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研究现状与合作网络

2016-03-24喻登科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建筑行业

喻登科,周 荣

(1. 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E-mail:yudengke@ncu.edu.cn;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研究现状与合作网络

喻登科1,周 荣2

(1. 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E-mail:yudengke@ncu.edu.cn;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 要:建筑行业组织需要知识管理,目前国外已开展较多的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工作。在三阶段检索过程的基础上,对发文数量、主要期刊、重要论文、研究主题、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而关注该领域的科研合作特征,绘制科研人员间、研究单位间和跨国的科研合作网络。采用线性函数拟合作者、单位、国家和发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进行简单的数量增长预测。并在184篇文献研究展望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出10个未来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合作网络;预测

进入21世纪后,知识管理引发研究热潮。从实践角度,各行各业的大中型知识型组织都开始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对应的,知识管理研究也开始分行业深入探索,以利于更具针对性地提供实践指导。建筑与房地产开发行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项目性、专业性管理的特点,隐性知识的跨团队共享和显性知识的学习利用对于提高建设效率、降低管理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的观点,国内外学者取得共识[1],发表了大量建筑行业组织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2,3]。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与综述,有利于为更多新的研究提供启发与引导。而且,由于建筑行业企业的强实践性特点,国外在开展知识管理研究时往往采取合作研究形式。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理论研究经验丰富的高校学者之间开展合作,让研究成果更加反映行业组织现状和问题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指导价值。而对于国内学者,了解该领域已形成的合作网络,对于迅速参与相关研究、走向国际研究前沿和规划科研社交网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对2005~2014年的近10年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其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描述其合作研究网络,预测未来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学者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指南。

1 文献检索方法

参考Ke等[4]和Yi等[5],本文采取3个阶段递进对文献进行检索和辨析。第一阶段:文献检索。检索引擎为Scopus和Web of Science,保证绝大部分国外文献都能被检索到。第二阶段:人工筛选。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整理,剔除只是简单提到建筑行业组织知识管理而实际上不属于该领域专业研究成果的文献。第三阶段:对重点期刊的发文目录进行检查,核对是否遗漏重要的研究成果。

由于“Construction”在国外文献中不仅有“建筑行业”的含义,也常用于表示模型的“构建”。为避免歧义,采用“Construction Industry”或“Construction Firm”或“Construction Enterprise”或“Construction Corporation”或“Construction Team”或“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或“Construction Project”与“Knowledge Management”进行“Title/Abstract/Keywords”的联合检索。同时,进行文献检索的时间跨度设置:PUBYEAR>2004 AND PUBYEAR<2015;进行文献检索的语言设置:Language(English)。

2 研究现状

2.1 论文发文数量

在第一阶段共检索到1736篇相关学术论文,但是经过第二阶段人工筛选后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只是简单提到建筑或知识,而非专业性知识管理研究。第二阶段筛选出182篇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对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期刊进行目录查询,发现有2篇发表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中的文章被遗漏。遗漏原因为这2篇文献研究的是建筑行业中的一种特殊企业类型——建筑承包商(Contractor)。以“Contractor”和“Knowledge”为关键词进行再次检索,没有发现其他类似论文被遗漏。因此,最终确定发文数量为184篇,其年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2012~2013年发表了相对较多的研究成果。

2.2 主要期刊

发表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有《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等。这些都是建筑工程管理类的期刊。而对于知识管理研究的专业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相对较少。如《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和《Learning Organization》等期刊在10年间都只分别发表了4篇和3篇建筑行业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期刊的发文数如表1所示。

图1 2005~2014年的各年度发文数量

表1 发文数超过5篇的主要期刊

2.3 重要论文

根据论文被引数进行查询排序,得到H指数为23。被引数排名前10位的重要论文如表2所示。被引数排名最高的重要论文,其被引数也仅60,这表明在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尚未产生具有深度和广泛影响的论文,也意味着该领域缺乏学术共同体以及学术权威。进而可知,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尚为一个新兴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研究价值与空间。从表中可知,Ei-Diraby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了2篇被引数排名前10位的重要论文。此外,Carrillo、Chinowaky、Rezgui等学者也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人。

2.4 研究主题

对184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采用关键词共现的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主要围绕以下5大类主题开展研究工作:

