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学术期刊功能转型及实现

2016-03-24刘玉邦陶清玉李丕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范 维 刘玉邦 陶清玉 李丕蓉

1)成都理工大学《矿物岩石》编辑部,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610051

2)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编辑中心,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610051

1 引言

自圣约翰院(16年后改为圣约翰大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办我国第一个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约翰声》以来,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已历126年,在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办刊的内外环境经历了巨大变迁,而且办刊体制机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2011年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由此拉开了我国期刊改革的序幕[2];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下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3],具体指导期刊办刊体制改革。作为非法人独立地位的高校学术期刊也成为改革的攻坚堡垒。针对此次报刊改革,业界却普遍认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公益性,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市场生存能力,不宜进行市场化改革。由此,高校学术期刊改革裹足不前。而笔者认为,之所以业界不支持高校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对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所担负的功能认识不清所致。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的功能进行认真梳理,并从推动我国期刊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以移动互联技术和创新2.0相结合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梳理当前研究文献,业界已开展了充分研究。孙凡教授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功能不外乎基本功能——传播交流与社会功能——规范和引领学术[4];胡天乙则将高校学术期刊功能界定为“促进知识信息的双向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5];汪文敏从高校学报办刊宗旨角度对高校学报的功能变迁进行分析,并认为高校学报办刊宗旨和功能定位受制于这一传媒的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6];蒋崇玲则肯定了科技期刊在科学信息交流、文献、促进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并强调了科技期刊在创新中的作用[7]。进入互联网时代,肖宏等将学术期刊的功能界定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以此成为论题组织者、新闻发布者、成果把关者、知识创造中心等角色,突出了其整体服务功能[8]。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界定了学术期刊的功能,但由于分析视角、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部分功能界定不够准确,这也影响了对期刊功能的认知。此外,在期刊功能实现上,文献过分关注了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忽视了制约期刊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

因此,本文基于我国报刊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入手,结合时代变迁,对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演化进行了梳理,并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新环境下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从推动我国期刊改革发展角度,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期刊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这样就将破解高校期刊体制机制障碍同高校期刊的技术性创新结合起来,推动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

1 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演化及比较

1.1 信息传播→功能僵化→功能异化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从创办之日起就具有了十分明确的功能定位:“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1919年所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编辑略例》中也作了这样的明确: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9]。可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被列为高校学术期刊的传统功能和基本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应于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校学术期刊形成了“千校千刊、千刊一面”的发展格局。并且,由于期刊经费、人员调配、机构设置以及其他行政关系都隶属于高校,高校学术期刊淡化了作为媒体身份的相对独立性,而以校属性和内向性为显著特征的办刊模式也被固定下来,期刊与社会的信息交换功能被弱化,期刊功能走向僵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历史惯性,计划经济时代所造成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新时期难以消除,校属性和内向性仍然制约着期刊的开放性,导致期刊信息传播和交流功能梗阻[10]。同时,随着学术水平评价越来越简单地固定在论文数量和期刊等级方面,期刊又被强化了学术评价功能[11],使期刊功能发生异化。

1.2 国外期刊之比较

反观国外期刊,在学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引领学术方向、塑造学术规范方面的功能定位十分明确,并以强烈的市场定位和高度的开放性保证了期刊功能的最大实现[12]。尽管发达国家的期刊资源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大型出版商手中,但它们均按照高度市场机制来经营运作,并已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文化市场。在期刊出版经营方面,国外已形成了一个自由、竞争、高度细分、相当成熟的出版市场。在资金投入方面,期刊除了少量由政府和各类基金资助外,大部分由出版集团来支持。其中广告收入是期刊资金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的期刊业已经做到了与市场的高度融合[13]。此外,高度的开放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已使期刊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并保持了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度利用。准确的期刊定位塑造出了不同的期刊品牌和特色,使期刊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2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学术期刊新功能定位

2.1 高校学术期刊的内外环境倒逼

从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演化来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从信息传播载体到功能僵化,再到功能异化,说明期刊功能必须随着办刊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环境已发生了历史性变迁。

