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学术引证状况分析
2016-03-24赵永青邓耀臣牛向敏王叶青
■赵永青 邓耀臣 牛向敏 张 芸 刘 珂 王叶青
1)大连外国语大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辽宁大连市南山路112号 116001
2)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市凌海路1号 116026
3)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辽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116044
1 引言
学术引证是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作为佐证的行为,揭示的是引用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关系[1]。具体而言,学术引证包括两种方式,即文内间接引用和直接引用。前者指的是作者引用或综述他人的概念定义、研究方法、结论和观点;后者指的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文。准确的引用信息不仅起到尊重知识产权的作用,还能帮助读者顺利地追溯到原文,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2],因此引用信息和引文内容的准确程度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内外学术引证研究关注的焦点。国外部分学者已先后针对几种医学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文献出处信息、文献信息对应和原文引用的准确程度进行了研究[3-4]。他们将文献引用信息错误分为严重和一般性两类,严重错误包括出版时间、卷目、页码、题目、作者姓名、作者顺序错误等;一般性错误包括作者姓名缩略语拼写错误、部分页码错误等。对引文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主要依据所提到的引文是否与原作者的观点或描述一致、是否引用了首次提出观点的作者的文献。如果与原文完全对应则为正确,否则为错误。两项研究取得类似结果,表明文献引用错误率在13.7%至35.9%之间,引文内容方面的错误也较严重,严重曲解原意、二次引用现象达到20%左右。两项研究的作者都认为,这些问题反映出作者和期刊的学术水平不高,编校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文献引用”为主题词查阅了2010—2015年间发表的关于文献引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论文,发现编辑撰写的有关科技论文文献引用问题的研究数量不少。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错误进行了分类,主要讨论了编辑日常工作中常遇见的文献引用的各类错误现象,并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和危害性[5-7]。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些案例对各类错误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没有依据较大规模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仅有个别研究依据较大规模的数据,对我国高影响力医学期刊(包括中文和英文版)的参考文献中的引用错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8],研究发现,英文期刊不合理引用,即无关引用、多引、漏引、错引占全文献量的16.37%,中文期刊不合理引用率比英文文献略低。在不合理引用中,均以错引为最常见,其次中文为多引和漏引,英文为多引和无关引用。对于这些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来说,15%左右的错误率足以起到传播错误信息,干扰信息检索的作用。该研究作者认为:审核引用内容是否合理,是对编辑的高层次要求,因而编辑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方能胜任工作。
对高校学报上刊发的涉及外语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引证状况的调查是一个尚未涉及的研究领域。据笔者所知,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文献引用量较大,而且引用国外文献的数量较多。论文中的间接引用由翻译而来,其准确程度着实难以估计。错引、二次引用、无关引用、以讹传讹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以,对外语类期刊文献引用情况的调查亟需进行。本研究以国内10种高校学报刊发的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为基础对该问题进行初步调查,旨在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和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业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文后参考文献和引文内容的分析,旨在了解国内高校学报所刊发的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文献引用(著录)的准确性和引证的有效性。
2.2 论文及引用文献来源
针对文献引用准确性和引证有效性的调查需经过文献查阅、著录核对和引证效果考证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要靠人工、手动完成。针对引证效果的考查不仅需要研究者反复阅读每一篇论文样本,仔细揣摩作者引用每一条文献的意图,还要求研究者查阅被引文献,客观分析引用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关系,判断引文功能实现与否,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条引文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因此,很大程度上这是一项以分析、判断为主要内容的脑力劳动。另外,由于数据收集时谷歌搜索引擎限制使用,即使文献著录准确性的核对也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针对一条外文文献往往需要研究者查阅几个数据库才能找到原文。即使找到原文也需要研究者手动逐条核对和分类。因此,学术引证状况研究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工作。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采用经过科学抽样的小样本作为数据来源。
