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认同视阈下基层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2016-03-24齐自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基层

齐自琨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广西柳州 545001)

价值认同视阈下基层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齐自琨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广西柳州 545001)

意识形态既是思想理论,又是政治纲领,同时还是社会情绪的体现。增强信仰力理应成为当前基层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培育并建构基层核心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在思想与行为上自觉、自愿地履行、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提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共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和安全性。

价值认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所谓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就是通过树立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集聚民力、凝聚民心、汇聚民智,来实现精神力量培育和积聚的目标,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感召力和价值认同力。

一、价值认同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意义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好,可能不打自败。”[1]国家如此,党亦如此。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及思想的上层建筑,是个既敏感又关键的问题。价值认同在塑造社会共同价值观上的作用将成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一)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增进价值认同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体系,是政党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政治观点、价值取向而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一套认识世界的价值体系和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是动员民众的最主要手段,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是评价社会生活标准的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性。它把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理念注入人们的品格与素质,并促使人们自觉接受并承认它,以此为准则规范自身的社会活动。同时,文化价值认同有助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认同因素又是意识形态安全首要的基本前提。在意识形态建设上,要重视价值认同在凝聚社会共同价值观上的力量,通过吸引、教育和鼓励,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与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与素质,从而巩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价值认同是不同个体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念间的相互认可及价值取向上的共享,从而形成一致性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共同行为表达,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价值观[2]。本文中针对意识形态建设说阐述的价值认同是为长期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而形成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就此而言,对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在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即将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化,将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通过价值认同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价值认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基层文化自信与行为自觉构建之基

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弗洛伊德曾从行为自觉上来讲来定义认同。从这一意义上看,价值认同中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意识外延囊括社会主流意识、社会信仰及社会评价等内容,具体针对社会成员对价值规范采取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态度。

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得到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理解并认同的社会主流意识,其主导力的形成是得益于统一的价值观引导,将社会各阶层凝聚并维系于其纽带上,进而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和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亦如此。基层民众的价值认同是促使基层合理有序发展的基础,对基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否承担重要意义。因此,以价值认同为切入点构建基层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根基,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将基层党员和群众个体意识统一于社会主义组织群体意识,使基层党员和群众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涵育中得到升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加强,方可努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将其融于对外对内的传播载体中,方可有效应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进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4]。秉持共同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诉求,天然的就会践行一致的行为自觉,这是思想与行为同一性的具体表征。通过这一观点便可得出,价值认同可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利于激发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党员群体积极主动地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践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完善执政的要务进而完成执政的使命;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柔性”环境。通过这个柔性的“软”环境,来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保持与执政宗旨、价值准则一致而自觉自愿修正并约束自身行为。在价值认同构建下的“柔性”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其约束及规范功能较之相对成文的“硬性”规章制度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要通过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涵养基层核心价值认同,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发自肺腑地履行并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践行“四个自信”。

二、清醒认识基层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有很多因素都在消解人们原有的政治认同:文化变迁、价值多元、社会分层、利益分化,这些都可能会引发政治认同的危机。

(一)西方国家信息霸权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互联网+及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互联网上80%的信息为英语,不足0.5%为中文信息资源。西方国家依赖信息“强势”地位,对落后的“异己”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互联网攻击。西方媒体将夹杂着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及移花接木的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我国,冲击着我国民众思想和意识。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网站,并利用其在华代理人采用扭曲真实历史、诋毁领导人、鼓吹西方制度的优越性、编造并夸大我国制度体制问题等手段,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这些不良信息的破坏力极强,对基层干群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其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我们对新兴媒体必须加强监管并进行积极引导。当前,在互联网上,西方意识形态占据强势地位。为了维护国际政治旧秩序,发达国家采取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我们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利用好网络传播这个新载体,重视网民的留言和评论,引导网民批判西方错误观点,打好这场人民战争。

(二)多元文化思潮弊端凸显

多元文化思潮本是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实践创新的有力推手,但其衍生出的反主流社会思潮及与我们党和政府主张相悖逆的社会思潮,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等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其中不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处在社会价值观的潮头,并被奉为价值准则。还有部分反主流社会思潮以大肆渲染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切入点,混淆基层党员和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这使得部分基层党员和群众丧失了对于错误社会意识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自身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构成影响主导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内源性风险。

(三)党内消极腐败仍然存在

我党党员人数众多,结构多元化,理论教育的难度很大。另外,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破坏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员干部消极腐败对主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是致命的。根据中国社科院组织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6.03%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的腐败是导致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有56.81%的受访者认为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5]。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是最严重的信仰雾霾。普通公民要认识、判断执政党是否先进,能否产生心理上价值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党员的直接接触来感知的,而腐败是最容易导致公信力下降的首要因素。

