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字回家》与简化字的未来
2016-03-23蒋松谷钱玉趾
蒋松谷 钱玉趾
摘 要:1956年,我国淘汰一批异体字,简化一批汉字,废除一批繁体字,对此,否定与肯定的争论不断。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篆文、隶书、楷书,变成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音的谐音字,加之繁体字难学难认低效,故而历代都在简化它。简化字的优点与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联合国已采用简化字文本,全世界都流行简化汉字,已无退回可能。还有,汉语拼音化的方向没有变,拼音化没有终止,而在前进。
关键词:简化汉字;否定与肯定;简化字优势;世界流行;拼音化方向
1964年,国家公布、推行一批简化汉字,此后,赞赏与批评、肯定与否定,一直不断。2015年4月,流沙河著《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稿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接着,刘彬《流沙河:“侦破”汉字奥秘》见报。刘文说:“少时受古文学启蒙进而对简化字看不惯的流沙河,始终认为简化字不讲理。”“《正体字回家》是一本专门剖析简化字弊端的著作。”刘文又说:“2012年11月17日起,素有‘文字侦探’之称的流沙河应某网站之约,谈古文字。约好每周一篇专说简化字之失的文章在网站上发表之后,引起激烈争论。目前,新星出版社将流沙河的这111篇千字文结集出版,使更大范围内的读者有机会聆听老先生剖析简化字的‘无理’与‘霸道’。”[1]《正体字回家》(006页)说:“遵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的旨意,汉字必须废除……改用罗马字母拼音……先叫几个专家来制造简化字,作为渡船使用……既然不去彼岸了,简化字的渡船也可以取消了。奈何官不认错,认错丢脸。”对此,我们将和而不同地加以探究。
一、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高景成《中国的汉字》说:“汉字萌芽于六千年前,形成于约四千五百年前……甲骨文是三千二百年前到三千年后期刻在龟甲或者牛骨上的文字。”又说:甲骨文字形的特点是:“象形字的图形繁简不定”、“会意字的会意成分多少不定”、“字形的方向向左向右不定”、“有些字的偏旁变换不定”,“直行书写,有的向左提行,有的向右提行……”[2]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说:“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汉字体态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小篆,它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线条化、统一化、定型化……从小篆到隶书,汉字的体态经历了一次飞跃的演变……每个汉字都经过了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次改造,使隶书和篆书的血缘关系变得不可究诘,使‘六书’差不多无从说起,汉字从此失去了形象的意味,成为纯符号性的方块字……隶变后的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自然联系丧失殆尽……人们觉得它仅仅是一个笔画堆,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从隶书到楷书,汉字的体态又有一些变化,但相对而言变化较小,只是大改革之后的余波。”[3]鲁迅《门外文谈》说:汉字“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谈论汉字(包括繁体、简体或正体)的有理和无理,似乎是一个说不清的命题。
二、“六书”与汉字的造字方法
传统的“六书”是汉代班固、郑众、许慎等人对汉字造字方法的总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唐兰《中国文字学》认为只有“三书”[4]。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四书”,“转注”、“假借”不算造字方法。高景成说:“象形,就是把字画成像所代表的东西的样子”;“指事,就是用具体的笔画表示抽象的意思”;“会意,是一个字由两个以上的字或字形所组成,从几个结构单位的关系表示字义”;“形声,一般是由两个偏旁组成。一个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和属性,一个表示这个字的读音。”[5]
程荣《汉字繁简琐议》说:“汉字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和难以会意的会意字,从隶书通行后已十分明显……简化前的繁体字很多已不易用六书分析。例如,繁体的‘齊’字,如果不看《说文》、不看甲骨、金文字形,有谁能通过这个字形看出它是‘禾麦吐穗上平也’的象形字呢……以‘人役象’会意的‘爲’字也是在小篆中就不能表意,以至许慎释为‘母猴也’,成为文字学界众所周知的笑谈。”[6]
王力《王力文集》说:“反对文字改革的先生们夸说‘六书’神妙,而一般群众却莫名其妙。谁能懂得‘安’字为什么‘女在宀下’呢,难道女人戴上帽子就平安无事了吗?朱骏声解‘安’字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安从宀女’,这简直是对女性的侮辱!只有文字学家们知道这个宀不是帽子,也不是什么‘宝盖’,而是代表房子的,但是,为什么女人躲在房子里才算平安无事呢?仍然讲不清楚。‘六书’这个东西,文字学家讲得津津有味,群众听得昏昏欲睡!结果还要靠死记、硬记。”[7]
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说:“古文字是从象形起步的,以后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象形法有种种局限性,复杂者难象其形,抽象者无形可象……指事大部分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符号而造的,象形的模糊性‘遗传’给指事自不必说,而添加符号更是随意解释……会意字利用象形字‘比类合谊’……‘日’在众草之中是‘莫’(‘暮’的初文),早晨的‘日’不同样在众草之中?‘囚’,中间的‘人’是被保护还是被关押?……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省去了形符的一部分笔画,叫省形字,有的省去了声符的一部分,叫省声字……这些形声字,都只是语言文字学家手中的学问,根本无助于学龄儿童和文盲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总而言之,汉字……造字如同设谜面,识字如同猜谜底……”[8]我们现在用“猜谜”或用“侦探”方式释读那些汉字,有多少人能够信服?