为了保障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分层和随机相结合的抽样方法。研究者首先根据期刊质量和所发论文的学术水平将刊发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高校学报分为CSSCI来源期刊、非CSSCI来源的北大核心期刊和非北大核心期刊三类。然后分别从前两类各随机抽取3种期刊,从第3类随机抽取4种期刊,共抽取10种期刊作为论文样本的来源。最后从所选定期刊在2012年11月至2015年4月之间发表的论文中各随机抽取3篇论文,共30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根据论文所提供的作者个人信息和所附的项目信息,论文抽取也考虑了论文第一作者学历、职称及所承担项目类型的分布和比例,使所抽取样本尽可能具有代表性。30篇论文共包含了337条参考文献,其中195条为中文文献,182条为英文文献。
另外,为了解引文内容的准确度和引证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09年发表于《外国语》的论文“学习者英语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同为实证类论文)作为原始文献,分别考察了20篇学术论文引用该文献的情况。尽管这20篇论文并非全部发表于本研究所考察的10种学报,但为引文内容的准确度和引证有效性探索性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2.3 文献引用错误分类
本研究依据现有文献中提出的测量标准[9-10],首先区分了引用信息(著录)以及引文内容两大类错误,并根据实际观察的论文的文献引用错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界定。引用信息类错误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出版时间、卷目、页码、题目、作者姓名、作者顺序错误、文内与文后漏引、文内文后不一致等显性错误;引文内容类错误指的是直接引用的文字与原文不一致,间接引用的内容与原文不一致。在现有研究针对引文内容错误分类的基础上[11],我们增加了“建议”和“研究现状”两类。引用内容错误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只有核对了被引文献的内容才能判断引用是否准确。
根据以上分类和界定,研究者利用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资源对337条引用文献逐条核查。核查工作先由几名研究者单独进行,然后交由另两位研究者复核,发生不同意见时讨论解决。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著录的准确度
针对337条参考文献引用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共有158处引用错误,错误率高达46.88%。这一比例是以往针对医学类期刊研究结果的3倍。图1显示了外语类论文参考文献错误类型及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
图1 参考文献错误类型及比例分布
由图1数据可知,在本研究所考察的7种参考文献引用信息类型中,论文标题信息错误所占比例最高 (26.58%),其次为论文的页 码 错误(21.52%),作者信息和间隔符号的错误率接近(约为15%),期刊名称错误率最低(3.8%)。
针对不同类别学报的参考文献信息错误统计结果显示,CSSCI来源期刊所发论文的参考文献总体错误率明显低于非CSSCI来源期刊,前者的总体错误率为35.33%,比后者低将近22个百分点。按错误类型进一步统计显示,除了论文标题和卷期两类信息外,CSSCI来源期刊的错误率皆明显低于非CSSCI来源期刊,统计结果见图2。
按照论文作者的职称类别统计结果显示,教授和副教授所著论文参考文献的错误率接近,分别为35%和38%,而副教授以下职称的错误率则高达67.2%,几乎是前两种职称的两倍。
针对具体错误类型的考察结果显示,论文标题信息错误大多集中体现在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上标、下标字符、标点符号和汉语错字、别字等,如论文标题Word frequency distributions中的distribution丢掉复数形式s,Relationship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faculty evaluations中的evaluation多加了复数形式s,新闻话语的NP1+NP2同位结构特征及功能中的NP1+NP2写成NP1+NP2,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丢掉最后的问号(?),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中的“入”写成“人”等。
作者信息错误主要集中于英文姓和名的顺序以及缩写形式,如将Thompson,I.写成Thompson,L.,将Jewitt,C.写成Jewitt Carey,将Kress,G.& van Leeuwen,T.写成Kress,G.&Theo van Leeuwen,T.等。
更有甚者,少数论文文内与文后的引用数量并不一致,或者文内多于文后,或者文后多于文内。不一致的数量不等,个别论文多达5条。
3.2 引文内容的准确度及引证有效性
针对用于文献引文内容准确度分析的20篇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共有36处引用了“学习者英语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一文。本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准确度进行了5级划分,并依据研究者对被引文献内容的理解对引用文献进行了核对,核对结果经讨论后确定。表1显示的是对这36处引文内容准确度的调查结果。
表1 20篇论文引用“学习者英语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一文准确度统计
图2 CSSCI来源期刊和非CSSCI来源期刊参考文献错误率对比
由表1数据可知,论文作者引用“学习者英语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一文存在以下现象和问题:
从引用内容的准确度看,约有31处引用文献内容与被引文献内容基本一致,约占引用文献的86%,只有5例不准确。这说明作者的引证行为大多数都符合学术引证的伦理要求,并没有篡改被引文献的内容。这种引用行为对于学术成果的传播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对这些引用内容基本准确和不准确的论文进一步研读后,本研究却发现大多数引用并没有真正实现引证的效果,具体问题如下:
(1)“研究内容”被引次数最多(10次)。说明论文作者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知道有人研究过该课题,或者知道被引文献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然而,这些引用大多出现在论文的“研究背景”部分,之后在自己研究的结果和结论部分却没有再提及或讨论引用的内容。本来,做“复制性”研究的目的是对被复制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既然作者在“研究背景”部分提到了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在“结果和讨论”部分应当有对应性(cross-reference)的引证行为,或比较结果,或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支持自己的结论[12-13]。可是,本研究调查的大多数作者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作者不知道如何通过文献引证形成研究成果的关联网络,实现研究结果的互相验证,体现自己研究的价值。这样的引用,即便有“引”,却无“证”,其实是“无效”引证。
