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绽放肢体 雕塑灵魂
——2015年“北京舞蹈双周”述评

2016-03-24欧建平

艺术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舞蹈团编舞现代舞

欧建平

绽放肢体 雕塑灵魂
——2015年“北京舞蹈双周”述评

欧建平

本届“舞蹈双周”综述

2015年7月16至28日,由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和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北京舞蹈双周”如期而至且盛况如前。与去年相比,第一周“舞蹈营”和第二周“展演周”的形式虽然相同,但五大板块的内容却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国际舞蹈营”与“大师班”的板块:本届舞蹈营的教师阵容可谓更加庞大,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瑞典、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以色列,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二十余位国际知名现代舞导师前来授课,授课内容以现代舞为主,包括了技术、编舞、即兴等课程,以及学术讲座、作品展示、交流互动等活动,而在实践类课程中,既有专注于身体动势的引导、肢体张力的训练和多样表达的实现等教学,又有重新认识和应用呼吸、重力、控制、内在冲动、肌肉和关节的转化、内空间的认识与开发、外空间与动律的有效利用等基本元素,从而将最真实的目的与艺术的力量展现到极致的训练,以及了解身体与身体、身体与时空之间的关系,激发舞者的接受力和感知力,培养肢体在舞蹈中的反应和表情,使意识与身体相互配合,并通过双人配合,为理解身体结构、重量分配、时间特性和动作设计提供一种更为民主的路径,让舞动的身体绽放出惟妙惟肖景象的练习,以及将现代舞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融为一体,将西方古典现代舞、芭蕾和中国舞的独特韵律融为一体,探寻每位舞者编创方法和法则的尝试。经过多年的成熟运作,这个“舞蹈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亚、澳、欧、美四大洲的一百六十余位莘莘学子前来体验现代舞的多元魅力。

接着是“青年舞展”与“另类平台”这两大板块:接连五天、每天一台的“青年舞展”,总共推出了47个作品,参演舞者共115人,分别来自中国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南京、西安、南宁、昆明、深圳、青岛、邯郸、漯河、抚顺、香港、台北和韩国大邱、马来西亚吉隆坡、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美国纽约、洛杉矶、奥斯丁等21个城市。与此齐头并进的是接连五天、每天一台的“另类平台”,共推出了来自中国北京、广州、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共8个城市的7部作品,展示了当下万花筒般的视野和观点。为了拓展剧场规模,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摩,本届的展演分别在雷动天下剧场和朝阳9剧场举行,而每晚举行的“焦点舞台”则依然在座位更多的解放军歌剧院举行。

今年的“焦点舞台”论规模一如既往,六天晚上展演了六台题材、体裁、规模和成熟度不同的作品: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褪色的独白》、以色列L-E-V舞蹈团的《强逼症之恋》、广东现代舞团的《须弥芥子》、西班牙科博斯米尔舞蹈团的《希望》、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思缠想后》和德国吉森舞蹈团的《流浪者之歌》。整个展演的布局层次分明、科学合理,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个艺术作品有机生长的展示流程,并统筹兼顾了新兴人才的培养与舞蹈艺术的多样,有效地推动了现代舞的个性沿着多元化的路径发展。

总体而言,“观念、时代、个性和原创”是现代舞的基本特征,而绽放舞者的肢体、雕塑观众的灵魂,才是他的目的所在。尽管时至今日,现代舞这个舞种还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小众艺术,但“北京舞蹈双周”连年打造的这个国际平台,却不仅为国内外的现代舞蹈家们提供了展露才华和交流学习的窗口,也为拓宽观众的审美范畴和创新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评:“青年舞展”上的9个作品

三人舞《礼祭》是台北舞者许程威的作品,仪式感颇强。舞蹈开始时,三位舞者毕恭毕敬地焚香出现在舞台上,虽然没有过多渲染,却已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因为“焚香”不仅代表着祭祖,是人神沟通的桥梁,而且预示着时间的流转,祈祷着人们的命运。舞台上烟雾缭绕,三个生灵跳着台湾原住民的祭祀舞蹈,用六只脚顽强地踏在土地之上,将生命融入舞蹈,给观众呈现出一个颇有质感的虔诚之作。

