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与羌人关系论

2016-03-23戚怀亮

文史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诸葛亮

戚怀亮

摘 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就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在他后来作为蜀汉实际执政者时,坚持“和”“抚”怀柔政策。蜀汉在与西北羌人的友好交往中,羌族将领得到重用,“北境得以宁静”。姜维北伐,羌族还主动“出马牛羊毡毦义谷裨军粮”。与羌胡蛮夷接触较多的蜀将如马忠、张嶷、董和等,与诸葛亮一样,都得到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好感或追思。

关键词:诸葛亮;羌族羌人;怀柔政策;友好交往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为“兴复汉室”的理想而竭尽全力时,是如何对待当时主要分布在秦州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郡,雍州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等郡,凉州金城、西平等郡,益州汶山郡的“性坚强勇猛”[1] 的羌人的?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诸葛亮的治羌策略

从“隆中对”和平定南中叛乱可以清楚地知道诸葛亮的治羌策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即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后要采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2] 其实际含义,就是要利用“和”“抚”的怀柔政策,安定后方,最大限度地让“戎”(我国古代称西北方的民族)和“夷越”(我国古代称西南方的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也能为蜀汉政权下力气、出粮饷,从而可以集中力量,两路出击,实现“兴复汉室”的目的。

“西和诸戎”的“诸戎”指的就是包括羌族在内处于蜀汉政权国都即成都之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由于当时的羌族居住地较为广泛,“南抚夷越”的“夷越”也包括有羌人。

两路出击“兴复汉室”的谋略虽然由于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而遭受严重的挫折,但是,作为蜀汉实际执政者的诸葛亮,仍然没有放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怀柔政策。这在他对南中叛乱的应对策略上可以得到见证。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闿,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由于蜀汉新遭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国内局面需要整顿,因此,已经“开府治事”的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平叛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招抚的措施,只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据《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记载,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派李严书写了一封有六页纸的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只回了一页纸的信说:“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这大意是:“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三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一方。”态度显得十分傲慢。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十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着,在建兴二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

建兴三年初,蜀汉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这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由成都开始南征。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记载,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数十里路,并针对“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而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诸葛亮自率军从水路由安上到越巂进入南中,又派马忠进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宁郡。

李恢军经昆明,至盘江,东接牂牁郡,大破敌军,与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的马忠军会合。诸葛亮军在南行途中,雍闿已被高定部曲所杀,大军到达后数战皆胜,斩杀高定,遂与其他两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已收纳雍闿部众的孟获。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让他心服。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汉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坚持“攻心为上”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他于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要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3]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事,由于《三国演义》的大篇幅大渲染,使之虚构、附会太多,水分太重,但是,“七擒七纵”之事,却是史据确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孟获为“夷汉所并服”,于是“七擒七纵,而(诸葛)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常璩《华阳国志》说:诸葛亮南征,“生虏孟获……凡七虏七赦。”孟获心悦诚服,表示:“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三国志集解》载引张若骥《滇云纪略》还考证列出了七擒孟获的七个地方。《资治通鉴》卷七十也有记载:“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至今还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

南中叛乱本是当地豪强大族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挑起的不义之战,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当,注重政策和策略,强调攻心为上,使平乱工作进展顺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胜利,消灭了叛乱力量,稳定了大后方。

在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后,诸葛亮认为沿袭秦汉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有三不易,这就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所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于是,他采取了“即其渠率而用之”的羁縻式的统治方式,不留兵,不运粮,这是他的“和夷”政策,也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从而达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军资所出,国之富饶”的效果。

诸葛亮对叛乱的南中都能采取“和”“抚”的怀柔政策,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南中羌人和西边以羌人为主要构成的“诸戎”,不用说,也一定是坚持“和”“抚”怀柔政策了。

史书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的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4] ,成为后来诸葛亮北伐的精锐部队。