(1)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核心的研究,重点是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等。例如,Le等[6]研究了建设项目团队中的知识管理活动,认为交互式的知识管理行为(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协同知识创新等)及其绩效受到团队中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与关系的重要影响;而Rezgui等[7]认为,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系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技术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管理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文档管理系统到现在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基于本体的信息通讯技术以及基于泛在计算的电子建筑设计技术等,都是知识管理思想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应用。

表2 重要论文(被引数前10位)

(2)围绕建筑行业组织实践的应用性研究,重点解决项目型组织、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很多学者开始将知识管理应用于解决建设项目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由此有了建设项目风险知识管理(Project Risk KM)[8]、建设项目变化的知识管理(Project Change KM)[9]、建设项目复杂性的知识管理(KM for Project Complexity and Success)[10]等概念。Tah等[8]、Yu等[11]和Ruan等[12]都建立了项目级的知识管理模型,用于讨论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3)知识管理的方法性研究,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数理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其中,案例研究方法常被用于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3],进行经验或教训的总结[14];而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则常被用于测量影响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因素,包括文化[15]、信任[16]等。

(4)跨国、跨文化的研究,主要案例来源为香港、英国、中国、泰国等。例如,Zhang等[17]以香港的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为案例,进行了知识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而Teerajetgul等[18,19]就泰国情境下的建筑行业知识管理实践和应用展开了研究,探索了建筑团队中的核心知识要素和影响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

(5)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计算科学、社会分析与管理等。根据Rezgui 等[7]的论述,建筑行业知识管理包括3个维度:社会维度(Socio KM)、组织维度(Organizational KM)和技术维度(Technology KM)。在社会维度,学者们主要研究团队激励、信任关系、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影响[20];在组织维度,侧重于研究如何在组织内建立知识流程和循环,从而有利于知识资源的流转与利用[21];在技术维度,重点是研究和开发知识管理的工具,将最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软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用于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22]。

2.5 研究框架

总结184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可概括和提炼出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知,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专业系统,它既涉及到知识管理理论的社会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研究,也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开发的研究,是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综合体。在这种研究框架下,纯粹的管理学家已经较难独立完成研究工作,而工程师、IT研究员的积极参与往往是该领域研究成果创新性与应用价值的保证。

图2 基本研究框架

(1)建筑行业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基础上,在建筑行业的各层面(团队[23]、项目[24]、组织[25]、行业[26])进行应用性管理理论、技术、方法与系统的研究。

(2)参考Ruan等[12]和Venkateswaran等[27]等学者构建的建筑行业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可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落在知识管理的三大流程上,包括知识获取与学习、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创新与应用等。例如,Hari等[28]构建了基于隐性知觉的知识获取模型;Ekambaram等[29]研究了建筑企业项目团队间的知识转移机制;Kivrak等[15]分析了国家文化对跨国建设项目内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而Egbu[30]、Demaid等[31]、Guang-dong等[32]均为建设项目团队协同知识创新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从系统上来看,主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建筑行业领域,目前研究非常热门的信息与管理系统为BIM,常用于辅助建筑设计与开发中的信息与知识流程建模。

(4)从研究视角来看,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主要基于两种思路:一是从社会分析和管理理论层面,对建筑行业知识管理进行社会网络、社会心理、管理流程、管理效能等方面的探索;二是从信息技术层面,开发建筑行业企业组织的信息与知识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技术。

2.6 主要研究方法

根据对检索文献中所用方法的统计,目前该领域常用研究方法集中在理论分析[12]、应用与案例分析[14]、问卷调查[28]、深度访谈[26]等方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该领域研究的必然选择,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以问卷调查或案例访谈为基础的证据检验[3,19]。当然,随着知识管理在建筑企业的普及推广,以及建筑行业知识管理领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增长,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研究[21]。

3 合作网络

3.1 科研人员间的合作网络

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采用Ucinet软件进行科研人员之间合作网络的绘制,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合作关系强度,网络节点明显可以归为3种类型:一是核心节点,包括Carrillo和Anumba等学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经常合作的学术共同体[14,26];二是小团体节点,包括Yang[33]、Yu[11]、Chen[34]等;三是孤立节点,例如Walker[35]、 Wang[36]等,他们几乎没有与核心科研网络产生合作联系,属于学术边缘群体。

