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解读及设计构想
2016-03-23陈凤
陈凤
[摘 要]《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童谣,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教学这首童谣,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体验,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第一学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第一学段 教学解读 设计构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05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著名儿童文学家程宏明写的经典童谣,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课文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青蛙没有参加“画画”,说明青蛙有冬眠的特点。课文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儿歌语言,十分贴近一年级儿童的阅读节奏,很容易激发儿童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进入教材后,本文除了它的原生价值外,更被赋予了语文的教学价值。孩子们在这首儿歌的学习中,不仅要了解文本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本是怎样写的”“文本该怎样读”“生字该如何书写”等语文教学价值。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提出的识字、写字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以及阅读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我确定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本课“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等11个生字,认识偏旁“虫、目”;正确、端正书写“几”。
2.了解小动物脚的形状特征及青蛙冬眠的知识。
3.在情境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感叹号,读好感叹句和疑问句。
二、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我努力追寻语文的学科逻辑和一年级儿童学习心理的契合,主要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努力贴近儿童的真实学情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识11个生字。作为母语教学,学生各有各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特别是生字教学,孩子不可能是零起点的。因此,要高质量进行识字教学,就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前,我对执教班的孩子进行了一次生字前测。该班共44人,具体情况如下表:
■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几、加、为、啦”因为是高频字,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能正确认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具体展开,而是通过读儿歌复现来引导学生学习。而“用、参、洞、睡、蛙、成”等字则是真正的生字,陌生率均在50%以上。如,“睡”“参”这两个字,有77.3%的学生不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些字集中进行教学。先让认识这些字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再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注重发现规律、渗透学习方法。这样的识字教学既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承认差异的存在,又巧妙地利用这种差异,让学生互助识字,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而陌生率最高的“用”字,因为是本课要书写的生字,因此在集中识字环节不必做重点指导。
(二)构建合宜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识字、朗读、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课堂教学三个核心内容,具有强烈的学段性特点,这是符合孩子语文学习敏感期的。朗读指导,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如,一开始,创设大雪纷飞的情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喜爱玩雪的积极情绪,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来朗读“下雪啦,下雪啦!”写字教学首先要在时间上有足够的保证,其次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本课“几”字的书写难点在于“横折弯钩”。要把横折弯钩写圆润、舒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指导时采用添加辅助图的方式,估计能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三)努力打造愉悦自由的课堂环境
低段的教学首选应是愉悦的教学,让孩子在课堂上有安全感。本课尝试进行基于文本内容的课中操设计,希望能在调节学生身心和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推动教学的进程。如,在学习了“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一句后,教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学小动物跑跑跳跳,并通过有趣的师生对答对上面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课中操结束安静下来后,进行情景采访,让学生顿悟:原来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画的画是他们脚印;接着,引出下句的朗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解放身体、适时休息,更是在整堂课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