马植杰先生在比较了当时的曹魏、蜀汉两国对待羌人的不同态度后,十分赞赏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在封建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方式上,用和抚的办法以相招引,总比挥舞钢刀大棒来驱使好。”[5] 由于诸葛亮坚持怀柔政策,与羌胡蛮夷接触较多的蜀将如马忠、张嶷、董和等,均能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因而他们与诸葛亮一道,都得到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好感或追思。

二、诸葛亮北伐时的羌人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立国理论。要“兴复汉室”就必须北伐曹魏。诸葛亮在安顿好后方后,就开始了他一生最壮丽的北伐事业。史书记载,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这七年间,诸葛亮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曹魏的战役,虽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还;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与曹魏司马懿对阵渭水,到底病逝于五丈原。这才有后来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之叹。

在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中,因为所经之地大多属羌人所在的秦州、凉州,就必然与羌人发生一定的关系。

史书记载,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第三次伐魏,取得武都、阴平二郡。《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后主诏,谓诸葛亮“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6]。“氐羌”与“二郡”并提,说明二郡之氐羌不在少数,诸葛亮对当地的氐人、羌人进行了安抚,才留兵据守。《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说:诸葛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应亮”[7] 。诸葛亮连远在魏境西北以外的轲比能都费尽心思去招引,对近在跟前的羌、氐,自然更竭力抚纳,以为己用。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应该说机会最好,希望最大。曹魏的关中兵马大部分被诸葛亮用一支偏师牵制在东边了,诸葛亮趁机率领主力大军由西向北直攻祁山。这支经诸葛亮严格训练的蜀汉军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一时军威大振,使曹魏朝野为之恐惧。当诸葛亮顺利进入祁山时,兵锋所至,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应亮,关中响震”[8]。 然而,因为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陷,蜀汉北伐之军全线败退。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此后,他虽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北伐,但是,已经有了“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9] 的感叹,这与《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的坚定信念完全不同。另外,他的北伐战略虽然始终放在关中一线,却是从凉州绕一大圈地稳步推进,不再采取大的战略行动。这实际表明,他更看重的是以羌人为重要居住民族的凉州了。

虽然“兴复汉室”的理想已经很遥远,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北伐;不过,其战略目标是有所改变的。按照军事常识,一般有效的攻击,都要比防御者多出五倍到十倍的兵力,《孙子兵法》上便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说法。蜀汉的兵力、财力都比曹魏少,却以攻击代防御,尤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长途远征,这几乎是自掘坟墓的战术。诸葛亮坚持这么做,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他除了“兴复汉室”这个北伐的“最高理想”外,还有一个“现实”的目标,那就是夺取凉州。其实,不论是想有效防御蜀汉的安全,或是想找机会击败曹魏,甚至恢复汉室,诸葛亮都必须占领凉州。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就提出过“西和诸戎”的主张。刘备东征失败后,荆州是确定已经夺不回来的了,只凭益州一个州,蜀汉政权随时都像处在风雨飘摇中,因此诸葛亮必须尽快再找一个足以真正维持三分鼎立局面的管辖州。而最有可能的,便是攻占新由曹魏所管辖的,但却是曹魏政权中尚无有效节制、防守力也较弱的凉州。

凉州为西汉所置,是汉武帝时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三国魏时移至姑臧,辖区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县、凤县、略阳等县。这些地区都是在曹操晚年才并入管辖的。关中及凉州军团的名誉领袖马超在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备,受到重用。马超和仍然留在该地区的地方领袖颇有往来;马超病逝后,其从弟马岱仍率领其旧部。因此,凉州军民对蜀汉政权的印象相当不错;而曹魏政权的统治者反倒对这一地区的管理颇感棘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军一到,凉州的三郡立即叛魏附蜀,即是证明。

