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分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

2016-03-24刘晓涵张铁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科技期刊学报

■刘晓涵 张铁明

1)广东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 510006

2)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00083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力军,其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1-3]。涉及编辑职业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研究其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如何发挥作用,能为编辑部有针对性制定政策帮助编辑提高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在职业晋升、社会地位、毕业生就业等领域的性别差异研究较为普遍,但鲜见专门从性别视角对编辑这一职业、编辑活动进行研究的报道[4-5],仅有一些研究中的某一部分顺带提到了性别因素对编辑职称晋升[6]、亚健康状况[7]、心理健康[8]、主观幸福感[9]等方面的影响,即编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

因此,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较为系统地对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职业发展中存在于学历、职称、工作状况与态度、对收入满意度、学习情况、学术业绩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已有文献报道及编辑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并对社会认为相对处于弱势的女性青年编辑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为促进编辑部人才培养、帮助女性青年编辑树立信心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存在的性别意识缺失现象。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数据统计

[5,10-12]选择对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即青年编辑学习、业务、科研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作为本问卷的考量因素,征求了部分专家意见,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讨论后共同决定,在正式问卷形成过程中,多次征求部分被调查者意见,对问卷项目进行审查、修订,力求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个体差异。问卷共包括47个大问题,以单选题为主,其次为多选题,围绕“基本情况”“组织制度环境”“工作情况”“学习研究环境”“对期刊改革与自我发展的看法”5个方面进行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人员开展,采用随机问卷方式[13-14],网络与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譬如在全国性高校科技期刊QQ群、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协助发放电子问卷、在某几次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会议上向参会青年编辑发放纸质问卷等(事先确认没有重复答卷),尽量使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市,并使同一编辑部的青年编辑都纳入其中。问卷于2015年5月26日发放,同年8月26日收回。总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答卷137份,回收率 97.86%;其中有效答卷 109份(有效率79.56%),分别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辽宁、新疆、浙江、四川、贵州等地。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男女编辑的学术业绩差异进行t检验,其他项目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2 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1 男女青年编辑的基本信息

本次接受调查的青年编辑男性有41人,女性有68人,男女比例为1∶1.66。其年龄段、编龄、学历、职称情况及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高校科技期刊男女青年编辑基本信息表

由表1可知,从年龄分布规律来看,男、女青年编辑均以30~35岁居多(分别占39.0%、41.2%),其次为36~40岁(分别为39.0%、32.4%),虽有具体数值上的不同,但差异不大。从编龄来看,男性青年编辑以工作5~10年居多(占53.7%),女性青年编辑则以工作1~4年居多(占39.7%);有7.4%的女性青年编辑编龄达15年以上,而没有男性青年编辑工作时间超过15年。

就学历分布来看,青年男、女编辑均以硕士占比最大(分别为58.5%、67.7%),其次为博士,男性青年编辑博士比例(31.7%)约为女性青年编辑博士比例(16.2%)的2倍。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男、女编辑的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区别不大,但女性青年编辑初级及以下职称者所占比例(25%)高于男性青年编辑(9.8%),前者约为后者的2.5倍;副高职称者所占比例(20.6%)却低于男性青年编辑(31.7%),约为后者的65%。女性青年编辑职称分布以“中级”“初级及以下”“副高”居多,而男性青年编辑则集中在“中级”“副高”。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男女青年编辑入职初衷、现在态度与未来目标的比较

对109名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入职初衷、现在工作态度与未来目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

择业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工作热情与投入程度。由表2可知,因兴趣与特长而选择编辑行业的女性青年编辑占了33.8%,而男性青年编辑只占24.4%;以工作稳定、待遇满意为入职初衷的女性青年编辑占了30.9%,而男性青年编辑只占17.1%;因服从分配原因入职的男性青年编辑比例约为女性青年编辑的1.6倍,将编辑工作作为跳板的男性青年编辑比例也比女性青年编辑高,约为后者的2.2倍。女性青年编辑的择业动机中,因兴趣与特长而入职所占比例最大,而男性青年编辑为服从分配、调动、借调等所占比例最大。

