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

2016-03-24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 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990)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

马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思政部,广州510990)

摘要: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目标、道德理想的虔诚与执着追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道德信仰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道德信仰不仅为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和未来愿景,同时也是支撑人们生活、工作及奋斗的精神力量,并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三个自信”及践行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在教育过程中只有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中国梦;大学生;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 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造就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在构成我国民族文化内核中,道德信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曾通过古丝绸之路及海上商道名扬四方。在近代,落后使我国历史进入拐点,列强入侵,河山被瓜分,民族受尽屈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的世纪里,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凝聚华夏儿女理想、奋斗目标的正能量,也是支撑无数青年大学生前进的号角与动力。当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硬实力,而且需要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软实力。而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人需拥有坚定的信仰。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及本质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作用,是维持社会有序发展的行为规范。在古希腊,道德是社会风俗之意。我国古代早期,“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道”即“大道”,是指人们社会理想及追求目标;“德”指个人修养及行为准则。战国时荀况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1]12此处,“礼”是指规范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它既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这里,荀况首次把“道”与“德”连在一起使用。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信念基础上的强化。古今中外对于“信仰”一词有着不同解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卯。”即人们对持有的思想、认识有着信服之意。《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大英百科全书》认为,信仰是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信仰不仅是人存在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诸多学者对信仰的论述及研究成果,可知信仰是人们对所追求对象及目标在行为上、思想意识上体现的一种执着、坚守、矢志不渝的情感和意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信仰有多种,如,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宗教信仰及人生信仰等。其中,道德信仰是支撑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石,也影响着其他信仰的产生、发展。道德信仰概念的提出始于近代。狭义的道德信仰是指对道德规范的崇尚和信仰;广义的道德信仰是指对善或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及意义终极目标的执着奋斗的信念。一般来说,道德信仰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道德的景仰、虔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终极目标,在思想及行为上不仅恪守道德准则,而且努力把道德所呈现的精神与理念融入现实中,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樊和平教授认为,道德信仰除了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信仰之外,还是对道德法则、道德伦理的信仰[2]93-95。在西方,德国哲学家康德可谓道德信仰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把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三类。道德信仰是信仰的最高层次,是人们赋予精神为本体,把道德作为人们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

道德信仰是诸多信仰中的一种。从哲学层面来说,它是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理想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从心理学层面而言,它是对人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认同,是通过理性方式完成,又通过非理性来表达的,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从社会学研究观之,道德信仰是对人与人关系所处的状态或目的的超越性认识,具有非独立性,介于实用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道德信仰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形而上学性、超越性,同时还有神圣性、坚定性和教育性等特性。道德信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是对一种价值观及道德目标的认同及坚定不移地去努力践行;其次,表现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及其目的的一种超然认识和理解。在人们理性认识与把握道德信仰的同时,也会通过非理性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在这其中,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表达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在道德信仰中,道德是基础,信仰是着力点,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及人生终极目标的笃信与憧憬。恩格斯对道德本质有过深刻的揭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3]133据此,在新形势下,践行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三个自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高校道德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4]。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

道德具有向善的价值,可以让人们养成一种自律精神,而信仰是道德的固有属性。道德信仰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剂,是推动社会文明与和谐的动力。