图3 核心科研人员(发表论文3篇以上)之间的合作网络

由图可知,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国际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合作网络,部分核心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网络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当然,也还有部分科研人员有固定的科研小团体与合作伙伴,相互之间的经常性合作能有效加强信任,从而提高合作中的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科研人员中也不乏“孤立”于合作网络之外的人员,他们同样也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科研绩效。

3.2 研究单位间的合作网络

研究单位间的合作网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知,主要研究单位可聚类成显著的4个组成部分:①以Loughborough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Salford为核心的大型跨国合作网络;②以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Taiwa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Taiwan 和Chung Hua University为核心的中国台湾地区科研合作网络;③由Balikersir University和Izmi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为主体的小团体固定合作网络;④合作强度非常低的孤立群体,包括University of Toronto 和University of Aberta等。

图4 核心研究单位(发表论文3篇以上)之间的合作网络

由图可知,在研究单位的合作网络结构方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边界。英、美、澳等国家的研究单位存在非常显著的合作倾向,在合作边界与合作频次上都做得非常好;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机构顺利融入英、美、澳的跨国合作交流圈,与多个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都存在交流与合作。中国台湾地区的几所研究单位自成体系,它们与跨国合作网络几乎没有融合,但它们的小团体内部之间却沟通与合作频繁,在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在科研合作上表现得较为孤立,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它们的成果产出和国际影响。

3.3 跨国科研合作网络

将涉及到的37个国家作为节点,绘制跨国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如图5所示。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跨国合作研究已经形成非常显著的合作网络关系,其中英国(UK)、美国(USA)、澳大利亚(Australia)和中国香港(Hong Kong)为跨国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中国正在逐渐融入网络核心,与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同时,还有大部分国家,例如德国(Germany)、挪威(Norway)等,没有与合作网络的核心国家之间形成合作关系。

图5 跨国科研合作网络

由图可知,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都存在较为频繁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这其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包括欠发达国家(例如,伊朗Iran和泰国Thailand)。英国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与10余个国家都存在较为频繁的合作联系;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地区在跨国科研合作网络中也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与包括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均形成了合作关系。欧洲的一些国家反而在跨国合作层面融入不够,例如,德国、挪威、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等。在开放式合作创新时代,一国在跨国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不仅反映出该国的开放程度与学术水平,也折射着未来的科研发展潜力。

4 研究预测

4.1 数量趋势预测

对历年的作者数量、研究单位数量、参与国家数量和发文数量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如图6所示),发现它们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拟合方程的总体显著性R2均超过了0.5。其中,作者数量呈现出最快的增长趋势,年均预计有6位新的科研人员加入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队伍;其次是研究单位数量也快速增长,年均预计有3家新的单位加入研究网络;而对应的新的国家成员则年均大概增长0.76个左右。论文数量也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增长趋势,年均预计较上年多发文2篇。总体而言,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呈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未来发展趋势看好,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空间。

图6 作者、单位、国家和发文数量的趋势预测

4.2 未来研究方向

在每篇论文的结论部分,研究者都会根据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的可延拓空间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对184篇论文中的研究展望进行关键词统计,再根据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内容关联性进行主题聚类,最后根据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提炼出10个可供同行参考的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关键词的词频如表3所示。

(1)知识战略研究。对于建筑企业,未来需要研究和设计专业的知识管理战略,以及一系列保证知识战略实现的工具与方法。知识战略需要将跨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流程和组织业务计划相结合,同时,辅助战略实现的工具方法也有待开发。

(2)知识识别研究。从信息技术视角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流程循环,以实现建筑设计与开发知识的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的相互表征与自由转化,将是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对建筑知识表征、分类、析取等方面进行研究,能极大地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表3 十大研究方向的关键词频次统计

(3)知识绩效与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重点体现知识管理的行业应用,将知识管理理念与流程嵌入到企业组织的价值增值价值中。知识价值链管理相对于单纯的知识管理,可能会为建筑企业带来更适用的管理策略指导。而为了促进价值实现,有必要在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对接上进行更多的案例研究与讨论。

(4)风险知识管理研究。建筑行业组织知识管理的一项特色性内容,即为风险知识管理。对于建筑行业的企业组织而言,除了在绩效提升上起到重要作用以外,对健康、安全、风险等方面的知识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在安全要求加大、工作复杂性提高的环境下降低安全风险。风险识别、扩散、效应与控制机制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