“舞洲现代舞团”是山西的首个现代舞团,这次演出的作品是今年建团首演剧目《当我们遇见孔子》的片段。整部作品拥有着异常清晰的动作逻辑,舞蹈与音乐之间严丝合缝、舞者之间配合默契、舞台调度繁而不乱,是个水准上乘的纯舞作品,但草率地贴上的“孔子”标签却不仅搞得观众一头雾水,而且拿现代舞开了个荒唐玩笑,实属得不偿失。

双人舞《生命》是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的在校生桂玥璇和徐哲自编自演的作品,意在探讨生命的源起。两人相拥而舞,时而翻滚,时而缠绕,力量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运动的过程行云流水,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身体。可喜的是,舞作没有故作深沉,而是以一种云淡风轻的语调加以铺陈,因而给了观众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清新畅快的美感。

《在鱼的记忆中》由香港舞者卢敬燊、肖呈泳编舞、卢敬燊表演,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渔夫和鱼的故事。舞者分饰了渔夫和网中之鱼这两个角色,并赋予了两者以形象之外的涵义,给了观众以充分演绎的空间。

《独自·错位》讲诉了一个当代职场年轻人的梦想与现实:舞者扮演的那个角色和独处时那个真实的自我之间相距甚远,而郑皓与编舞李国治则分饰了一个人的两个面。可喜的是,两人都有极佳的身体能力,并将情感表现得真实细腻,因而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现代舞。

《我褐色的袜子》由凯尔西·奥利弗、拉当娜 · 玛切特、沈钧编舞,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作品采用了舞者自说自舞的形式,意在对发声方法做出抽象的探索,而伴随着说话的语气、腔调和节奏,身体的舞动则更加具有了戏剧的张力。舞蹈开始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第二位舞者仿佛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袜子而赤足登场,然后走向观众席,开始扫视观众脚上的袜子,冷不丁地还提起他的一只脚查看,进而使得坐在第一排的观众们均对自己的袜子产生意识,直到舞者从一位观众脚上扒下一双袜子,穿在自己的脚上……这种戏剧化的“行为”不仅给舞蹈增添了轻松和快乐,更让我们享受于其中。

《照亮黑暗》《这是我的秀》《结果》分别由钱琨、朱心韵、张戈威自编自演,既有鲜明的主题,又能深入浅出,并且触及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照亮黑暗》表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丑,甘愿牺牲自己,也要给别人带来快乐;具体处理是,他不断地将自己的脸和白上衣抹黑,手段虽然直白,却极具冲击力;进入高潮时,他走向观众,伸出脏兮兮的手,致使有人躲避,有人拒绝,也有人礼节性地碰了碰他的手……令人感动的是,最后有一双观众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小丑的手,给予了最真诚的理解,由此成为点睛之笔。这种互动虽不新奇,但却给观众带来暖意。《这是我的秀》表现了一位舞者的坦诚自白:“这是我的表演,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的全部……”舞蹈中的道具有黑色的纱、黑色的伞与白色的面具,道具的巧用不仅使形式感变得丰富,还契合了舞作的表达,而节拍器在张戈威的《结果》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能听见的时间,时时提醒着我们岁月的流逝;是能看见的音乐,伴着均匀的滴答声,舞动着生命的历程。时常,我们想挣脱时间的限制,但最后发现都是徒劳。三个作品的编导论年纪都不大,却有着完整的构思和富有表现力的身体,因而前途无量。