三、汉字的优缺点与汉字的早期简化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也是古老的文字,但是已经消亡了,中国的汉字还在使用。约在2200年前,欧洲有些民族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已有几千卷图书了。《汉书·艺文志》载,在汉代初年,我们就有13269卷图书了。我国人民用汉字书写了大量不朽的著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汉字曾被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借用,为周边地区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字是一字一个音节,常常是一个词(或词素),可独立使用,形成书面文字比较节省篇幅;汉字缺少形态变化,有些字可见形知义,有的形声字可猜出读音,有较好的易学性。汉字可以构成世界独有的对偶(对联)和诗歌的对称句。汉字由笔画组成并有构形的多样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能催生出世界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说:“古代汉字是试图通过书写符号来直接显示语言的语义信息,这就是图解词义的记录原则。这个原则是导致汉字繁难的总根源……这种文字的符号及其庞杂。”[9]王力说:“难学,这是汉字的致命伤。”[10]鲁迅《门外文谈》说:“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份,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钱玄同引傅孟真的话说:“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的,认识中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11]瞿秋白则说:“这种文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12]傅、瞿二先生虽用语极端,却意在强调学汉字之难。
陈章太《论汉字简化》说:“汉字繁难,不利于人们的学习和应用,这是汉字简化最根本的原因。汉字的繁难主要表现在字数多、笔画繁、结构复杂。”又说:“中国的汉字简化早已有之,甲骨文,金文有简体字,小篆有简体字,隶书、楷书的简体字更多。唐宋以后,简体字由手写逐渐扩大到印刷,数量也随着大大增加。到了近代,太平天国将简体字应用于行政、文书及其他方面,连玉玺也使用简体字。”[13]又说:“一些有识之士研究简体,并提出各种汉字简化方案。最有影响的是1921年陆费逵发表的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这之后,陆续整理并出版了一批简体字专书……这些书收简体字大多在2000-3000字,最多的有4000多字。193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简体字比较简便好用,所以生命力很强……”[14]王羲之《兰亭序》计324字,其中有简体字102个。上述关于简体字的研究、整理、公布与流行,为1956年的汉字简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出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有80%是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进行大规模的扫盲,大力普及教育,成了重中之重。因此,简化汉字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国情导致的必然,不是哪一个人的头脑发热。
1952年2月5日,中央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4年底改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任主任),隶属于国务院。文改会集中一批专家辛勤工作。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56.2.1,一批260个;1956.6.1,二批95个;1958.5.15,三批70个;1959.7.15,四批92个),共517个(包括偏旁类推简化字)。在推行中发现有不完善之处,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文改会于1964年5月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总表的第一表收352字,第二表收132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用第二表的偏旁类推的简化字1904个,三表合计2236字。此后,又经调整,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2235字),调整的字有叠、覆、像不作迭、复、象的繁体处理;增加“啰”作语气词等。
上述简化字中,吸收古文字中的简化字有60多个。其中,商代有:从、虫、达、队、丰、录、启、气、涂、万、云、岳、灾、征、众等(16个);西周春秋有:巩、后、腊、礼、台、御(6个);战国有:仓、迟、处、递、儿、尔、泪、丽、虑、庙、弃、杀、无、与(14个);秦朝至汉朝初年(帛书)有:麦、隐、余、筑、浆、离、洼、属、痒(9个);《说文解字》(小篆)有:才、厂、冲、广、坏、奖、酱、蜡、垒、朴、确、洒、兽、异、踊、邮、吁(17个)。[15]此外,还搜集、筛选、吸收了群众(包括学者)创造的在社会上流行影响较大的简化字。