从纵向看,制约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体制藩篱在悄然崩塌。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的身份已经由终身制转为合同聘任制,一种能上能下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正在高校中建立,同时事业单位“三险一金”也在进行社会化改革,教师身份已经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处于体制中的高校学术期刊也不能独善其身,期刊改革的体制性壁垒终于被打破。体制环境变了,期刊功能也必将随之改变。

从横向来看,国外学术期刊功能定位明确,并且有成熟的市场经营机制作保障。例如,强烈的读者市场定位、较低的准入门槛、成熟的市场营销机制都保证了期刊能够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其信息传播的载体功能,通过跨国经营和高度的开放性保证了国外期刊对学术研究的引领和学术规范的话语权。这也为我国期刊改革提供了借鉴。

再次,从当前期刊所处的技术环境看,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载体和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出现了新情况,传统学术交流和出版中的各种角色在悄然发生改变。这对传统纸质媒体提出严峻挑战[14]。高校学术期刊以纸质载体为主,读者对象、发行渠道单一,发行数量少,再加上大多数期刊网站,无论是信息量、内容新颖性、交流互动能力、期刊增值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差,制约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的发挥,更谈不上其他功能的有效实现。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有高校提供专门经费,还没有达到危及生存的地步,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技术条件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高校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并赋予期刊新的发展功能。

2.2 高校学术期刊新功能定位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与向生产、生活和工作领域各方面的渗透,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驱动新常态——创新2.0,并与互联网技术互动催生了经济发展新形态,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新发展形态,催生了以互联互通网状思维为样本、以全生态为世界观、以价值环流思维为方法论、以“求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精神特质、以”大数据在线模式、世界伦理社会化为时代标志的互联网思维[15]。其实质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化甚至超额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将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降到最低直至免费。

以互联网思维来审视,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产品,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最根本方式,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体验式服务。首先,要树立网状思维和全生态世界观,这要求期刊一是要将与期刊有关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交流、知识成果应用和观念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效连接起来,实现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二是将期刊读者、作者、编辑、审者、出版、发行、耗材供应等各类人员联系起来,重塑一种全员的办刊新生态;求真、开放特质要求期刊必须基于现实环境,高度开放办刊,实现资源流、人流的最有效配置;平等、协作、分享要求重塑编、审、读、写的全生态关系,构建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以协作精神实现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分享,在线互动服务是保障;世界伦理社会化要求期刊必须把自身发展置于全球的发展视野中构建伦理规范,其次必须全方位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

以互联网思维来审视,高校学术期刊应成为知识生产和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交流平台、知识服务和信息、利益资源配置和共享平台、学术规范塑造和学术方向引领(通过专家学术把关和审评)、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科研人才成长的平台。因此,高校学术期刊新功能可定位为“传播学术和思想、规范和引领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学术思想塑造和科研人才培养”。其中,学术和思想传播是基本功能,思想塑造和人才培养是高级功能。互联网思维审视下的期刊全生态关系和新功能定位参见图1和图2。

3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实现

图1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术期刊全生态视域图

图2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术期刊全生态功能及其拓展

从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来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功能系统,不仅有层级之分,即高层级功能的实现以低层级功能实现为基础,间接功能的实现以直接功能的实现为基础;而且各层级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次,功能的定位和实现必须基于客观实际来进行,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功能定位,不能使期刊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而超越客观实际的功能定位,又必然会使期刊功能发生异化和扭曲。从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来看,制约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和功能实现的不仅仅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问题,而是还未完全脱离校属性和内向性的体制性障碍以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的观念性束缚。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功能的实现路径应从体制性障碍的破除、市场竞争观念的培养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等方面来构建。