(一)道德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道德信仰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社会倡导和期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青年人成长、发展所秉持的思想理念。道德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实现“天下大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儒家文化里,“三纲五常”是其道德理想追求的凝炼。“德政”“仁政”为孔孟学说对社会治理基本主张的阐释,孔子穷其一生为之而努力。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社会礼崩乐坏,尽管孔子当时深受各种政治迫害,但仍周游六国,宣扬他的“仁政”“克己复礼”思想。他兴办私塾,培养人才,传授他的思想和主张。据史料传说,孔子曾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的许多诸如“温故知新”等教育思想、方法至今仍被借鉴、引用。孔子学生曾子把个人道德修养阐释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呼?传不习呼?”孟子是继孔子后又一位著名大儒,其《孟子·尽心上》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理想和道德追求。在法家代表中,诸如秦代商鞅、北宋王安石、范仲淹等,为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触动影响国家发展的既得利益阶层,改革变法。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就是他们爱国心志的深刻表达。还有许多励志故事,如“岳母刺字”“卧薪尝胆”等,仍是现今爱国教育的典范。道德教育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从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言和诗句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千古以来人们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等。还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由以上可观之,勤俭、孝顺、忠诚、奉公、廉洁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2 000多年来,华夏文明能薪火相传、奔腾不息,就得益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面对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不仅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力量,也是践行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信仰教育是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道德理想、道德目标及道德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道德信仰的知性前提,任何人的道德信仰都是以关于“道德是什么”“道德应当是什么”的道德真理论和价值观为前提的[5]78。不懈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质。100多年来海内外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忍辱负重、前赴后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遭受“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用枪炮一步步把独立完整的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万万人齐落泪,天下何处是神州”这一惨痛现实,让无数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在心中萌生了实现祖国“统一、强盛”的中国梦。“中国梦”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怀着满腔热血奋斗、前行。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真挚的道德追求。面对清政府抱残守缺和屈膝投降,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林则徐进行声势浩大的“虎门销烟”,展示中国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和信心;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撰修《海国图志》,警醒国人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新成果,为我所用;屡次科举考试不第的洪秀全,于1851年掀起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政权,并在后期颁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编》,成为农民运动的历史高峰。随后,在开创中国近代化先河的“洋务运动”中,一些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提出鲜明的“富国”“强兵”口号和学习西方工业、军事、教育等新举措,中国开始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面对“中体西用”改良的不彻底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学习西方、模仿日本的变法维新活动。尽管变法夭折,但融入世界潮流和保国保种的声浪却在中国大地不断高涨。甲午战争的惨败,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又一次刺激中国人的心灵。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反而使无数中国人的强国梦更强烈。1894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始了为“中国梦”奋斗的新战斗。经过不懈奋斗与鏖战,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旗帜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现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在帝国主义干涉和袁世凯的复辟下,中国走向更为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但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没有因此而夭折,这一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得以延续和前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她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声和梦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其基础在于中国梦。中国梦就是鼓舞和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奋斗目标和坚定信仰,它不仅是凝聚力量之源,也是推动革命之不竭动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不怕流血与牺牲,坚持不懈,终于使一个蒸蒸日上的新中国诞生于世界的东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所有中国人的道德理想、道德目标,而无数中国人正是抱定这一信仰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流血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在旧中国遗留下的一穷二白烂摊子上,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实现了经济腾飞,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艰难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危机不断出现。在这关键时期,中国梦仍是凝聚海内外各党派、各阶层共识和激发前进的正能量。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这是每位炎黄子孙应有的道德诉求和坚定信仰。

(三)道德信仰教育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前提和动力

国际间国力竞争和话语权提升,仅凭物质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求民主、法治、教育、文化制度及公民素养等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表现为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大力促进民主、法治、文化、国民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不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刻不容缓,而且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理念必须与新形势、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更为迫切。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凝聚共识,团结共进,才能在阵痛中劈荆斩棘,渡过难关,才能推动我国改革航船继续向前。在这重要历史节点,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统合分歧、冲突和汇集各方力量的重要前提。这种对个体行为选择和社会发展趋向的整合和导向功能,是由道德信仰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以道德自律为特征的道德,没有硬性的强制,它要求人出于自愿。这就决定了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础。没有信仰的道德,本身就是僵死的教条,毫无意义可言,也决不能给人以生活指导。”[6]34崇德爱国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道德信仰始终是支撑华夏儿女不畏牺牲、并肩奋斗、共赴国难的精神支柱。在近代,我国经历了100多年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遭受蹂躏和掠夺。为了保国保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次次的抗敌御辱斗争,尽管屡屡牺牲和失败,但救国救民的探索从未止步。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亿人民众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跨入新阶段,不断创造新辉煌。