在吸收古代的、民间的简化字以及新创简化字时,都依据一定的简化方法,即:形声简化(如:护、证),会意简化(如:众、双、尘),同音代替(如:别[彆]、几[幾]),符号代替(如:对、汉、欢、仅中的又),部件省略(如:厂、飞、灭、业),草书楷化(如:乱、庆、齐、单、专、书)。以上六种简化方法被称为简化字的“新六书”。 [16]
从以上情况看,1956年的简化汉字是审慎而有章法的,推行是分批稳步进行,因而效果良好。文改会的负责人是四川籍的吴玉章,如果他仍在世,听到“无理”“霸道”的批评,或会异常不解与难受。
1935年,文化界陈望道、蔡元培、郭沫若、叶圣陶、巴金等200人,共同发起“推行手头字”运动,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谱》(2400多字)交教育部。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核定324字,编成《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通令全面推行。国民党中宣部部长戴季陶(考试院长)向蒋介石下跪,哭着为“汉字请命”。次年,简体字便“暂缓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与大陆简化汉字同时,台湾也在行动。1953年4月,台湾成立了简体字研究委员会,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受聘负责该会。1953年12月16日,蒋介石在总动员会上说:“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1955年4月,台湾《联合报》的民意调查结果,赞成的有7315人,反对的有4307人。1956年初,大陆《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台湾采取完全对立的立场。台湾学者林安梧说:“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提倡繁体。”反对者说简化汉字会“破坏固有文化传统”,主张简化是“为共产党宣传”等等。[17]如果台湾的汉字简化快一步,成功在前,大陆怎么办?一种可能是对立、批判;另一种可能是拿来主义,拿过来用。
五、对简化字的评价与简化字的未来
王凤阳《汉字的演进与规范》说:“简化汉字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简化汉字来自民间的长期积累与流传,它顺乎文字发展的潮流,合乎社会的需要,减少了汉字在学、认、写、用上的难度。所以深得民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8]
周有光《〈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说:“515个简化字中间,有324个(63%)是1956年前早已存在的‘手头字’,使用了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另外一些简化字是草书楷化或同音代替所形成,繁简之间大都有形体和读音的联系。”又说:“在汉字历史上,开辟了一个‘简化字时代’……从1956年到1988年……(小学)共计毕业4.7亿人,扫盲……共计结业1.5亿人。小学教师们说,简化字有‘三好’,即‘好教’、‘好认’、‘好写’。前总理周恩来讲过一个故事:‘河南一位老师向小学生介绍简化字(“豐”可简作“丰”),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19]
陈章太《论汉字简化》说:515个繁体字平均“16.08画”,“简化后平均8.16画”,“在扫盲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普及教育”,“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帮助”。他也说到“弊”的一面,主要是:“同音代替、草书楷化、符号用得过多……简化了一些不该简化的,而有些使用频率高笔画繁的常用字却没有简化。”[20]较多的学者认为,汉字简化的缺点是白璧微瑕,而成绩是主要的、巨大的;那些弊病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
由于简化汉字的诸多优点,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国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圈较早就把简化字作为华文教学和应用的规范和标准。改革开放后,一位新加坡的学者到中国大陆访问,递出的名片使用简化字,收到大陆学者的名片却用繁体字,感觉很不理解。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时使用繁体汉字,满7周年的1992年7月1日,便改用简化汉字印刷,在全世界发行。这意味着,简化字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至今已有24年,海外读者(包括华人)耳熟能详。联合国形成的文件,用中文印制是两种文本,2008年后开始停用繁体文本,只用简化字文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规定,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教授汉语,必须教简化字。这对于繁体字来说,宛如天塌地陷的颠覆性变革,就像孙中山领导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清朝臣民脑后的辫子纷纷落地一样。试看今日之世界,竟是谁家之天下(是简化字)!如果有人呼吁要辫子回家,行吗?