3.1 淡化学术评价作用,回归期刊基本功能

期刊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和思想的传播,而非学术水平评价,期刊分级的本质也是从方便读者快速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而设立,一旦期刊被过分赋予学术评价之功能,期刊功能就会发生异化,由此也会影响期刊功能的实现。因此,期刊首先必须淡化学术评价的功能,回归期刊信息和思想传播载体的基本功能。学术性是高校学术期刊的本质特征。较高的学术水平是期刊的生命和根本。因此,期刊本身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研究方向的集中度和水平,但不能作为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一个期刊如果过分看重自身的学术评价功能,就会陷入期刊等级评价的盲目追求而不能自拔。事实上,一个优秀期刊的生命力就在于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全方位的服务,这也正是期刊所应努力追求的[16]。要消除期刊功能异化,回归期刊基本功能,不仅需要期刊自律,更需要政府主导和行业管理的他律。首先,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和支持学术评价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努力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科研评价、学生毕业等方面积极倡导全方位的学术评价方式,消除量化评价的崇拜。其次,要改革评价范式,逐渐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第三方的学术评价机构,将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科研评价、学生毕业等学术水平评价交由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健全完善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第三,改革期刊等级评价方法。学术评价的异化直接导致了期刊等级评价的异化。而期刊等级评价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期刊行业协会的作用,从期刊行业协会自身制度建设入手,对期刊等级的评价回归到期刊的基本功能面,并以此设立评价指标和选择相应评价方法。第四,加强对期刊的行为约束,真正建立期刊退出机制。对于在期刊等级评价中弄虚作假、在期刊编辑出版中钱文交易、违规发稿等不端行为进行警告甚至取消刊号,狠刹代写代发、违规评级等歪风,使期刊回归到其基本功能的实现。

3.2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期刊组织创新

从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的实际来看,人员和经费不足是困扰期刊改革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当前国家所推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三险一金”的社会化改革,破除了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也为期刊实施组织创新提供了契机。首先,高校作为学术期刊的娘家,理应支持期刊通过改革做强做大。作为期刊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应为此承担相应的改革风险。高校需重新审视自身和期刊的内生关系,取消过多的指标性限制,支持期刊按照期刊发展规律来办刊。一是要放宽期刊编辑部人事编制,基于编辑学者化的目的,构建高校期刊编辑部和教学科研岗位的双向流动机制,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充实期刊编辑力量;二是简政放权,扩大期刊的自主招聘权,并给予期刊政策和经费支持,三是鼓励校内期刊之间以及校内期刊与校外期刊社、出版集团之间组建联合体,在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推动期刊办刊资源优势互补和集约化经营。

在经费支持方面,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还未能自主独立生存和发展,还需要高校继续注入专项经费支持,但也需要通过逐步改革激活期刊内部的发展潜力,使期刊朝着市场化发展迈进。一是对于原隶属于学校的员工继续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二是鼓励期刊更多地以招聘方式引进人才,并以灵活的薪酬制度按岗、按能给予薪酬;三是扩大期刊自收自支的权限,支持期刊以自收资金引进编辑人才;四是帮助期刊拓展增值业务,提高期刊自主生存和发展能力;五是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期刊以市场营销的方式经营期刊,提高期刊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六是支持期刊通过募捐、企业资助等方式拓展经费来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期刊通过组织创新彻底走向市场,而对于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的可以采取有条件地扶持、边扶持边放开,以过渡期的方式让期刊自主独立发展。总之,让期刊通过试水市场,提高期刊的竞争意识,激活内部潜力和自我创新动力,使期刊发展更具活力。

破解人员和经费困局,使高校和期刊建立一种更为紧密的业务合作而非行政隶属、双赢而非单赢的新型共生关系,使期刊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3.3 构建知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实现期刊全生态服务共享和价值链接