共同的信仰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信仰缺失,那将会迷失前进方向,最终落得“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结局。但信仰不是来自空中楼阁和枯燥的教条,它是源于社会现实和群众实践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展开的,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依次推进,人们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不断迸发出新力量。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模式可借鉴。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发展,但由于没有足够地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现已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总结和改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经济发展中,唯GDP马首是瞻,高投入、高消耗,资源浪费,环境受到破坏,人民利益受到损失,群体事件频发;在社会发展中,忽视法制、道德规范建设,导致权力寻租,出现钱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使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在具体事务操作中尚存在不透明、不公开、不公平的情况,缺少监督机制,导致一些潜规则现象时有发生;在文化教育中,忽视行业性质及特征,滥用经济手段,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国外,滋生一些如自私自利、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在此影响下,部分青年学生出现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7]。这些现象的形成与蔓延,究其原因是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缺失和淡化,人们的信仰出现模糊、动摇,社会上正能量受到削弱。有人认为,物质是万能的,只要物质水平提高了,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有人就把前苏联的政治剧变简单归结为是由这些国家物质匮乏造成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政权失去了民心,社会失去了发展方向,人民失去了信仰。自20世纪50年代起,民主、法治与社会和谐建设已成世界各国政府施政的主要任务,而前苏联国家政权依然停留于计划经济及集权专制领导体制,社会没有透明度,缺乏公平正义,即使之后他们也进行了社会改革,但脱离国情,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为导向,最终失去民心,社会发展失去活力,导致国家政权丧失。道德信仰主要是指人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理想追求,它不是泛泛空谈,它需要接地气,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特征。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8]72民主、自由、人权,这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愿景。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和谐,主要是建立于综合力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必须要做到物质力量与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仅有物质现代化是难以拥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还需要实现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及人的文化素质现代化。历史的悲剧应当记忆犹新,在近代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清王朝GDP总量及北洋水师战舰的数量与质量等实力也不在日本之下,但在两军相接中,清军一败再败。在这其中,清王朝社会制度、国民凝聚力、军队素养等方面的落后应是甲午战败的必然结果。历史已进入新世纪,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必须既要看到我国当前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文化、教育等软实力滞后已成为发展道路中的瓶颈和隐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塑造不是仅仅依靠教材、课堂和校园就能承担的。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价值多样性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现实日益纷繁复杂。对此,社会与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培养学生用多方位、宽领域的视野观察与思考社会现实的能力,应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使他们不仅了解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飞速发展的成果,还能认识到我国在民主、法治、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潜力和优势。今天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每前进一步都将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灵魂。同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处于社会矛盾高发期,不稳定因素复杂多样。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只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就能汇聚力量。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正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孕育出可歌可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样,在新时期,只要坚守社会核心价值观,坚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国发展的共识,祖国强盛和民族崛起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成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同时,在发展中也付出了一定代价。改革开放没有先例可循,由于在发展中,经济改革先行,文化、法治、政治等改革没有与之协调发展,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在一些人的意识中,抓经济才是真功夫,GDP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理念必然导致其热衷“短平快”的项目,重效益轻质量,甚至为了政绩而不择手段。同时,在道德与法治不够健全的市场中,假货盛行,失信剧增。而且,随着网络在社会的普及,这种社会失序及道德丑陋现象在网络中也泛滥成灾[9]。这种金钱万能、经济至上的价值信条也不断蔓延到其他领域,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马尔库塞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中指出:“真正意义的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向度。如果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并以此作为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异化的发展。”[10]15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势必会影响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

另外,社会信息化和国际化浪潮也是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这股大潮下视野更加开阔,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是个花花世界,鱼龙混杂,会给青年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道德信仰缺失,出现厌学、厌世,精神颓废,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行为常走极端的状况。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路径的思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是大学生践行“中国梦”之关键。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11]164重温康德这段话,我们深受启发。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应遵循道德生成规律和内在机制,不宜盲目和走极端。道德信仰教育不仅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还要培养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自觉道德实践。大学生德信仰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齐抓共管,携手共进,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新途径。