近期我们去法国、意大利观光,发现那些名胜古迹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罗马圆形大剧场等的中文说明书多采用简化字。所以说,简化字当是前程一片光明。
公元3世纪,日本采用中国的汉字书写日语,初期全用汉字书写。公元8世纪,日本创造了假名,现在的日本文字是汉字与假名混合书写。但是,日本对汉字也进行简化,日本的简化字与我国相同的有:党会恋乱区寿台湾万献学凶医,“与、写”基本相同(末画与弯钩相交),还有,“团”的框内简成“寸”,“泽”、“择”的右边简成“尺”等,简化的数量较多。别国都知道要简化汉字,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
香港、澳门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港、澳仍用繁体,这是特例。香港已有语文刊物建议实行“一刊两字”,逐步过渡到“书同文”。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各行其是,台湾仍用繁体,但仍有一批志士仁人在研究推行简化字,这应是1935年民国政府简化字运作的延续。以族源论,是两岸同根;以文字论,也是两岸同根。1956年大陆的《汉字简化方案》与1935年民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相比,完全相同的有225字,大同小异的有80字,不同的只有19字。台湾发表《标准行书范本》(4010字),有简体字约1580字,与大陆全同的有640多个,基本相同的约400个。这说明,简化汉字是两岸共识,不是大陆共产党领导的无理傻干。
在台湾的报纸上,多数情况将“臺灣”写成“台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台湾多数人把“臺”写成“台”。曾任台湾文化部部长的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成《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繁体本)说:“我叫龍應台,龍是父親的姓,應是母親的姓,台是台灣的台。”“台”是简化字。如果要想全面恢复繁体字,连在海峡对岸的台湾都成问题。
六、《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与正体字的含义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异体字810组(实际整理795组)1865个汉字,每组选留一字,淘汰异体字1055个(后来调整,淘汰1025个)。异体字是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字,如:韵[韻]、勋[勲]、裤[袴]、峰[峯]等。异体字的整理,减少了学习负担和用字混乱,减少了编辑印刷的麻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在这里,淘汰的是异体字,留下的是正体字,又称标准字。苏培成《汉字字形规范的理论和实践》说:“异体与正体(标准体)相对而言的,旧时的正字法以繁为正,不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又说:“规范汉字就是标准汉字,当前通用的规范汉字是以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6196字,1964年)为依据的。”[21]周有光《〈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说:“台湾以‘繁体’为‘正体’,以‘简体’为‘俗体’……(大陆)以‘简化字’为‘正体’、以‘繁体’为‘旧体’。”[2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说:“现在一般读书人之所谓‘正字’,其实不过是前清取士的规定,一切指示,都在薄薄的三本所谓‘翰苑分书’的《字学举隅》中,但二十年来,在不声不响中又有了一点改变。”
刘彬之文说:“流沙河介绍,1956年国家推出简化字以前各种报章杂志以及学生教科书中使用的文字都是正体字,当然也包括政府文件中使用的文字……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简化汉字方案〉的决议》,正体字中的一部分被简化了,而这部分简化字相对应的叫繁体字,即简化字的原型……老先生又解释说,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种写法,其中一种被官方和教科书接受和认可的写法,即正体字,其余的写法则被称为异体字。”[23]从以上引文看,在中国大陆的认定:《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选留字是正体字(795个),被淘汰的字(1025个)是异体字;《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字(2235个)是正体字,被废除的是繁体字。流沙河先生的观点可归纳为:《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字(2235个)是异体字,被废除的繁体字是正体字,就是要“回家”来的字。《正体字回家》没有说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这是重要的文字改革举措),此表于1955年年底公布,次年二月实施,以1956年为界,那1025个异体字自然要算作正体字,也是要“回家”的字。多数人把“韵”当作简体,把“韻”当作繁体,许多书法家喜欢写“韻”,其实,两字是一组异体字,在1956年之前并存通用,这两字都要“回家”来吗?还是只回“韻”?这里,顺便引录王凤阳的话:“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他们维持的正字都是该时代流行的、占统治地位的字形,还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曾经靠政令将在汉字史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古代文字定为正字的。相反地,发思古之幽情、想倒行逆施的倒往往是一些迷恋古代的学者。”[24]引录此言,不表示我们赞同此话,更不为针对具体人,只想告诉大家,有人说过如此激烈的话。
七、对《正体字回家》的简单探讨