诸葛亮的北伐,若能顺利地攻占凉州,关中便在掌握中。凉州兵马充足,关中粮秣丰富,都是长期作战所必须的资源。南中、蜀中、凉州、关中,如能全部纳入蜀汉的统治,那么长期对抗曹魏所需的兵源、财源和粮秣,便不再是头痛的问题。首先是实力可以大增,改变蜀汉在三国中的劣势;其次是便可联合孙吴分别由西北、西南、东南夹击曹魏,尤其对曹魏的京都洛阳,会构成直接威胁,对曹魏政权的民心士气产生很大打击。诸葛亮北伐的最高理想,遥远而不可即;现实目标,却是正确而可行。只可惜,首次北伐的失利,使诸葛亮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此后,曹魏方面对诸葛亮的进攻作了精心防备,诸葛亮也就回天无力,连最低的夺取凉州的目标也难以达到了。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为辅政者。蒋、费二人都认为:“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因之向后主建议:“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10] 可见利用凉州羌胡以与曹魏抗衡,乃是蜀汉始终不渝的一贯方针。到姜维执政时,更“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维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11] 就是因为三县皆为羌胡杂居之地,其中多羌人。邓艾曾分析姜维必将来寇的原因之一是姜维“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不久,姜维“果向祁山,闻(邓)艾已有备,乃回以董亭趣南安”。[12] 由此可知姜维所以屡出陇右,首先是由于有羌谷可为粮食;而且,还可以令羌人服劳役、兵役。

《三国志》之《姜维传》载后主诏曰:“羌胡乃心,思汉如渴”;《马超传》又载魏臣杨阜说曹操曰:“超……甚得羌胡心。”由此可见,因为诸葛亮对“诸戎”坚持“和”“抚”怀柔政策,所以羌人对蜀汉比较友好。这也便遭来曹魏的报复。例如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命魏延、吴壹西入羌中,抚尉羌众,以蜀锦与羌马相交易,结好诸羌。蜀汉在扩充部队东归途中,与魏军费曜、郭淮战于首阳,解围后撤回汉中。郭淮迁怒于羌人,深入羌中,攻杀与蜀结盟的羌首唐蹄,屠杀羌众,并向羌、胡勒索谷物,以备军蓄。[13] 这与诸葛亮对羌人的怀柔政策是完全不一样,所以蜀汉之军能得到羌人较多的帮助。

对诸葛亮的北伐具有最高理想和低级目标的双向选择,其实早就有人提出了。陈寿在撰写《诸葛亮传》后就评论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14] 这是用史家惯用的曲笔之法,委婉地道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北伐战略是包括两个层次的:高层次的战略意图即扫灭魏国,兴复汉室,这个通常为世人所关注;另一个战略意图则是低层次的,即在敌众我寡,无法兴复汉室的情况下,起码要做到扩大蜀国版土,震动魏国,使其不能对蜀汉加兵。 对这个低层次的目标,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其实,这个目标应该说是研究诸葛亮北伐诸问题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三、诸葛亮重用羌人将领

在诸葛亮毕生的事业中,尤其是在他最为重视的北伐事业中,他是非常倚重羌人将领的。这尤以马超、马岱、姜维为甚。

《后汉书》对羌人有如下描述:

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15]

由上可知,羌人的优点是能吃大苦、耐大劳,而且勇敢善战,敢于反抗强暴;缺点是人群分散,不能凝聚为强固的政治集体。在董卓、李傕之后,作为凉州羌人军事集团代表人物的马超(176-222)就是羌人的领袖人物。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载:“杨阜言于太祖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十分重要,讲出马超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信、布之勇”,如同西汉初年的韩信、英布那样;第二是“甚得羌、胡心”,在凉州为羌胡所拥护。《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及注引《典略》记载,马超号称扶风茂陵人,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实他出生于羌胡杂居的凉州,血缘上与羌族有密切关系:“桓帝时,其(指马腾)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马腾即马超之父,说明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祖母为羌女。