1.以重大案例丰富课堂学习,激发道德信仰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为凝聚人心,深化改革,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活动,打老虎,拍苍蝇,接地气,重民生。这种有腐必反、除恶务尽的真抓实干,赢得了百姓普遍好评。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日益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信仰激发动力。这些案例应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思考的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辑取社会影响较大的如周永康、徐才厚等典型案例向学生分析、讲解,结合学习内容阐释党和政府对于违法违纪分子,不论其地位高低、贡献大小,均一视同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从而让大学生明白公平、正义是立国之本,坚定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信仰。

2.创建奖惩分明、良法善治的制度和遵纪守法氛围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理政方略,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法治体现着道德精神,道德信仰首先从遵纪守法开始。政府、社会组织及媒体等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褒扬、赞颂那些反映社会正能量的,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企业或个人,形成见贤思齐的效应。同时,对于社会上违法乱纪、失信的企业或个人,应当给以曝光和重罚,形成人人以此为耻并纷纷谴责的氛围。社会氛围和群体感应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隐性资源,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改革统一、刻板的教育模式,重在不拘一格

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学校课程、教材及教学方式等,融教育目标、学生和现实生活于一体,接地气,重个性。信仰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生成过程,千篇一律地进行填鸭式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教育预期的。社会在开放,网络在发展,各种媒体、咨询日益丰富、发达,学生接受不同信息便捷、畅通。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只有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鉴别、判断,学生才会深刻认识和信服。教育模式需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趣味性,使理论学习能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为此,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人文学科的渗透教学、隐性教育,使学生置身在一定氛围和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起到润物无声之效果。

4.加强社会协同,营造育人新环境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需要重视公务人员、企业家、学校教育工作者等特殊身份的表率作用。新时期,克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需要重塑信仰,凝聚社会共识,需要树立典型,树立榜样。在社会上,政府公务人员、企业家、学校教育者及家长,他们的行为及表现常常成为青年人的镜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世界观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必然会起到一定示范和效仿作用。因此,国家及教育部门规范这些特定身份人群的行为也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信仰教育需要做到“扬弃”,对古今中外优秀成果要善于学习、借鉴,对不适合国情的糟粕要勇于批判和抵制。关于道德信仰教育的重构与完善,高兆明教授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恢复既有的道德信仰,而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社会存在方式相适应的具有现实必然性的道德信仰内容。这是研究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的最要紧之处”[12]108。青年攸关国家未来。道德信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道德信仰的选择也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及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具有挑战性、复杂性。这就要求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有新思维、新观念,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仰教育的同时,还要联系时代特征及青年特点,弘扬主体性和教育的开放性,既立足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使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能回归现实和反映教育规律,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

[2]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3):93-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3.

[4]梁广成.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以大学生宗教信仰传播与引导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5):92-95.

[5]赵平,李靖.道德信仰及其培育的基本理路[J].道德与文明,2014(6):77-80.

[6]任建东.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J].唐都学刊,2006(1):34-39.

[7]缪子梅.“碎片化”视角下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策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119-12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9]刘秀峰.网络拟态环境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策略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6):136-139.

[10]埃德加·莫林,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

[1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4.

[12]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104-108.

(责任编辑张佑法)

Analysis of Time Valu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lief Educa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MA B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Moral belief is the pursuit of religious, moral goal and moral ideal. Both i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new stage, the moral belief are important for successful magic. Moral belief not only indicates direction and vision for the future for people, also the spiritual power supports the people’s live, work and struggle, an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material wealth. Moral belie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o carry o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view and stick to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three self” belief and practicing Chinese dream, and only to walk the roa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reality, can we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three self”; Chinese dream; college student; moral belief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3-0083-07

作者简介:马波(1966—),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与实效研究”(2013JK353)

收稿日期:2015-06-29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3.014

引用格式:马波.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83-89.

Citation format:MA Bo.Analysis of Time Valu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lief Education Under New Situ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83-89.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