(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能力不强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社会实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民众思想鉴别能力的不确定性。加之我国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储备不足、创新力不强,多是跟在西方学术界的后面进行理论解释。使得学术界、理论界也多受到“西式教条主义”的影响,变理论创新为复制和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言必称西方范式、文必行西方话语”,这种方式无奈的提高了西方学者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样的研究成果根本无力与西方价值理念抗衡。

三、以价值认同维护基层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探索

维护基层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系统性与长期性并存的工程,是一场持久战、防御战。我们不仅要在政治层面,更要深入群众的生活层面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入群众生活、关注人民利益,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在大众心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维护基层意识形态的安全。

(一)培育基层价值导向,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内涵是基层社会成员对其的信仰和情感的内化。而要实现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需要引导基层民众自主表达,将其内在差异化意识外化彰显,从而进一步了解民众自我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和真实愿景。培育基层价值导向即核心价值观,以其主导、教化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献爱心、抗震救灾等宣扬正能量的活动,以此强化基层社会成员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

作为“主旋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体现价值主导的功能,杜绝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然“主旋律”还应该具有兼容并蓄“多声音”的勇气和能力。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良性竞争中,通过“主旋律”整合和引领“多声音”的思想文化,约束其他意识形态的物化弊端,将其冲突形态规范化。做好其他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化冲突为动力,使适度的争论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源泉,提升其在基层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二)凝聚基层价值共识,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

凝聚基层价值共识,就是要在基层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其首要任务是增强马克思主义面向当代中国实际的指导能力。当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不好做,一方面是有意识形态工作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民对意识形态践行度及获得感不足。我们对理论和政策的描绘太过美好,与现实的差距感太大,无法转化为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度。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使得人民群众怀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理论。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只是体现在领导讲话、党章、党报中,只是不断宣传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而并没有将执政的践行度、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性质的标尺,即便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再好,也无法凝聚认可、引领大众。

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光靠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力度。从国家提出和贯彻“八项规定”开始,以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再到“两学一做”,老百姓都是打分评判的主体,让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行为消失。唯有如此,基层党员和群众才会凝聚在中国共产党所组织架构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在理想信念的升华下,产生迸发出情感和理性的双向共鸣,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进一步产生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心和荣誉,将内化于心的价值认同,升华为文化自信,转化成实际行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成“中国梦”的执政使命贡献自身的智慧及力量。同时,这种感染力将诱发基层人民自愿将自身的行为标准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宗旨保持一致,并自觉地修正和约束自身意识形态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合法性、安全性进一步被认可和践行,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

(三)把握基层价值旨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列宁指出:“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信念的,他们不相信书本和空谈。”[6]个人思想观念取决于理论学习和生活阅历。因此,关注基层大众的价值旨趣,合理表达基层的价值诉求并真实表露基层主体的意识追求及现实价值目标,从而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指明清晰的实践任务和实施路径。习近平同志也曾谈到:“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7]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与世界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时,往往更加偏重于思想观念的主流价值宣传、教化。而民众生活领域,忽视百姓生活,尤其是老百姓认同方面及力度层面,如何进一步接地气的做到让民众喜闻乐见,方可有效引领大众思想观念。我们无法脱离民生而去构建一种忽视日常性利益诉求,空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应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共同解决,处理好政治性和日常性的关系。进而将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力争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维度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力度,使群众从拥护党的政策向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迈进。

(四)关注基层价值意蕴,升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基层人民的群体性价值表达和集体性价值认知,展示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意义和价值。要将在基层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好,最现实的工作任务就是把党的政策传递给基层民众并使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善于运用基层老百姓语言,以基层人民群众喜欢的表达方式做宣传和解释,使基层民众听得懂、想的明,理解无偏差,对路子,上点子;真正做到说百姓话,讲百姓事,基层落实才能做的实实在在。基层民众最关注的就是改革的出发点是否吻合他们内心的实际愿望,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否符合他们的发展愿景,改革的成果是否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做到倾听民众呼声,理解民众诉求,真正做到“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基层生根发芽就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重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影响力,必须下移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使其落在基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盛开,从而巩固主流思想阵地,占据思想制高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社会问题的现实解释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9.

[2]齐自琨.以价值认同加强新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研究[J].桂海论丛,2016(2):100-104.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75.

[4]揭晓.论文化产业视阈下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J].广西社会科学,2015(10):26-29.

[5]颜旭.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对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0-34.

[6]列宁.列宁选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4.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

On the Safety of Grassroots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dentity

QI Zi-kun
(Party School of Li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Liuzhou,Guangxi,545001)

Ideology is a kind of thoughts theory,political agenda,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social mood.Strengthening the power of belief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ideology.Further cultivating and constructing grassroots core value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ims at consciously and voluntary performing,maintaining and fulfilling socialism ideology,thus promoting Marxism's persuasion and influence on current real issues,so as to form extensive social resonance,which can maintain the dominance and safety of socialism ideology.

value identity;ideology;security

G122

A

1672-934X(2016)06-0058-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09

2016-10-17

齐自琨(1982-)女,山西大同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走基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