.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5):646-650.
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actice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NG Minghu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Fuzhou Fujian 350007,P.R.China)
Abstract:Based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learned and accomplished experimental class”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developed by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In addition,it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the implementing scheme as well as giving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practice model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3580S)
作者简介:江明辉(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32(2016)02-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