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场战伤救治技术概论

2016-03-24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战伤伤员气胸

杨 东,张连阳



·讲座·

战场战伤救治技术概论

杨东,张连阳

本文从止血、气道管理、固定搬运和后送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战场战伤急救技术。为了适应未来综合战场的形势,要加强战士战场战伤急救技术的训练和普及创伤相关知识。

创伤; 战伤救治; 训练

战伤是指在战斗中由敌方武器直接或间接对人员造成的损害,或因战斗行为及战争环境造成的损伤[1]。这里所指的战伤救治是在战争环境或战术环境下,运用各种急救技术,对伤员采取及时、有效的紧急医疗措施,以挽救伤员生命,保留肢体,稳定伤情,预防致命性并发症为目的,为伤员能安全后送到更高一级医疗机构创造条件。战场战伤救治主要以基本生命支持为主,主要包括止血、气道管理、固定搬运和后送,现将这些技术综述如下。

1战场战伤救治技术

战伤的主要阵亡原因有大量失血、气道梗阻、张力性气胸等。在平时,严重创伤院前救治顺序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在战时,单个伤员的救治顺序改为CAB(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即先止血,然后是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2]。在战伤环境下,考虑到救援者的安全,避免造成更多的伤亡,不实施心肺复苏,只需要快速开放伤员的气道即可。只有快速、正确、熟练地操作这些技术,才能有效地挽救伤员的生命,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后送伤员。

1.1止血技术出血一直是常规战争中战伤减员的主要原因。一项分析结果表明,17%的战场伤亡都是可预防性死亡,而可预防性死亡伤员中79%是出血所致[3]。同时既往资料显示,大约20%的战伤死亡发生在伤员被送达治疗机构以前(killed in action,KIA),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出血(50%)和颅脑损伤(36%)[4]。阵亡中约10%死于躯干及内脏出血,9%死于四肢出血[5]。止血急救技术:指压止血法,一种比较迅速有效的临时紧急止血措施,出血控制后需立即换用其他止血措施;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战伤中最常用的止血技术,一般中小血管出血,只要熟练掌握加压包扎技术都能有效地止血;加压填塞法,适用于软组织内出血。另外,止血带的应用,在战伤四肢大出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2006年伊拉克战争中伤死率的回顾显示,肢体出血所致的死亡为7.8%(928例死亡中,77例与院前未使用止血带相关)[6]。在战场上只要能正确使用止血带,即能有效地控制四肢大出血,并且具有快速、有效和便于携带的特点。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要严格把握止血带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指征,才能有效地救治伤员。此外,近年来随着对战伤止血技术的研究,一些新型止血材料[7],也被用于战伤出血救治。

1.2气道管理技术气道梗阻在伤亡中比例从越南战争时的1%上升到伊拉克战争的11%,有气道梗阻危险者应快速建立人工气道[8]。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技术包括:清除呼吸道异物,牵出下坠舌并固定,经口或鼻插入通气导管、喉罩、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术[2]。其中气管切开术是最重要的措施。注意环甲膜穿刺不易固定,不便于搬运和后送。喉罩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适用于没有气管插管经验的人员及其他原因导致插管困难的情况。张力性气胸也是战伤中导致阵亡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开放性气胸、连枷胸等,其处理:张力性气胸,应该快速穿刺减压,安装胸腔闭式引流;对开放性气胸,应该先闭合创口;连枷胸,应该立即加压包扎。在战伤救治中,必须尽快尽早地开放阻塞的气道,处理危及生命的呼吸功能障碍,这样才能有效救治伤员,增加存活机会。

1.3固定搬运技术固定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减轻疼痛,帮助止血,避免加重损伤,便于伤员的后送。固定搬运的材料应该具有小巧轻便、多功能、方便携带的特点。骨折是战伤中常见的创伤,现代战争中有75%的伤员存在四肢伤,其中超过1/3合并有骨折[9]。我军传统的方法是临时固定,然后搬运。外固定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固定确切、便于安装、后送的优点,现外军已广泛使用[9]。近年来,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及野战的特殊环境,我军也研制了数种应用与战伤救治的新型外固定支架,如高杰等[10]设计的TW-702F型骨外固定支架,提高了我军战伤救治的效率和伤员的存活率。

