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定位及进位发展研究

2016-03-24吴波

关键词:经济带安徽长江

吴波

(安徽行政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59)



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定位及进位发展研究

吴波

(安徽行政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59)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战略决策及安徽居于长江经济带“咽喉要地”的重要战略地位,给安徽进位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精准定位是推进安徽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有的放矢的基础要素。由此,安徽应紧密围绕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正确定位,尽享“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大政策红利期;统筹谋划好“规划、交通、金融”三招开局“先手棋”,协同推进“区域、产业、生态”三大对接着力点;强化“‘自贸区化’开放、‘飞地经济’共享、‘跨江区划’调整”三大机制创新力,促进安徽可持续地进位发展。

地位;定位;进位;长江经济带;安徽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带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由点状密集、线状延伸到面状辐射而形成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多数发达国家都共同经历过从沿海起行、溯内河构造的经济带梯度发展的经济规律。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和2016年3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既标志着覆盖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滇黔等9省2市的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又预示着这一规律将在我国再度演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主驱动轴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会与日俱增。

自学者陆大道(1984)提出的我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后,到长江经济带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孙尚清、王梦奎、王慧炯、李善同、陈栋生、白和金、林兆木、刘江、魏后凯、刘福垣和王一鸣等[1],及王小广[2]、方创琳[3]、肖金成[4]等国内著名学者均强调过要重视并加快长江产业带的开发规划,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战略发展的意义与推进途径。新常态下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研究更强调要着力联动东中西区域、沿江城市群和“两带一路”、发挥上海自贸区示范带动作用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5~7]。但已有研究中多侧重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战略方面,特别是关于安徽长江经济带方面的研究[8~10]比较有限,其实,安徽在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安徽的发展既需要借力长江经济带,同时又可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提升,二者联动发展,将会呈现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格局。因此,安徽应抓住机遇,正视挑战,用活政策,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主动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融合步伐,立足实际,通力作为,扬优成势,积极进位发展。

一、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

安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主要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地位两方面来衡量。从区位元素看,安徽在长江流域中属于下游、紧邻中游的分界区。从经济地理位置和流域地形特征上讲,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是一条巨龙,那么长三角当之无愧为龙头,上海则为龙眼;湖北、江西为龙腹,重庆、四川则为龙尾,而安徽处于龙腹之上、龙头之下的“颈项”之位,乃龙的咽喉要地,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发〔2014〕39号文件中就将合肥与杭州、南京等并列成为长三角重要城市,提出要“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首次明确了安徽省会合肥的地位,突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

从经济元素看,长江经济带链接东、中、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约21.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约40.9%。而安徽的国土面积约占长江经济带的6.8%,安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长江经济带的8.8%,经济贡献度要高于国土面积占有率。依据2014年相关指标,安徽的煤炭储量、电冰箱、家用空调产量均居11省市的首位;铜硫储量耕地资源均居第3位;常住人口和铁路里程均居第4位;GDP增速出口增长均居第5位;粮棉肉蛋奶菜果等产量均居11省市的前5位,可见,安徽主要指标总体增速靠前,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相关指标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和水平[11],尤其是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同时,在交通发展、城镇化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安徽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安徽省与近省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比较

精准定位是推进安徽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的首要要素。安徽应该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定位,并借鉴部分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综合优势、现实基础及后发潜力,对安徽长江经济带进行正确定位。

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很显然,国家的总体定位突出了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和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为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而量身定做的具体方案。也为长江经济带范畴的相关省(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于是,就有长江经济带范畴的11省(市)相继出台了本省(市)贯彻落实国发〔2014〕3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这既是对国家总体定位的回应与对接,也是基于经济现实下自我新发展的再定位。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立交桥”;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江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加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开放平台和市场体系对接,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开放合作、生态安全五大格局,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内陆沿江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湖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发挥“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府引导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内陆开放开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开放开发的新格局。

浙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长江经济带升级高地、长江经济带海上开放门户、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组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由上比较可见:长江经济带的相关省市均能以国发〔2014〕39号文件为指导和模板,结合自身区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重在“统筹发展、交通、产业、城镇化、增长极、生态文明、开放、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贯彻落实的方案,虽然语境相同下语句表达有相似之处,如“开放高地、示范区、先行区”等词汇高频出现,但内涵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既注重彰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不乏“大思维、国际化”的视野。