表2 男女青年编辑入职初衷、现在态度与未来目标的比较

入职后,打算终身从事编辑工作的男女青年编辑比例相当,而选择在担任编辑工作期间尽职尽责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约为男性青年编辑的1.3倍。只把编辑职业当作谋生手段、表示有适当机会就转行的男性青年编辑所占比例分别为女性青年编辑的2.5倍、2.2倍。

大部分男性青年编辑想当学术型、复合型编辑(分别占48.8%、34.2%),只有4.9%的人想成为文字型编辑;女性青年编辑则以想当复合型、学术型、文字型编辑(分别占33.8%、32.4%、22.1%)的人居多,且分布较为平均。

经卡方检验表明,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男女青年编辑工作情况及其收入的比较

对109名高校科技期刊男女青年编辑每周工作时间及压力、月收入及其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男女青年编辑工作情况及其收入比较

由表3可知,均有半数以上青年男、女编辑的每周工作时间为31~40 h,较为合理,而每周工作50 h以上的青年编辑比例,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男、女青年编辑感受到的工作压力平均分值相当(分别为2.39、2.38),对压力感受程度不同的各群体所占比例也相当。约半数青年男、女编辑的月收入在5001~8000元范围内,其他各收入级别男、女青年编辑的比例也较为接近;但女性青年编辑对工资满意度的平均分值(2.84)约为男性青年编辑(2.58)的1.1倍,认为月收入还可以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为男性青年编辑的1.36倍,而对月收入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所占的比例,男性青年编辑分别为女性青年编辑的1.31倍、4.17倍。

2.4 男女青年编辑培训学习情况的比较

对青年男女编辑的英文水平、近3年参加业务骨干培训、青年编辑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及自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男女青年编辑的英文水平、培训学习情况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CET-4、CET-6与其他级别英语考试的男、女青年编辑比例无明显差异。近3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青年编辑以女性比例为高,参加过1次业务骨干、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以男性青年编辑较高,但参加过2次及以上各种培训的人数比例,却是女性青年编辑较高。每周学习1~10 h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比男性青年编辑高,但每周学习时间达11 h以上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却不及男性编辑(二者分别占2.9%、14.9%)。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青年编辑近3年参加业务骨干、青年编辑培训人数及每周自学时间的性别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5 男女青年编辑学术业绩的比较

以主持过的编辑学课题数目及近5年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数目为指标,考察青年编辑的学术业绩,结果见表5、图1。

由结果可知:青年女编辑人均主持编辑学课题数目高于男性青年编辑(前者约为后者的1.65倍),且经t检验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青年编辑人均发表编辑学论文数目与男性青年编辑相当,但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人均论文数不及男性青年编辑(前者约为后者的65%)。

表5 男女青年编辑的学术业绩比较

图1 男女青年编辑的学术业绩比较

3 讨论

本次问卷调查囊括全国大部分省市,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展现的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现状及可能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编辑部适当采取“男女有别”的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依据。

3.1 青年编辑入职初衷、现在态度及对工资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职业选择是人的一种有动机的行为,而需要常常是择业动机的出发点。兴趣与特长在科学活动(包括编辑活动)中发挥着基础与导向作用[15]。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不同种类的需求按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13],工作稳定、待遇满意很大程度能满足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需求。虽卡方检验表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因兴趣与特长、工作稳定选择编辑工作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为男性青年编辑比例的1.56倍;选择在担任编辑工作期间尽职尽责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约为男性青年编辑的1.3倍,而表示有适当机会就转行的男性青年编辑所占比例为女性青年编辑的2.2倍;虽然男、女青年编辑感受到的工作压力、月收入均相当,但女性青年编辑对工资满意度的平均分值(2.84)约为男性青年编辑(2.58)的1.1倍。

以上具体数值表明,女性青年编辑从事编辑工作的积极性、稳定性、满意度均高于男性青年编辑,有着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态度,这是她们兢兢业业从事编辑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月收入相当的男、女青年编辑对工资的满意度却不尽相同,这也从另一侧面辅证了“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经济福利(包括薪水以及其他的福利如医疗保险和退休计划等)很可能不如另外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如工作的挑战性、进步的机会及认可等)”这一理论[16]。