1.4后送技术目的是快速安全地转移伤员到隐蔽的地方,尽快后送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救治,防止伤员再次受到伤害。这里主要是指战争/战术环境中的后送,这一概念是美军在2008年9月新修订的《战术战伤救治指南》中提出的[3]。另外,技术更加先进的救护飞机/直升机、专用车辆被用于伤员转运,实现了后送、监护、救治一体化[2]。这样就可以更快更安全地将伤员送到医疗机构,大大增加了伤员的康复和存活机会。

2战士的教育

为了让战士适应未来综合战场的复杂形势,能够在战场上更好地存活下来,对他们进行战场战伤救治技术的普及教育是必要的。针对我军的特点,要采取院校教育、医护实践、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11],在战术环境下训练战士处置战伤的能力,强化基本的战伤救治技术,培养战士沉着应对战场战伤的心理素质。

2.1理论授课从部队医院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到部队授课,课程内容包括:(1)掌握现代战场战伤的特点、救护原则、防护措施,以及正确的救护程序;(2)掌握战场战伤各种基本急救技术的操作,以及各种急救器械的使用方法及适用条件。

2.2加强实战环境下的救护演练运用各种高科技技术,结合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实际,模拟实战环境,训练战士处理战伤的能力,检验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争取能理论结合实战,帮助他们在战场上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挽救战友和自己的生命。

2.3加强体能和心理训练未来战场战伤救治,不仅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更加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

采取高负荷的训练方法锻炼战士的体能,与实战演练相结合,设置各种实战情况,锻炼战士的心理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未来综合战场各种高科技武器的使用,战伤救治任务也变得更加困难。但是随着新型战伤救治材料的研发和便携式装备性能的改进,也大大提高了战伤救治技术的效率。为了能够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的可能性,缩短伤员的住院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挽救伤员的生命,战场医护人员必须更加扎实有效、熟练掌握基本战伤救治技术,才能更好地救治伤员及适应新时期综合战场的需要。另外,必须在战士(特别是基层部战士)中加紧普及战场战伤的救治技术,狠抓相关训练,使他们能在未来战场上更好地生存下来。

[1] 王正国.努力提高战伤救治水平[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4.

[2] 何海燕,张连阳.战伤急救技术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5):1-3.

[3] 李丽娟,吴曙霞,刁天喜.美军战伤救治院前急救新理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9):885-887.

[4] 王蕾,李武平,孙惠英,等.战伤急救止血技术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A):45-46.

[5] 张连阳,王正国.现代战伤一线急救[J].人民军医,2007,50(8):451-453.

[6] Eastridge BJ,Hardin M,Cantrell J,et al.Died of wounds on the battlefield: caus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combat casualty care[J].J Trauma,2011,71(1S):4-8.

[7] 郑荔峰,沈晓玲,陈中林.战伤出血院前急救相关技术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1,54(1):60-61.

[8] 王正国.重视战伤救治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3,1(1):1-4.

[9] 何帆,尹庆水.外固定架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79-81.

[10] 高杰,汤宇,郝雪梅,等.骨科外固定架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2014,57(6):681-682.

[11] 张同利,周柏玉,莫淑敏.现代战伤救护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1):50-52.

(本文编辑: 黄小英)

The technology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on the battlefield

YANGDong,ZHANGLian-yang

(Trauma Cent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Burns and Combined Injury,Institute of Surgery Research,Daping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technologies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one the battlefield,induding hemorrhage control,airway management,immobilization and transfer and evacuation. To adapt to the status of the synthetical battlefild in the future,we nee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the techologies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and popularize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rauma among soldiers.

trauma; combat casualty care; training

1009-4237(2016)04-0256-0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创伤救治新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2012BAI11B01);总后时效救治体系研究课题

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连阳,E-mail:dpzhangly@163.com

R 826.1

A【DOI】 10.3969/j.issn.1009-4237.2016.04.024

2015-09-12;

2015-10-23)

猜你喜欢

战伤伤员气胸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护理士官战伤救护技能培训方法、效果及建议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战伤分类和四肢战伤发生发展趋势
4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引流术后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