许慎《说文解字》收10516字(实收9353字),《康熙字典》收47043字(实收46933字),《中华大字典》(1915年)收44904字,《汉语大词典》(2010年)收60370字,《中华字海》(1994年)收86000多字。大陆淘汰异体字(1025个),留下规范字(795个);简化汉字2235个,共3000多字,与47000字比较,约占7%。在大陆,约93%的字是传承字,约7%的规范字被称为标准字或正体字。在《正体字回家》中,被废除的繁体字和被淘汰的异体字被称为正体字。
前面已经引述,汉字由甲骨文、金文隶变之后,“字形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丧失殆尽”。文字学界认为,形声字约占90%,形符(义符)能表义的只占一半。例如,笨、笑与竹有什么关系,猜与犬有什么关系,囚是保护还是囚禁?江海湖池的三点是水,蒸煮煎熟的四点是火。康熙皇帝为杭州西湖写了“花港觀魚”,把四点写成了三点,说鱼在水里更欢快。其实,魚是象形字,那四点是鱼尾的象形变成,康熙帝不知道,闹了笑话。简化后的汉字也有许多具有理据。刘彬之文又说:老先生(流沙河)说“每一个正体字都有理由证明自己为何存在,而每一个简化字都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
现在讨论《正体字回家》(代称:ZH)的一些实例。ZH(102页)说護,“字从言者依法保护也。简字护怎样讲?是他们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破门而入吗?”(原文繁体,此改简体,下同)《说文·言部》:“護,救视也。从言(偏旁作声旁,定为形声字)”。《广雅·释诂》说“助也”。此说也是一种“理”,言能助,手也能助。说“護,救视也”,就觉得勉强。说“从言者依法保护”,也是一种“理”。但是,“”“谬”皆从言,能说依法撒谎,依法造谬吗?许多学者认为“护”是简化得很好的字,作为形声字,声符“户”的声、韵、调与“护”全同;作为会意字,“户(门也)”前有“手”护卫,就是保护。这也是一种“理”。有人要说那手是“破门而入”要抢要杀的手,也可以。那么“抱”也有“手”,能不能说这手要砍包、砸包呢?護,20画(旧体21画);护,7画,既好认又好写,如果要恢复成“護”,会有多少人“擁護”?
ZH(009页)说:“戰告诉我们,作战需用两类武器,远击用单,近击用戈……單读dàn音,投石器也……《旧约》记载大卫用投石器远击敌人……投石器可以独自为战……單简成单,自废象形功能,不可取也。”说“战”看似可以,“深入探讨,疑窦生焉”。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说:單,甲骨文像带杈的木棍型,杈两端捆上石头,用以攻取野兽,是原始的狩猎或战斗工具。《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臣闻弩生于弓,弓产生弹,弹起于古代孝子……孝子不忍见父母(葬后)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古人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就是《弹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这里的“弹”就是弓以前的原始的狩猎工具,用来弹射禽兽,也就是“單”;“單”应是被省去部首“弓”的“彈”。“單”是投石器,在《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解释,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没有解释,多数人不明白,难以识读。《汉字源流字典》说:“戰,会意字。全文从戈从單,表示用戈搏击野兽,古代以狩猎为习战。篆文将嘼讹为單,隶变后楷书写作戰。”原来张冠李戴搞错了!错了还能讲出“硬道理”。再说,单作为声符,明显表音不准。“战”的声符“占”,两者的声、韵、调全同,形符(义符)为戈,意义明显,在冷兵器时代使用刀枪剑戟,动用干戈占有土地财物,就是战争。“單”作为远古投石器,是弓箭的前身,主要用于狩猎,与“战争”有一定距离。战9画,戰16画,笔画减省很多,是个很好的简化字。
ZH(021页)说:“區,象橱柜里放置多只尺寸规格相同的碗……不能混放。这样就象出了分区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區字从匚,匚读若方……从匚之字有匡、匣、匮、匣、匪……方格空间内放三只相同的碗,这就是區,區简成区,不讲道理。”查《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匚(匠字框),受物之器,读若方。从匚的有匧、匠、匡等。《说文解字》有9353字,分540部。區的部首不是匚,而是少一点画的“亡”,这个部首是“竖折”(亡的第三画,之上有“一”覆之,不读方)。本义是“隐藏也”,引申义是区分。属此部首的有:區、匿、医、匹等(现在的字典,已将两部首合为一)。
ZH(006页)说:《诗经·出车》有“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塗,通途)。”“华涂押韵,所以推测华古音。”谈《诗经》时代的读音专著,当数王力《诗经韵读》[25]称著。此书说到:《诗经》韵分二十九部,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的对应等。关于《出车》的韵,该书明确标注为:塗[涂](da)、华(hoa)。
籲(31画)简化为吁(6画),形声和会意都很好,文字学家都称赞,从“口”表示“呼吁”,表义更准确,笔画省25画。惜乎ZH未说及。关于“爱”,ZH(012页)说:“减了笔画,损了内涵,坏了定义……爱的本义是步行不轻快,拖拖沓沓……”《说文》说:“爱,行貌。”本义为行徘徊。这是说,“爱[愛]”本来就没有爱恋等意思。现在,“爱”受到的抨击最多,说“爱”已无“心”。其实,“爱”中有“友”,应有友爱。恋、悲、怨、恨、愤,都有“心”,而“哀”“宠”却无心。“宠”是过分喜爱、特别喜爱。寵[宠]若再加一心或二心,笔画太多,古人都没加。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现代科学认为,脑是思维器官,爱不爱,由脑支配,无“心”也有理,love里也无“心heart”。再说,有“心”也不一定有爱,希特勒有心,那“心”充满恨和残暴。
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车是交通工具,是工具就应易学易用快捷高效安全可靠。千年前的马车已退位,代替者是汽车、高速列车等。对于文字,不仅要求有理,更需要求快捷高效,而繁体字是低效率的文字,严重影响国家的快速发展。例如(标笔画数、字母数):