(5)建筑知识管理系统(BKM)研究。目前,建筑信息管理系统BIM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提高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工具。然而,如果要对知识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挖掘与管理,有必要将BIM升级为BKM,即Buil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BKM能够更为专业地整合知识管理理论、技术和建筑企业的文化环境与组织架构。未来需要引入社会分析技术和数量分析模型对BKM的理论、作用机制和技术效果等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6)跨国文化的知识管理研究。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建筑企业组织具有跨国性,而不同国家的文化对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实现具有不同影响。为此,建立跨国文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开展国际间的建筑团队协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重点是跨国文化对知识共享与转移机制以及组织经济目标实现的影响。

(7)社会网络与心理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建筑行业跨项目团队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网络背景。而知识创新与应用过程,又被很多学者认为和社会资本密切有关。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开展了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工作,未来应该进一步引入社会分析方法进行知识管理研究,例如探索社会心理对建筑团队知识表征与共享转移的影响。

(8)特殊建筑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除了房屋建设以外,建筑行业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技术,例如道路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和交通控制工程等。将普通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技术引入到特殊建筑领域,有利于建筑知识管理理论丰富和应用延拓,同时为知识管理技术和可持续建筑开发、灾后重建等建筑理念结合奠定基础。

(9)知识管理实际应用的研究。虽然当前很多研究成果采取了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每个建设项目、建筑开发团队都具有项目独特性,使得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较难在建筑企业各层级组织之间进行复制。为了提炼更具普遍适用价值的知识管理理论,有必要对一些典型、知名、大型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进行案例访谈或实证分析,从而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中寻找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的有用规律。

(10)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扩展研究。虽然目前知识管理方向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而言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多。未来需要对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更深入具体的研究,以验证当前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不同国家文化或细分行业背景下的建筑企业组织进行相似的理论假设检验,对于当前研究文献频发的现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持续的研究,逐渐丰富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

5 结语

建筑行业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由于建筑行业组织的项目型、团队型特点,跨项目、跨团队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组织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开发了较多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10年来国外在建筑行业知识管理领域发表了近200篇文献,显示出知识管理理论在建筑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意味着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主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学者主要来自于建筑行业,发文期刊大多数都是建筑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而管理领域的期刊发文相对较少,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管理领域与建筑领域的交叉研究潜能尚未开发出来。

(3)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5类主题展开,包括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核心的研究、围绕建筑行业组织实践的应用性研究、知识管理的方法性研究、跨国与跨文化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等。

(4)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研究具有显著的合作性特征,研究人员、研究单位和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强度和范围的科研合作网络,合作性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

(5)在未来,建筑行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科研群体和研究成果具有可预测的显著增长趋势,10个可供参考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知识战略、知识识别、知识绩效与价值实现机制、风险知识管理、建筑知识管理系统、跨国文化的知识管理、社会网络与心理视角的知识管理、特殊建筑领域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实际应用、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扩展等。

本文研究内容对于现有研究人员掌握和跟踪国际前沿、新进研究人员加入科研网络和寻找研究方向,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该文的研究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局限,例如:文献检索的搜索引擎为Scopus和Web of Science,可能有少量未链接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文献被遗漏;文献发表时间和语言的限制也可能会遗漏少量重要文献;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才能为后来学者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参考。未来,作者将在这些领域做出改进,以提供更具系统性与价值性的综述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Arriagada D.R.E.,Alarcón C.L.F.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maturation model in construction compani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4,140(4):24-25.

[2] Fong P.S.W.Building a knowledge-sharing cultur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A].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C].UK,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195-212.

[3] Kang J.A.,Cheah C.Y.J.Chew,D.A.S.,et al.Strategic adaptations to environments inside Chin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07,1(1):42-56.

[4] Ke Y.,Wang S.Q.,Chan A.P.C.,et al..Research trend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construction journal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9,135(10):1076-1086.

[5] Yi H.and Yang J.Research trend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The past and the future[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2(2):21-29.

[6] Le,Q.T.,Lee,D.Y.and Park,C.S..A social network system for sha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health knowledge[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4,46:30-37.

[7] Rezgui,Y.,Hopfe,C.J.and Vorakulpipat,C..Gener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architecture,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0,24(2):219-228.

[8] Tah,J.H.M.and Carr,V..Towards a framework for project risk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J].Advances in Engineering oftware,2001,32(1011):835-846.