在“网状思维、全生态、价值环流思维、开放协作分享、世界伦理社会化”思维关照下,仅仅将期刊定位于载体和引领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期刊功能进行拓展。学术性是高校学术期刊的最显著特征,知识信息是期刊与社会联系的最基本媒介。因此必须构建以知识为纽带、以期刊为核心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思想培育、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知识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就为知识共同体创建树立了典范。一是将自有的期刊、报纸、文摘等组建联合体,优化配置编辑资源;二是定期邀请某专业议题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研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研究动态,实现了优质学术资源的集聚,使自己成为权威学术议题的发布者、把关者角色,始终引领学术研究发展;三是围绕社会热点,通过专家访谈,将专家的研究兴趣、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掌握,并同社会应用联系在一起,使自己成为最新研究成果的输出终端;四是精心打造期刊自身的高端作者群,通过全方位服务,凝聚一批优秀专家资源,使期刊成为学术思想引领、学术规范塑造的平台;五是通过灵活的栏目设置,广泛吸引各种形式的特色和创新研究成果到期刊发表,同时也为年轻才俊们提供了舞台,使年轻才俊们能够和学术权威、大家交流、学习。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发展,以期刊为核心的知识共同体逐渐形成[17]。

其次,高校学术期刊要通过市场利益主体的清晰定位,打造包括编审读写、印刷、出版、发行、广告、数据库等多方利益关系的价值共同体,其中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为价值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明确期刊自身的市场利益主体地位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期刊盈利的动力,理念凝聚是价值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内在形式。虽然我们强调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公益性属性,但作为处在各种利益链条上的期刊,也不能独善其身。办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期刊的最高利益,但办刊也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撑,也需要成本付出。因此,利益和期刊学术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和对立,而是实现期刊最高利益的条件和基础。围绕期刊形成了主管、主办、编辑、读者、作者、审评、印刷、出版、发行、数据收录、法律服务、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利益关系,尽管各个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但和期刊都形成了共生关系。因此,期刊就需以全生态视角,以“荣辱与共、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影响带动各利益主体,使之凝聚在为期刊提供优质服务的合作目标上来,同时期刊也要通过全方位的服务,赢得这些利益主体的信赖,坚定合作信念。以利益共赢推动合作深化和相互发展。

3.4 加快期刊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业务平台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过程就是将互联网以低维度融入到各个业态,推动各业态运营模式的互联互通、全生态网状运营。而互联网思维的融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和突破带来了机遇。而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未来趋势,要实现高校学术期刊新功能,唯一能依靠的技术手段就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业务平台建设,能够改变对象参与方式、改变期刊经营模式和内部运营流程。数字化业务平台将是一个包含学术信息资源库、选题策划系统、采编系统、移动互联服务系统、知识服务系统等5个子系统。在这个平台之下,编辑出版、用户互动和体验、学术资源聚焦、运营流程优化再造、传播拓展、社交集聚、增值服务等功能都可以较好地实现。虽然目前大部分期刊已经建设了网站和采编系统,有的期刊甚至还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大部分期刊也加入了各类数据库平台,并能实现全文下载和检索服务,通过借助优先论文发布平台,实现了优先网络出版,提升论文学术传播速度和效益[18];部分科技期刊亦开始注重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通过移动网站、移动书架、微信公众平台、期刊APP等技术手段提高办刊水平。但距离新功能实现要求还相差甚远。针对目前多数期刊经费和人员有限尤其是缺乏懂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的现状,期刊仍可以自身网站建设为依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期刊自身的数字化建设水平。

除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外,可通过前述期刊组织创新和构建期刊联合体,通过联合出版平台实现编辑资源共享、期刊品牌共创、联合经营、共同积累数据库资源、实现内部优势互补。通过不断磨合,逐步将此发展成为数字化业务平台。这也是“弱势”期刊能够借壳出海、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虽然在期刊联合体乃至联合出版平台以至数字化业务平台构建中面临投资、收益、风险、版权转让等诸多问题,但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大原则下,是能够通过不断创新而实现的[19]。