3.2 青年编辑学历、学习、业绩情况的性别差异

从教育年限上看,男性青年编辑受教育年限较长,博士学历比例高于女性青年编辑;职称方面,高级职称比例也是男性青年编辑高于女性青年编辑。这初看似乎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女性在照顾家庭上投入更多,在事业、自我提升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自然就少……女性晋升机会较少是由女性的逆向选择造成”这一观点相吻合[17]。但卡方检验表明,这一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以近3年参加各种培训人次、每周自学时间为指标考察青年编辑的学习情况,结果表明:近3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青年编辑虽以女性比例为高,但参加过2次及以上各种培训的比例,却是女性青年编辑较高,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一边倒”情况;虽然每周学习时间达11 h以上的女性编辑比例不及男性编辑,但每周学习1~10 h的女性青年编辑比例比男性青年编辑高,说明女性青年编辑并没有被烦琐的家务缠身,仍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学习及科学研究。

选取主持编辑学课题数目及发表编辑学论文数目为指标衡量青年编辑学术业绩,结果表明:女性青年编辑人均主持编辑学课题数目高于男性青年编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P=0.045<0.05);但发表的论文以普通刊物上居多,这可能与女性青年编辑撰写论文的自主性、持续性与深度钻研精神不足,动力大多来源于职称评聘压力,偏重于对“量”而非“质”的追求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问卷结果可知,性别差异对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有限,且不排除其他因素(如接受调查的女性青年编辑较男性青年编辑明显多、问卷设计各统计项的人为分段等)对数据统计造成的影响。女性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比男性少,且编辑业务能力也不弱于男性青年编辑,但对职称晋升机会的把握却不如男性青年编辑,这可能与女性青年编辑竞争意识较弱、社会对女性晋升门槛相对较高等原因有关[18]。

建议编辑部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发女性青年编辑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地位期望值,使之更具有自我提升和竞争意识,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如为女性青年编辑提供更多的晋升、深造、培训机会,完善奖励机制;尽量提供更轻松的工作氛围,减少女性青年编辑的心理负担,使之更好地投入编辑工作。女性青年编辑自身也要树立信心,充分认识与利用自己在编辑行业中职业忠诚度高、工作态度认真严谨、沟通能力强等性别优势,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减压机构,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为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调查结果与周沫[5]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出入,可能与取样方法、其他变量影响有关。下一步拟从完善调查问卷统计项的分段设计、扩大样本量、调整被调查男女青年编辑比例、开展地域性调查等方面入手,以获取更具代表性的数据。

致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颜帅编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赵大良编审、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唐红波副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栾嘉副编审、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翟自洋副编审、《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丁佐奇副编审、《实用临床医药杂志》钱锋副编审、成都体育学院期刊部王宏江副编审、《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张蕾副编审、《广东药学院学报》王昌栋、陈翔、幸建华编审给予本文工作大力支持,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李娟.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65-67.

[2] 刘韬.试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和发展[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38-40.

[3] 黄萍,罗彦卿,陈强,等.刍议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J].编辑学报,2012,24(S1):82-84.

[4] 曲雯.编辑学研究领域性别意识的缺失及其思考[J].编辑之友,2004,20(S1):18-20.

[5] 周沫.不同年龄段编辑职业发展性别差异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5):490-492.

[6] 卢妙清.学报编辑队伍优化的实证考察——以G省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7-103.

[7] 李钰,孙昌朋,林萍,等.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状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4,43(34):4640-4642.

[8] 姚仁斌,俞荷俊,章新生,等.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评分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9):1480-1483.

[9] 朱雯霞.对科技期刊编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78-82.

[10] 于洪飞.科技期刊学的编辑能力理论[J].编辑学报,2011,23(3):194-197.

[11] 东红,李金锋,柯爱茹.科技期刊编辑部心理氛围与编辑流程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10,22(2):180-182.

[12] 陈石平,陈雯兰.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评价模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08-211.

[13] 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58-62.

[14] 汤兴华,李若溪.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5,17(2):135-137.

[15] 蒋伟,黄冬华,曹兵,等.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状态问卷调查及分析:Ⅰ.工作状态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2):122-124.

[16] 安德鲁·杜布林著,王佳艺译.心理学与工作[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5-126.

[17] 卿石松.职位晋升中的性别歧视[J].管理世界,2011,(11):28-38.

[18] Blau FD, Devaro J.New evidenc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omotion rat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sample of new hires[J].Industrial Relations,2007,46(3):511-550.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