按照国家顶层设计,长江经济带不仅要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与国家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带,还要成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的示范带,因此,长江经济带并非仅是局限于沿江经济带。同样,安徽长江经济带的打造也并非只限于800里皖江的发展。各省市长江经济带的“定位”基本上也是立足于沿江经济走廊,放眼于整个省市的发展。依据安徽2015年4月23日正式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40号),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作出积极贡献。

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定位是以“城市群、产业、创新、开放、生态”为主旨,凸显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迫切性和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并对依托安徽长江经济带促进安徽发展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寄予了厚望。当然,“定位”也并不是静态化的,而是要随着外在因素和内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安徽应根据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及现实基础和发展要求,紧密围绕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的机遇,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加强皖江城市带桥头堡的引领作用,以江淮城市群建设为依托,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谐发展,达到联动东西、贯穿南北,内释潜力、外增活力的效果,从而不断推动安徽省经济持续进位发展。

三、基于长江经济带下促使安徽迅速进位发展的政策建议

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良好趋势非常明显,安徽应当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融进长三角的建设,借力皖江黄金水道,借机进位,将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抢抓机遇,尽享三大政策红利期

近年,世界经济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也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风险释放的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的警报也时而拉响。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点,不断有宏观政策红利释放。安徽长江经济带应充分利用好经济新常态下寻找提升经济发展突破口和提供发展路径的政策红利平台,借助政策扶持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红利,并加以分享和相得益彰地运用,就会获得最大效果。

1.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机遇期

国发〔2014〕39号文件的正式出台,将长江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突出了区域联动效应和整体推进的国家区域战略选择。这份国家级战略将安徽划到了“长三角”的范畴,使得安徽的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安徽长期处于“东张西望”(把安徽向东承接长三角的辐射向西扩展产业转移比喻为“东张西望”发展战略,但实际上,在开放东部沿海时,安徽被当成了“西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安徽又成了“东部”)的状况,在长三角经济带的位次,也由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优化提升了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的主轴带功能。虽然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但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安徽应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这一政策红利,注意积累和实践,争做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先行军”,引领安徽经济新支撑带的打造。

2.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的践行期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被认为是改革红利中的最大潜力。随着安徽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江淮地区迎来了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安徽应当抓住,努力构建并扩大安徽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影响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即农业转移人口要有序地转移到城镇并融入到城镇,转移后能够共享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实现宜居宜业、均等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成效,而不是“去乡村化”的“被城镇化”、“半城镇化”和“造城”式的“土地城镇化”。在探索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为抓手,乘势而上,既不能墨守成规,固化于传统的模式和做法,又要基于实际注重特色;做到由偏重城市发展、外延扩张到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提升的转变;从偏重经济发展到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千篇一律同一范式的城镇化向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局(格局)制宜推进的特色鲜明的城镇化转变[12]。努力实现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的具体目标: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全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3.“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期

供给侧改革集中于供给侧、结合于需求方、致力于结构的调整与要素配置扭曲的矫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13]。“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构成供给侧改革的5大任务,中央大力施行的“简政放权”、“双创”政策及“稳健货币、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从制度供给层面来解决当前“投资与消费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的一剂良方和有效路径。

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政策,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总供给水平。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力度决定着制度创新的程度。在国务院、省政府持续下放审批权限的背景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建立与“权力清单”相对应的“责任清单”,依法行政,明确职能部门责任职责边界和工作完成时限,减少、整合审批环节,合理构建行政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杜绝“互为前置”现象,防范中介垄断,践行“马上办”模式。

“双创”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此口号自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后,现在,全国上下渐已形成了“双创”的新态势,成为刺激经济的一剂“强心针”。国家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有效的政策。如,在2015年3月、6月、9月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这些文件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时,对创业创新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从供给角度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安徽更应该抓住“双创”机会,激发每一位创业者的热情,汇聚每一位创客的力量,服务好每一位创业者,让每一位创业者最大化地享受到“双创”的政策红利,从而加快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二)统筹谋划,下好三招开局“先手棋”

安徽在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中要统筹谋划,在科学决策的指导下,下好“规划、交通、金融”三招“先手棋”,并根据实践中反馈出的状况及时加以局部或适度的调整,而不能受短视思想或做法惯性的影响,使开局发展的成果打折扣。