3.5 严把稿源质量关,强化文献深加工和再创造

强化期刊数字化建设,并不能否定传统纸质期刊的重要性。一方面,纸质期刊有着网络期刊不能比拟的自身优势,能够适应一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纸质期刊也是后续网络加工和服务的价值源泉。只有纸质期刊的学术质量高,才能加工出高质量的各种网络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纸质期刊学术质量是期刊的功能实现的基础。重视学术期刊质量,就必须严把学术期刊稿源质量关。通过知识共同体的打造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稿源渠道,提高稿件的学术质量。其中,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选题策划和期刊特色建设是提高稿件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期刊可很方便地获得读者需求信息,也可通过综合数据库网站平台检索学术话题热点,可以通过知名学术论坛、电子邮件或期刊自身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获知读者关注的学术话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对读者和作者双方的信息调查,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科学合理地初步拟定选题。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衍生出平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的具体应用,能比较准确地获得符合学术期刊宗旨和特色定位的选题[20]。

其次,要强化对文献价值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将纸质期刊内容传上网、入数据库,并不能最大化利用期刊文献的传播价值,这仍只是期刊的第一次加工。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较长的篇幅和文字、单一的风格和版式早已不满足读者浅阅读、短阅读和移动阅读的要求。因而,就必须对期刊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创造。适应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和要求,不仅期刊文章的篇幅会改变,而且表现形式也由主要的文字转变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有可能是期刊论文本身的部件,也可以是基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摘录、编辑、加工。而且加工的内容必须和传播使用的媒介相适应。这不仅要求期刊编辑提高专业素养,同时要求具备网络编辑的能力和资格,需要期刊加以重视并强化。在一个个“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交替叠加的传播时代,“微内容”加工与创造是重中之重;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学术期刊需拓展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开发出更多适合传播渠道和终端需求的内容产品,满足多元化受众的需求[21]。

4 结语

自高校学术期刊创办至今,其功能伴随着办刊环境的变迁而经历了从促进教学科研到功能僵化和异化的演变过程,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实现功能转型,促进期刊新发展。以互联网思维审视,当今期刊应具备信息和思想传播、学术引领和规范、促进成果应用和科研人才培养的四大功能。而实现这一功能,需要树立市场化改革取向,消除异化、破解人事和经费难题;以用户为导向,构建知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提高期刊数字化建设水平,严把稿源质量关,强化期刊文献深加工和价值再创造。

[1] 姚远,亢小玉.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161-165.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EB/ OL].[2015-07-23].http://fxh.wuxi.gov.cn/xfsy/flfg/ 6708466.shtml.

[3]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 OL].[2015-07-23].http://www.cpa-online.org.cn/Web/ ArticleShow.aspx?artid=000797&cateid=A0401.

[4] 孙凡.高校学术期刊建设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144-145.

[5] 胡天乙.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创新[J].编辑学报,2004,16(1):13-15.

[6] 汪文敏.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与功能定位刍议[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54-58.

[7] 蒋崇玲.科技期刊功能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33-235.

[8] 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2.

[9] 汪文敏.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与功能定位刍议[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54-59.

[10] 李献惠.高校学报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J].新闻知识,2011(6):98-100.

[11] 刘伦刚.科学使用量化指标谨防期刊功能异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25-830.

[12] 蒋崇玲.科技期刊功能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33-235.

[13] 马建平,李伏秀.我国高校学报与国外科技期刊特点分析及发展路径选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106-110.

[14] 王吉伟.“互联网+”未来发展十大趋势[EB/OL].(2015-04-03)[2015-08-01].http://tech.163.com/15/0403/ 09/AM919OKU000948V8.html.

[15] 百度.互联网思维是什么[EB/OL].(2014-03-20)[2015-08-01].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 BmypKknedWN - RxK7wv4rCqhsCFJ8iMfbFVY -MLV2CSwZrw3GCGZH4SE19AUfo9Q3kO-3ir-Er8G2-PM73G6DClVZUdTNuqFwdqeqWV1iRGm.

[16] 点金.世界数学界:不能过度依赖“引用统计”[EB/OL].(2008-06-23)[2015-08-01].http://www.douban.com/ group/topic/3519895/.

[17] 陈呈超,朱宝象,谢骏,等.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90-1095.

[18] 黄崇亚,卓选鹏.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手机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1022-1025.

[19] 熊晓芹,周金龙,徐健.网络期刊联合出版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626-630.

[20]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21]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