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

2016-03-24李抗丁戎

关键词:校园文化培育道路

李抗,丁戎

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

李抗,丁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道路的自信现状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在分析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表现及其原因前提下,在深刻认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时代意义基础上,从教育者、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者3个角度出发探索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有效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过往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都铿锵有力地告诉我们,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坚守共产党人理想家园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既是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2]。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以生生不息的蓬勃动力。所以,在分析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应深刻认识到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时代意义,进而探索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同他们的祖辈或者父辈相比,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艰辛并没有亲身的体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形成历程也不甚了解。在面对中国社会转型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显现出时而信心满怀,时而妄自菲薄的状态。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还有待提高,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此类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一)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不正,未能正确地认识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同30多年前的中国相比已是沧海桑田,同60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往日里备受欺凌、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重新傲立于世界的东方,找回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自豪感,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然而,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与自己的祖辈或父辈比较起来,很多人缺少对国情的客观了解,对国家发展道路探索中充满的艰巨性亦没有科学的认识。在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困难时,当代大学生往往心理准备不足或者辨析能力欠缺,产生了对国家的使命感乏力、对自身的成就感不强的状态。在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时出现一时滞缓的情况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此外,受到自身年龄、阅历和知识的限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与现在并未有足够的了解。甚至罔顾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简单地将中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进行肤浅的对比。这些都说明影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性,仍然停留在对表象进行武断分析的层面。

(二)政治思想认识有偏差,价值观导向有偏离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冲突日益明显,互联网技术也日益发达,其开放性、便捷性使大学生能够易如反掌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泥沙俱下,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的颠覆以及文化侵略的活动从未停止。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们并没有警觉地看透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深层危害,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其价值观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糟粕的冲击与扭曲。虽然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生命力最为旺盛,但其思想与行为也是最多变的。在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还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态度冷漠,认为国家发展道路的形成与选择与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是非观念不清、正义感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社会进步成果的认识不客观,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责任心的缺位,天长日久便萌生了一些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

(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矛盾亟待化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在不断解决诸多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复杂繁多、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大、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公民医疗保障等都是亟待处理的问题[3]。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社会自我管理、调节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国民的法治、法律观念与意识依然淡薄,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都较为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加上大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不足,不能“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因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二、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处于建设者与继承者的位置,决定了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将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履行者,大学生应在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看到国家发展道路与自己将要走的人生之路的内在联系。“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没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4]。同样,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正确对待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二)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家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他们是可贵的人才和重要的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大学生在结束了大学学习后踏进社会,在与大学校园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思潮的潜移默化下,逐渐转变成所谓的“社会人”,较之大学期间所思所想也将发生明显变化。而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家建设密切关联起来,使其人生理想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等同起来,从而真正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促成他们成就一番事业。

(三)有助于树立并坚定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信心

大学生树立并坚定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信心与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等重要。所谓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自信即大学生既要有自己明晰的人生道路规划,也要对自己所选的人生道路有自信,面对人生困难不退缩,处理人生难题有胆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更深层的要求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断地吸收正能量,保持良好的个人品德,注重社会公德的修养,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6]。在面对精彩而又艰涩的人生环境时,大学生更需要培育自己的人生道路自信,在正确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有效路径

从教育者、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者3个角度分析,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有必要强化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培育,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者

高校教育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信仰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行教育观念革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科学利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要求教育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形成时,利用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一,从教育观念的革新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当代中国理论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任务。因此,教育者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思想的认同与接受。例如可以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及其时代性价值作出科学的论述与评价,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安排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宣传中央最新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所要承担的任务”[7]。第二,在教育方法创新上,教育者应主动探索出活泼新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倡导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二)教育环境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建设实体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实体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两者都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后者的影响愈来愈大。

大学4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纳入实体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起促进作用。可以将此项教育活动与开展丰富多样的实体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坚持隐性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方针,“把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之中”[8]。即利用学术报告以及各种竞赛,创造健康向上的实体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充满正能量而又不失活泼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进而将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真正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在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和风细雨中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现如今网络已无处不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校园文化同实体校园文化一样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虽然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信息与便利是海量的、巨大的,但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引发大学生的道德碰撞与文化冲突。如上所述,因为大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网络中出现的关于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大学生若不进行鉴别而盲目地相信网络中所宣扬的虚假信息,便很容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不认同乃至不自信。所以,高校可以积极推动“红色网络工程”的实施。在网络世界中唱响主题歌,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更新网络正面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构造广大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空间,比如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开展网络讨论,进行理性思考与判断[9]。在推进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网络校园文化环境的监管,抵制谣言,整改不良网络言论,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校园文化氛围。

(三)受教育者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促进自身发展。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10]。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自我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促进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这项任务的完成达标也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由此来看,一方面,大学生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焦点问题,促使自己自觉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人生各项活动,客观地、公允地看待中国走当前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大学4年期间,大学生应当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学业以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理性地分析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坚定理想信念,以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此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除此之外,“在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11]。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多关注社会、深入实践,只有躬身实践、熟悉自己置身的社会才能真正的了解民生、把握实情,提高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有底气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3]姜鑫,魏来.高校“两课”教学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 (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5.

[7]康凯.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理论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4(6).

[8]池忠军.社会变迁中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思路[J].江苏高教,1994(4).

[9]栾培新.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6).

[10]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

[11]强飚,李东海.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J].江苏高教,2010(2).

(编辑:张齐)

G416

A

1673-1999(2016)06-0094-03

李抗(1988-),男,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丁戎(1966-),女,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6-03-17

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高校思政教育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14JD71003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培育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