1.规划先行,做好综合性顶层设计

统筹发展,搞好顶层设计,规划须先行。建议省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其职能主要是组织协调实施省内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跨区生产要素的流动等问题,协同推进安徽长江经济带要素市场建设和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机制。对省内做好“方案”的引领、协同、督察工作,对省外做好“方案”的联系、合作、协调工作,并定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重大事项和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需经省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通过。顶层设计要以皖政〔2015〕40号文件为规划蓝本,以安徽全省为整体对象,立足省内“一盘棋”的整体意识,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做好《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并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安徽省融进长三角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同时,还要做好综合交通、通关临港、产业经贸、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专项规划。

2.交通先行,做强立体式畅通廊道

建设快捷大运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安徽居中靠东,处于长三角腹地,具有连南接北、承东接西、跨江近海等区位特征,在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三五”期间,要以完善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骨干路网、对接长三角、连通中四角为重点,加快建设内外畅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绿色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14]。铁路方面,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形架构,建设(成)合福、商合杭、黄杭、合安九、宁合汉、安黄金温、合滁等客运专线和庐铜、合新六、淮(北)宿阜、蚌滁宁、亳蚌等城际铁路,实施皖赣铁路扩能改造。新建芜宣、安庆、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民用机场[15]。公路方面,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重点推进合巢芜、合宁、合安、合徐高速扩建扩容工作,协调推进德上、合宁二通道、沪汉、西绕城、淮扬、合连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远期形成“两环十四射一宗三联”的路网结构。水路方面,进一步完善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的建设与互联互通,促进新建18座过江通道,全力推进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实施合裕线等航道扩能工程和“五河一湖”航道网建设,提升安徽沟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水平。综合方面,以合肥为中心,联合六安、淮南、桐城、巢湖等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一小时生活圈”、“旅游经济圈”;联合皖江城市、蚌埠、滁州等打造“二小时交通圈”、“产业集群圈”;积极推进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构建航道、港口、航空港、高铁网、高速路网等无缝接驳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增强交通对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3.金融先行,做实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国家虽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但是对项目实施资金保障渠道还缺乏制度性安排,而长江经济带建设资金需求量又非常巨大,仅仅依靠政府和银行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同样,安徽长江经济带的进位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安徽应该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议采取母子基金运行模式,支持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的设立;适时组建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投资公司,支持安徽省级投融资公司的建立;探索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股权众筹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序放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领域准入限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和境外资金;支持安徽长江经济带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搭建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形成投融资运营合力。

(三)弯道超越,推进三大对接着力点

发挥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着眼于融入长江经济带和融入长三角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强弯道超越的后发之力,着力提升三大对接点,促进安徽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1.区域对接:以江淮城市群为主体,主动融入到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是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也将是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导模式。在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安徽现有的“圈带群区(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江淮分水岭区等)”的空间布局,进行区域规划重构,构建和发展江淮城市群,并将江淮城市群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分量的新增长极。

在江淮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将江淮城市群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平台,突出区位和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耦合”,积极将“16个地级城市、6个县级城市、56个县城”培育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轴向布局经济发展带,采用强化“极点”、轴向布局、蛛网联动、梯度推进的方式和路径,带动和梯度推进江淮城市群。在区域对接中,加强安徽长江经济带的口岸开放能力和“检港联网”系统建设,深化沿江港口协作联动,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有序对接;实现市场一体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可以说,江淮城市群兴,则安徽长江经济带强;江淮城市群衰,则安徽长江经济带弱[16]。

2.产业对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基础,积极推动产业调转促

产业调转促是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推手。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要素价格变化、政策导向、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客观规律,而合理引导技术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17]。经济带应打破“工业兴市”固有思维,培育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18]。

立足安徽长江经济带现有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以创新驱动“调转促”步伐,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共进,积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互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安徽长江经济带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保持安徽长江经济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3.环保对接:以环境联防联控为重点,合力建设生态共同体

安徽长江经济带要加强参与长江支撑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力度,积极推动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建立生态和环保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环境联防联控联治联席会议制度,优先保障长江、新安江、淮河、巢湖、洞庭湖、鄱阳湖等流域生态屏障安全,本着“先预防后治理”“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注重江河湖泊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着力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坚守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平衡产业与生态投入,统筹推进安徽长江经济带的生产力布局和功能区协调发展,着力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制度(大气环境、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等),强化对黄金水道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融合发展,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

(四)开发开放,强化三大机制创新力

机制创新是推进安徽在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的保障和关键。安徽在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中应加强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探索区域大格局调整和大产业管理,进一步优化开发开放发展的环境、提升开发开放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1.多向合作,建构“自贸区化”开放机制