學習(28)学习(11)study(5)
呼籲(40)呼吁(14)appeal(6)
電視(24)电视(13)television(10)
就“呼吁”而言,写100个繁体的时间,可写285个简体,或写444-666个英语词(sppeal),可见繁体字效率之低,外国人会见难生畏。即使如此,英语还在减缩,如television(电视)缩略写为TV。英语有很多缩略词。
ZH(067页)说:“與”有参与等词义(动词),“又作介词你與我。与字则无上列诸义,亦不作介词用……(与和與)都作正字……不能合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都将“与”定为动词、连词。汉英词典里还定作介词(with;against)。上例“你與我”应是连词,相当于“和”、英语and。與13画,与3画,and是3字母;可是,英语使用国又把and简化成&,TV、&之类没有字义可言,却以惊人速度风行世界,繁体與似乎可以不恢复了。
淘汰异体字(1025个)、废除繁体字(2235个)已经60年,许多人对其十分生疏,常犯错。有许多书法家写“衆里尋他千百度”,喜欢用繁体,常把“里”写成“裏”,犯错。社会用字很乱,“家乐福”的“家”少一撇;《成都商报》“大周末”的周是错字。ZH用繁体写成也有类似例子。如:只(助词)的繁体是衹,异体字祇,ZH有时写成“祇”,在这里是异体字已淘汰不用。但“祇”仍是规范字,用于“地祇”、“神祇”等,祇读。变、恋、蛮的繁体變、戀、蠻,还有巒孿欒鸞鑾攣,ZH有时将两“幺”下的六点省掉,还说是“正字”。着(zhe,助词)的本字是“著”,ZH有时写成“着”。像最初简作象,后恢复像。ZH有时将“像”写作“象”。线是綫的简化字,缐是异体字,ZH将线写成了線。绕是繞的简化字,遶是异体字,ZH有时写作遶。还有一些,兹不列举。ZH用繁体字写成,还有异体字、不规范字,有较多字电脑字库没有(铅字没有),只能手写;手写稿也难以排版、印刷,只能出稿本。稿本有许多修改,再抄写很困难,于是有很多涂改(如:11页13处30字,45页22处34字),有很多不雅,大大超出出版质量标准。
ZH对汉字的起源、流变,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老先生对汉字的解释有独到的见解,有许多值得称道的阐述,加之文采斐然,妙趣横生,可谓引人入胜的著述,也不失为文字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八、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的关系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说:“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又说:“《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不是用来取代汉字的拼音文字。”1951年底,毛泽东对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说改革的方向。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答记者问,说:“汉语拼音化方向……”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没有明确重申这一点。这并不意味着今后要改变或否定这一方向。”[26]
刘彬之文说:“流沙河认为,简化字是拼音化过程中的过渡产物,拼音化进程终止了,简化字自然应该被废除,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正体字。”[27]众所周知,简化字不是拼音化的过渡产物,拼音化过程也没有终止。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采用了汉语拼音,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此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工具,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这说明,汉语拼音已经从最初的注音功能扩展到拼写层面、法规层面,而且走向了国际舞台。
中国的拼音化运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1年,思想政治家宋恕就提出拼音化的主张。1922-1923年,赵元任首创国语罗马字;1929年,瞿秋白在莫斯科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其间,有许多人为拼音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8年的方案应是历史的积淀。
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使用拼音文字,有60多个国家用拉丁字母拼音。世界是字母的世界,拼音的世界。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汉字信息处理及汉语国际传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杨光荣等《周有光先生访问记》说: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6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是:英语80%、法语15%、西班牙语4%、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汉语共1%(汉语只占百分之零点几)。[28]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说:1997年全球发表科学论文925000篇,95%用英语撰写;全世界互联网85%用英语,电子邮件78%用英语,“汉语在网络中仅存立锥之地” [29]。这与泱泱大国实在不相称。汉语面临的严峻局面,迫使国人严肃地反思汉字。