建安十六、十八年(公元211年、213年),马超两次被曹操打败,失去了原来的凉州根据地、军队与家族亲人,与从弟马岱等亲信投奔汉中张鲁。他在向张鲁借兵反攻凉州失败后,受到张鲁部将的排挤,处境危险,于是投靠刘备。《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说:“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而《三国志·蜀书·李恢传》则说是刘备“遣(李)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马超投奔刘备,究竟是谁采取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刘备攻益州,遇到了刘璋极其顽强的抵抗。战事很不顺利,在攻打雒城的战役中,刘备损兵折将,连军师中郎将庞统都战死沙场。刘备无奈,只得从荆州大本营调来诸葛亮偕张飞、赵云等大将,全力进攻成都。成都是益州的州治,不仅城防坚固,且“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足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16] 。其时,刘备的荆州军亦不过只有数万之众,若刘璋死守成都,是否能拿得下来,还是疑问。时间拖下去,曹操、孙权若腾出空儿来打巴东或荆州,刘备势必弃成都而回师应战。《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说在此关键之时,“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在这段正文之下,插入的是裴松之注引《典略》:“备闻超至,喜曰:‘吾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也就是说,刘备使用马超这张牌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成都。

此后,在取汉中、定东川的过程中,刘备帐下众猛将意气风发,奇功迭立:猛张飞智取瓦口关,老黄忠威震定军山,赵子龙汉水寡胜众等等,而马超作为诸葛亮的一支偏师奇兵在夺取阳平一战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此,“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17] 从“策”中提到的“氐、羌率服”和“领凉州牧”,可知马超对诸葛亮即将开始的北伐的重要性。不幸的是,一年之后,马超就因病去世了,时年四十七。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说刘备病逝后,曹丕趁机策动五路军进攻西蜀,诸葛亮在成都暗地遣兵或设疑兵或利用敌军之隙智退四路大军(孙吴这路未出动)。其中第一路就与马超有关。时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这当然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但是如前所述,刘备称帝时册封马超骠骑将军之“策”,对马超确实有高度评价,令其“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马超病卒后,刘备追谥其为“威侯”。这些均表明刘备十分认可马超在北方氐羌人中所具有的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马超去世后,他的从弟马岱成为凉州羌人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

马岱是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他早年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上疏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后来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他跟随诸葛亮南征孟获、北伐曹魏,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不和,杨仪命令马岱杀了魏延。[18]

在诸葛亮倚重的羌人将领中,最有名的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之所以说他是羌人,是因为“姜”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释“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国语·晋语》记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姜姓部落奉伯夷、四岳为祖神,《国语·郑语》说“姜,伯夷之后也。”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羌”同源,既反映了古代多民族国家的演变进程,也反映了华夏族相互融合的历史事实。

姜维本为魏将,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军出祁山,时姜维和梁绪、尹赏、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后随诸葛亮北伐,被重用。诸葛亮评价他:“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19]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延熙十二年,朝廷使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部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从而控制陇西。只是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约,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后因蜀中大臣多反对,加之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路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惜钟会最终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末注引《益部耆旧杂记》又载有王嗣事:

王嗣,字承宗,犍为资中人也。其先,延熙世以功德显著……迁……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后从维北征,为流矢所伤,数月卒。戎夷会葬,赠送数千人,号呼涕泣。嗣为人美厚笃至,众所爱信。嗣子及孙,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于此。

这里讲,汶山太守王嗣认真执行诸葛亮的“和”“抚”政策,与羌、胡成为了好朋友,使“北境得以宁静”。姜维北伐时,羌、胡还主动在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这说明羌汉民族之间原本没有什么鸿沟。只要汉人政权政策对头,措施到位,对羌民不加歧视,甚或稍有体恤,广大羌人是愿意与汉人和睦相处的。

总的说来,蜀汉政权能与羌人相互友好,和平共处,乃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正确的民族政策结出的一枚硕果。

注释:

[1][13][1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2][6][8][14](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3][7][9](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中华书局1999年版。

[4](晋)常璩撰,任乃强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 马植杰:《三国史》“第十九章:三国时的羌族和氐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1][19](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3]参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6](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7](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超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18](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杨仪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作者: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喂鸡求学
倒在五丈原上,是诸葛亮的命运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