创新谋划,参照“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实行南北跨江联合发展、东西延展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安徽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向南,推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世界美誉,共同开发“徽风皖蕴、大美安徽”旅游胜地。向北,依托引江济淮工程而形成的一衣带水的(长)江、淮(河)水系和发达的皖江地区,通过项目援助、人才支持等渠道来带动淮(河以)北地区发展,建立区域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向西,延展至长江中游城市群,探索内陆跨区域自贸区建设。基于地理位置相通、经济发展基础相近、历史和文化密切相连等诸多现实,建议继续推进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省中部四角(“中四角”)建设,建立富有特色的跨省合作实验区,努力促进“中四角”规划衔接一体、基础设施互通一体、公共服务对接一体、产业转承合作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成为内陆首个跨区域自贸区。向东,充分利用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优势,主动接受辐射,接轨长三角,配套大上海,通过长三角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形成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东西双向,南北贯通,沿江、沿边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互利共赢,构建“飞地经济”共享机制

以全省10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主体,实施工业园区提升工程,鼓励开发区创建循环改造示范园、低碳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新能源应用产业园等,引导地理相近、产业互补的开发区进行整合,打造一批国家级平台,加快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政府、开发区、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采取共建共管、委托或托管等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

3.跨江发展,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机制

事实证明,合理有效的区划调整将有利于完善部分市市辖区结构、激发内生动力,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2011年8月,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调整后壮大合肥体量,使巢湖成为了合肥内湖,也实现了芜湖、马鞍山跨江发展的目标。2016年1月国务院再次批复同意对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撤销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设立铜陵市铜官区;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设立六安市叶集区,将霍邱县的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划归叶集区管辖。

依据安徽现有行政区划格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市县的地域环境、资源条件、空间结构、交通状况、产业发展和群众意愿,可以适当加大区划调整力度。建议安徽尽快启动第三次区划调整意向研究。可以考虑撤销地级池州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地级池州市所辖的两区三县分别划归铜陵、安庆、黄山三市管辖,即将东至县划归安庆市,实现安庆跨江发展的需要;贵池市和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划归铜陵市管辖,贵池市降格为县级市;发挥石台县“生态功能良好、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三大特色,将石台县划归黄山市管辖。本次区划调整如果得以实现,那么将实现了安庆、铜陵(含贵池)跨江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了铜陵的经济发展潜力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黄山的旅游资源整合和世界影响力。区划调整不仅提升了城市体量与能级,优化了城市功能与布局,而且有利于推动跨江联动、融合发展,增强安徽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实现。

总之: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安徽加快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安徽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全新发展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安徽应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总体定位,借鉴兄弟省市的有益经验,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及后发潜力,致力打造安徽长江经济带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实验区。为此,安徽长江经济带应动态界定自身的区域范畴,紧密围绕“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机遇,尽享三大政策红利,统筹谋划,在科学决策的指导下,下好“规划、交通、金融”三招开局“先手棋”,重点推进江淮城市群、产业承接转移升级互补和生态建设三大对接着力点,协同推进,强化“自贸区化开放、飞地经济共享、跨江区划调整”三大机制创新力,进一步提升安徽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安徽可持续地进位发展。

[1]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7).

[2]王小广.建设长江经济带急需解决的四个问题[J].改革,2014(6).

[3]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

[4]肖金成,黄征学.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J].江淮论坛,2015(1).

[5]文余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现实价值[J].改革,2014(6).

[6]伍新木.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0).

[7]陈建军.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J].人民论坛,2014(15).

[8]李本和.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举措[J].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4).

[9]吕连生.安徽如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N].安徽日报,2015-03-23(7).

[10]方劲松.安徽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路径选择[N].安徽日报,2015-01-12(7).

[11]肖志颖.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的优势与潜力[N].中国日报,2015-12-17(5).

[12]吴波.基于户籍新政解构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路径的重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5(3).

[1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7).

[14]檀美玲.“十三五”合肥规划建成全国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EB/OL].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5/12/28/007152048.shtml.

[15]张沛.依托黄金水道安徽七大举措融入长三角[N].安徽商报,2015-11-01(6).

[16]吴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淮城市群发展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17]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

[18]徐长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改革,2014(6).

责任编辑 吴晓华E-mail:cjfukan@163.com

2016-07-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SK2015A624);201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舆情跟踪研判重点课题(皖宣通字[2015]21号)。

吴波(1970-),男,安徽六安人,教授, 硕士,主要从事城镇化、三农问题研究。

F299.27

A

1673-1395 (2016)09-0026-06

猜你喜欢

经济带安徽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