陈明远说:“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吕叔湘说:“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首先得让文字现代化,也就是得让汉语拼音化。”[30]马庆株《纪念中国语文现代运动120周年》说:“汉语汉字在境外缺乏生存能力,需要的学时为一般外语的4倍……汉字的繁难大大限制了国外汉语学习人数的增加,这是妨碍汉语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因素。”又说:“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和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世界人民熟悉的拉丁字母教学汉语,切实增强汉语文在境外的生存活力。”[31]朝鲜、越南等国原用汉字,现在不用了,汉字文化圈在不断缩小。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说:“有人提出了双文制的设想……‘双文’指的是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双文制’指的是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长期并存并用。”[32]胡乔木《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讲话》说:“汉字持续了几千年,根本不可能废除;但是拼音文字也是一定会实行的,在很长时间内,很可能是拼音文字与汉字长期共存,各用其长的局面。”[33]2015年3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会在成都(四川大学)召开,有226位代表与会,其中有11位代表研究拼音化,将各自的方案与会交流、切磋。这是拼音化的实际进程之一。现在,中国电子邮件邮箱(E-mail)只用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书写(不用汉字);如果终止拼音化,退用繁体字,那么,中国在网络世界的立锥之地将会消失。
统而简言之,拼音化的方向没有变;拼音化没有终止,而在前进。
注释:
[1][23][27]刘彬:《流沙河:“侦破”汉字奥秘》,《光明日报》2015年6月30日11版。
[2][5]高景成:《中国的汉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4、45页。
[3][8][9][15]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6、2、242页。王开扬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
[4]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程荣:《汉字繁简问题琐议》,《蒲峪学刊》1992年第2期;又见苏培成、尹斌荣选编《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7][10]王力:《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卷第228、219页。
[11]《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12页。
[12]《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卷第690页。
[13][14][20]陈章太:《论汉字简化》,见《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75页。陈章太曾任国家语委负责人,本文是他1991年10月在韩国“东亚语言政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16]许长安:《实事求是地评价简化字》,《语文研究》1991年第1期。
[17][3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3版),商务印刷馆2014年版第290、344页。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二、第三任会长。
[18][24]王凤阳:《汉字的演进与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第4期。
[19][22]周有光:《〈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周有光先生生于1905年,是至今健在的111岁的大学者。
[21]苏培成:《汉字字形规范化的理论与实践》,《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
[25]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335页。
[28]马秋武、杨光荣:《周有光先生、苏培成先生访问记》,《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年鉴·2014》,巴蜀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页。杨光荣,四川大学教授;马秋武,同济大学教授。
[29]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6页。
[30]陈明远、吕叔湘之文见《语文现代化》第一辑第71、12页,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31]马庆株:《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20周年》,《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1页。马庆株,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33]胡乔木:《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讲话》,见《胡乔木谈语言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作者 蒋松谷: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事
钱玉趾: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