[9] Senaratne,S.and Sexton,M.Manag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hang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8,26 (12):1303-1311.

[10] Chou,J.S.,Irawan,N.and Pham,A.D.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cross-country study of effects on project succes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139(11): 401301.

[11] Yu,W.D.and Skibniewski,M.J.Integrating neurofuzzy system with conceptual cost estimation to discover cost-related knowledge from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2010,24(1):35-44.

[12] Ruan X.et al.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to compare competitive and collaborative working[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2,30(1):5-19.

[13] Kale,S.and Karaman,E.A..A diagnostic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construction firms[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2,16(4):526-537.

[14] Tan,H.C.,Carrillo,P.M.and Anumba,C.J.Cas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n a medium-sized construction sector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2,28(3):338-347.

[15] Kivrak S.,et al..Impa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4,41(7):642-649.

[16] Olomolaiye,A.and Egbu,C.Trus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C].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ECKM,2005:375-382.

[17] Zhang,P.and Ng,F.F.Analysis of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ur in construction teams in Hong Kong[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2,30(7):557-574.

[18] Teerajetgul,W.and Chareonngam,C.Tacit knowledge utilization in Thai construction project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1):164-174.

[19] Teerajetgul,W.,Chareonngam,C.and Wethyavivorn,P.Key knowledge factors in Thai construction practi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9,27(8):833-839.

[20] Javernick-Will,A.Motivat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power of social motiv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2,28(2):193-202.

[21] Fang J.,Le Y.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organization:A review[J].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2012,4(19):122-131.

[22] Udeaja,C.E.,et al.A web-based prototype for live capture and reus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knowledge[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8,17(7):839-851.

[23] Cárdenas I.C.,et al.Modeling risk-related knowledge in tunneling projects[J].Risk Analysis,2014,34(2):323-339.

[24] Chinowsky P.,Molenaar K.and Realph A.Learning organizations i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7,23(1):27-34.

[25] Demian P.and Fruchter R.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design knowledge reuse in th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2006,16(4):184-195.

[26] Carrillo P.,Ruikar K.and Fuller P.When will we learn? Improving lessons learned practice in constr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3,31 (4):567-578.

[27] Venkateswaran V.and Aundhe S..Managing knowledge in a construction company-A process model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13,20(2):59-70.

[28] Hari S.,Egbu C.and Kumar B..A knowledge capture awareness tool:An empirical study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5,12 (6):533-567.

[29] Ekambaram A.,Langlo J.A.and Johansen A..Knowledge transfer -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a Norwegia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ECKM,2010:345-353.

[30] Egbu,C.O.Managing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improve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an examin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4,11(5):301-315.

[31] Demaid A.and Quintas P.Knowledge across cult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ustainability,innovation and design[J].Technovation,2006,26(5-6):603-610.

[32] Guang-dong W.Joint investment decision on knowledg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2013,44(14):88-95.

[33] Yang,J.B.,et al.Benefit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fi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4,30(4):05014005.

[34] Chen,L.and Fong,P.S.W.Visualizing evol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in construction firm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139(7):839-851.

[35] Maqsood,T.,Walker,D.H.T.,and Finegan,A.D.Facilitating knowledge pull to deliver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A case study[J].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7,14(1):94-109.

[36] Wang,C.H.,Tsai,C.H.and Cheng,Y.Y..Knowledge-based diagnosis model for PCM executing problems in public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7,25(2): 129-142.

喻登科(198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周 荣(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Review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

YU Deng-ke1,ZHOU Ro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E-mail:yudengke@ncu.edu.cn;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Abstract:Knowledge management is required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achievemen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ree stage retrieval,indices such as number of papers,main publications,important papers,research themes,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were analyzed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tatus. Furthermore,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between researcher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were respectively mapped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s of collaboration. In addition,the number of author, institution,country and paper were plotted and their increasing trends were simply predicted. Finally,by summing up the future research work of the total 184 papers,ten potential research orientations were proposed.

Keywords:construction industry;knowledge management;research status;collaborative networks;prediction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6)01-018-08

DOI:10.13991/j.cnki.jem.2016.01.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201072).

收稿日期:2015-12-07.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建筑行业
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BIM2.0探索在建筑行业的新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建筑行业新格局
建筑行业如何开展员工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