(2)“研究结果”,被引的次数也较多。这本应是形成研究成果关联网络的有效引用。可是,仔细研读引用部分后发现,7次引用中竟有4次引用不准、偏离原意。比如有一篇论文中,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包括名词和形容词,但没有归类为前置修饰语,也根本没有提到名词和形容词的句法位置。而引用文献却声称“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生使用前置修饰语扩展名词词组时,侧重于使用表示限定意义的词汇,而使用形容词和名词作为前置修饰语的数量较少。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文秋芳 2009)”。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的误读,二是故意将权威人士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拉过来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贴金”,张冠李戴、断章取义。这样的引用,有“引”却“伪证”,更是“无效”引用。
(3)“研究结论”被引用6次,但其中3次是论文作者在报告自己的研究结果部分提到该文献。值得注意的是这3次都引用了原文,却没有用引号。引用他人研究结论来支持自己的研究结果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自己的研究结论为什么不自己说,却要由“权威”的原话说,难道权威说的才正确吗?最起码作者可以将他人的结论与自己的结论进行比较,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作者并不知道怎样在学术话语中建立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反而凸显“权威”的身份,降低了自己研究的创新性。这样的引用也没有起到“证”的作用,也是无效的。这一错误做法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学术引证的基本原则,即学术引证不是对所引文献的顶礼膜拜,而应将其作为一种显示思想发展踪迹的方法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手段[14]。
(4)“研究现状”被引用5次,多数是引用原文献中的“研究相对匮乏”这一观点,言下之意在于说明自己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其实,判断一个研究是否有价值不应仅依据某位权威人士对研究现状的看法,而应依据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引用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不必要”的引用。
(5)“研究方法”被引用5次,但其中2次只是提到“实证”。而且,引用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也没有采用原文的研究方法。另有1处引用中作者虽说是依据了原文的研究方法,其实与原文的研究方法大不相同。比如原文采用了对口语进行转写的方法,但引用的论文并没有清楚说明自己的研究中口语语料的转写规则和规范,是否进行了转写也不得而知。这样的引用属于“无关引用”也是无效的。
(6)另外,有2篇论文引用了原文中的分类和定义,但其中1处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还有1篇论文对“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内容都没有引用,却单单引用了教学改进的“建议”,难道只有权威学者的建议才够权威?这也是“不必要”引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6处引文中大部分引用都没有发挥引证的作用,不是“无效”引用,就是“不必要”或“无关”引用,表面上没有违反引用内容的准确性原则,实际上只“引”没“证”。所谓有效引证,应既体现在将自己的研究置于某个学科领域内的既有研究的范围之内,成为其研究成果之一,还应体现在能够提供使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15-17]。换言之,引用与自己的研究关联度不高的研究成果,即本文所指的“无关和不必要引用”,并不能“打入”某个研究范围,成为研究成果之一,即为无效引用;仅仅提到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文献,却没在其基础上形成关联和发展的网络,即本文所指的“有引无证”,也是无效引用。学术期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对学术发展没有任何贡献。本研究结果显示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生的引用行为不能令人满意,而副教授以下职称的作者文献引用现状更是令人堪忧。论文中许多无效引用的现象表明,作者对如何利用引用进行论证力不从心,学术引证的能力不高。从外语教师的教育背景看,缺乏学术训练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据作者观察,学术期刊论文中的引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数量的增加既有作者学术水平提升的原因所致,也有“不引不够学术”的心理作祟。本研究所发现的“不必要”和“无关”引用的现象,其后果轻则增加编辑的核对负担,重则涉嫌通过滥引提高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数。有些编辑在编辑稿件的时候会在论文不显眼的地方增加一些可有可无的“关系”期刊的文献,有些作者也会出于各种目的,为自己、或自己的博导添加几条引用以提升自己或他人的引用率。这种“为引而引”的行为会导致“乱引”“滥引”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与严谨的科研理念以及诚信的学术态度相悖,污染了学术引证的纯洁性,而且,必然会影响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客观评价。
本调查所发现的著录错误种类与以往研究[5-7]所讨论基本相同。可见,无论是科技类期刊还是社科类期刊出现的问题都一样。然而,本调查发现的社科类论文的错误率却远远高于科技类论文[8],个别引用甚至严重到追溯不到原文的地步。其实,著录错误是“老问题”。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编辑对其都“深恶痛绝”,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本研究发现的如此高的错误率说明两个现状:一是作者发表论文的急功近利之心,二是编辑和外审没有尽到责任,措施不得力。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知识的形成和积累并不是某个人的贡献,而是多人历时多年,在相互借鉴、求证、修正、不断寻求真相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结果。而相互借鉴、验证、辩误、修正的过程都要以追溯到原文为前提。如果因为著录信息不准确,相同研究领域的同行就无法追溯到原文,也无法进行验证。学术期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无疑对知识的积累和完善没有贡献,使学术期刊失去学术的公信力。同样,著录错误,尤其是文后文献量大于文内文献量时,也可能会影响采用引用指标(citation index)来衡量期刊的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因为这种评价方法仅统计期刊之间的互引率。
