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的前世今生

2016-03-24文/斌

公关世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茶馆

文/斌 武

茶馆的前世今生

文/斌 武

说起茶馆,许多人可能会想起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因为这部作品太有名了,太深入人心了。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茶馆,是指喝茶的场所,在我国不同的地域,茶馆的建筑、布局、风格、功能、经营等各有差异,也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餐饮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最早的雏形出现于晋代的茶摊,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 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仅属于流动摊贩,充其量算作茶摊,与茶馆的称谓尚有差距。我国的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茶馆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标志着茶馆的基本形成。《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这说明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了。公元780年左右,被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著《茶经》问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从而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茶馆的功能也随之增加,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并供人进食。

明清之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丰物富使得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迫切,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功能也愈加丰富。而到了近现代,中国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战乱不断,导致国弱民贫,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纵观古今,茶馆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据耐得翁《都城纪胜》、潜说友《临安志》等古籍记载,茶馆其中有的“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也有的“张挂名人书画……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还有的号称“花茶坊”,为妓女所专用;甚至有“市头”,是让工匠、奴仆之类的人在工余享用的。茶馆的楹联更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杭州涌金门藉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上海天然居茶楼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广州长三眼桥茶亭联:“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另外,我国茶馆还相对地形成了地方特色,独自成趣,流派纷呈,例如:以陈设为竹靠椅、小方桌、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为标志的川派茶馆,以大碗茶、听书、看戏、下棋、养鸟为一体的京派茶馆,以虎跑水泡龙井茶为号召的杭派茶馆,以茶中有饭、饭中有茶为特色的粤派茶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茶馆如此打上文化的烙印,顿使茶馆增色增辉,变得雅趣万千,成为“高、大、上”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茶馆业生机盎然,不仅老茶馆重放光彩,各种新型茶吧、新潮茶园和茶艺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馆,拥有从业人员近100万名,年创造产值达300亿元,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由商务部颁发的《茶馆经营服务规范》(SB/T10654-2012)已经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从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职业道德、服务操作、卫生要求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填补了我国茶馆行业在标准规范上的空白,强化了对茶馆行业进行管理和指导以及茶馆企业进行标准化经营。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馆行业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猜你喜欢

茶馆
《茶馆》
茶馆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研究
我给动物开茶馆
《成都老茶馆》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杯水车薪
茶馆
红楼茶馆·脂砚斋
清雅茶馆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