点评:“另类平台”上的7部作品

“另类平台”云集了西班牙、意大利、新西兰、新加坡,以及北京、广州、香港和台湾多个舞团及编舞家的作品,相对于“焦点舞台”的作品而言,它更具试验性和先锋性。

《一生二》与《灰色调》都谈及爱情,但由于视角不同、文化背景、编舞的爱情经历不同,两个作品的最终呈现完全不同,这恰是“另类平台”的魅力。《一生二》是西班牙独立艺术家伊拉切 · 安萨的作品,她的编舞才华在与西班牙国家舞蹈团合作时开始闪现,并在2007年获得西班牙舞蹈家协会的表彰。2014年遇见意大利舞者伊戈尔 ·巴科维奇之后,她在原本的独舞《于寂静中聆听身体的声音》基础上发展成了现在的双人舞。作品关乎舞者本身,以及两人的关系,而他们的爱情也其中萌芽并发展。《灰色调》出自香港舞者罗凡,这位2003年香港演艺学院现代舞系的毕业生曾在各类国际舞蹈大赛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2007年第七届希腊国际舞蹈大赛的金奖及特别大奖、2009年的香港舞蹈年奖,以及2013年哥德堡歌剧院拉尔斯 · 玛律莫罗斯基金会的奖学金。该作品的灵感源自他与张蓝匀爱情生活中异地恋阶段的所思所想。比较而言,这两个作品给予了我们东、西方不同舞蹈的动觉感受,其东方身体的曲线运动给人细腻与圆润之感,而西方身体的直线运动则给人直接与力量之感。

《刺青》出自新西兰的阿塔米尔拉舞团,该团是新西兰推崇毛利文化与现代舞剧场相结合的先驱,编舞莫斯 · 帕特森历任阿塔米尔拉舞蹈团、黑格雷斯舞蹈团与福特诺特舞蹈团的演员和编舞,并在国际舞坛屡获殊荣,其编舞深受林怀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结合的启发,将毛利族舞蹈、图腾元素融入作品,并引用古老神话,反映当下生活,审视当代人的内心变化。作品中的第一个舞段就是从毛利族古老的战争舞发展而来,并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的。

《整理好的非理性》是新加坡舞人舞团的作品,编舞是郭瑞文和金在德,而另外一位编舞安在德则有作曲的基础,因而,这个作品中,身体节奏与各种声音的探索成为核心,呼吸、喘气、喊叫、麦克与口琴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乐章。舞者的舞动与现场音乐互为因果,配以瞬时的摄影与现场投影,有效地切割了舞台的空间与时间,为我们呈现了一台为编舞自己而作、而非为观众创作的反传统、重试验、重探索的作品,表现了对当下社会人的生存思考……

何晓玫MEIMAGE舞团的作品《假装》,以对人性的探索为出发点,深探人际关系的情感主题。何晓玫在台湾被誉为“创造超现实想象的高手”,并在这个作品中展现了其作为女性编舞对于人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灵感来源于其友人讲述的一个关于失去自信后依然假装生活的故事。假装是一种惯性,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机制。何晓玫说:“假装是赖以生存的最好武器。我们不单纯,有时必须透过假装,才能得到安慰。当我们无法面对黑暗的伤痛时,那些以真实捏造脆弱的扮演,会引发不自觉的、琐碎的、无法解释的‘假装’。”整个演出过程中,舞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表演,无法离开这里,并通过现场的换装进行角色的转变;编舞在“行为”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叠加,反复将假装的空洞表现得耐人寻味。

《拼贴》与《叠加》既是“另类平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也是将现代舞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方法进行到底的大胆尝试。《拼贴》选取了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和广东现代舞团的五个试验性作品:汤婷婷的《影》、马跃的《闲·漫》、肖智仁的《Harry》、阿迪亚的《无处不在》和余丽君的《Romeo and Juliet》,其中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对肢体语言的探索,也有多媒体与舞蹈的结合,集中展示了年轻一代的思考与现代舞观;《叠加》是西班牙编舞艾马尔·佩雷斯·加利的作品,他是“实用空间”——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一个独立空间的艺术总监。该作品在25分25秒的时长之中,运用形态的步步发展与层层叠加,交织出一种介于俱乐部文化与极简主义编舞风格之间的现代仪式,并通过对于光、声、形的数位思考,呈现出光影的繁复、节奏的精准以及极简的舞动,是一种用纯理性思维编舞的范例。

总而言之,今年的“北京舞蹈双周”给我们颇多惊喜,为我们推出了许多新人新作,由此让我们对明年翘首以待……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责任编辑:杨明刚

猜你喜欢

舞蹈团编舞现代舞
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剧场演出
谈舞蹈的编舞动作设计
浅析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前景
中老年舞蹈编舞选材刍议
2017北京舞蹈双周 2017.7.18—30
JUST DANCE
论现代舞气息在现代舞课堂中的重要性
美国“热带”舞蹈团
浅谈现代舞训练中呼吸的运用
起舞,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