4 结语
学术期刊掌握着科学知识传播的话语权。作为编辑,不仅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还应从学术期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度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责任编辑应该把好最后一关,不能仅核对引用信息是否准确,还应该核对引用内容的准确性,使引用确实实现引证的有效性。专业背景不同的编辑应要求外审帮助核对引用内容是否准确并评价引证效果。其实,负责任的外审往往依据论文的引证情况就能判断出论文的学术价值,编辑只不过需要向外审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已。
对于外语界的广大教师而言,加强自身学术修炼更为重要。本研究所发现的“无效引用”的诸多现象,表面上看是写作问题,其实质是作者对研究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因而不能将文献引用形成研究成果的关联网络,写出优质论文。
本研究的发现也令我们反思现今国内仅采用互引率评价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方法的效度和反拨效应。教育部对高校学科评估时统计的论文被引数量,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类似“无关引用”现象的发生。我们希望教育部能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国内的期刊。
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术论文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许会造成结论的片面。就高校学报而言,因调查的时间和数量所限,代表性也许不够强;就引证效果而言,因调查的论文数量所限,结论也许片面。将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扩大调查范围,加深调查力度,以求获得更加客观的结论。
[1] Malin M V.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A new concept in indexing[J].Library Trends,1968,16:376.
[2] Walker JR,Taylor T.The Columbia guide to online style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11.
[3] Gosling C M,Cameron M,Gibbons P F.Referencing and quotation accuracy in fourmanual therapy journals[J].Manual Therapy,2004,9(1):36-40.
[4] Al-Benna S,Rajgarhia P,Ahmed S,Sheikh Z.Accuracy of references in burns journals[J].Burns,2009,35(5):677-680.
[5] 朱久法,郑钧正.参考文献引用错误是科技论文的严重缺陷[J].编辑之友,2014(6):79-81.
[6] 彭桃英.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隐性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68-371.
[7] 赵丽莹,冯树民.参考文献引用的非“必要性”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08-810.
[8] 朱红梅,张大志,孙宇航,等.高影响力医学期刊参考文献引用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43-247.
[9] Schulmeister L.Quotation and referencing accuracy of three nursing journals[J].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8,30(2):143-6.
[10] O’Connor AE.A review of the accuracy of references in the journal Emergency Medicine[J].Emergency Medicine,2002,14(2):139-41.
[11] 徐昉.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文献引用特征[J].外国语,2012,35(6):60-68.
[12] Petric′B.Rhetorical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high-and low-reted master’s thes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3)238-253.
[13] Kwan BSC,Chan H.An investigation of source use in the results and the closing sections of empirical articl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in search of a functional-semantic citation typology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4,14(2):29-47.
[14] Neville C.The complete guide to referenc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M].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7-12.
[15] Fløttum K,Gedde-Dahl T,Kinn T.Academ ic voices across languages and disciplines[M].Amsterdam:J.Benjam ins Pub. Co,2006.
[16] Hyland K.Activity and evaluation:Reporting practices and academ ic w riting.In J.Flowerdew(Ed),Academ ic discourse [M].London:Longman Pearson,2002:115-130.
[17] Swales JM.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