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6-03-23马乾年江虹张璇
马乾年+江虹+张璇
[基金项目] 浙江省卫生厅科技项目(2012KYB233)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医疗机构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住我院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914例,其中发生院内感染99例(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815例(非感染组),分析院内感染的相关发生因素。 结果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与长期卧床、有创性操作及吞咽困难存在相关性,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上述危险因素要积极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9-0152-0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MA Qiannian JIANG Hong ZHANG Xua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People's Hospital of Qujiang District in Quzhou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3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Methods All 914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into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with 99 cases and non-infection group with 815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into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occurrence rate of into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elements of long-term bed, dysphagia, invasive procedu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long-term bed, dysphagia, invasive procedure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intonosocomial infection(P < 0.0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of the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has closely relation with the long-term bed, invasive procedure, and dysphagia, which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t is right to carry out interventions measures.
[Key words]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Elderly patient;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随着我国社会年龄>60岁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加速发展,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各器官及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储备能力显著下降[1,2]。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其水平也出现显著的减退,表现为容易发生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因病入院进行治疗时,其出现院内感染的概率显著高于青壮年患者。院内感染还可称为医院内感染,系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治疗期间新发生的感染或感染性疾病虽在患者出院后才发生或出现,但感染的起始时间出现在住院治疗期间,但这些情况需除外入院前已发生或者患者入院前已处于感染性疾病的潜伏期内[3,4]。呼吸内科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科室,住院患者不仅病种繁多、病情多数较重且较易发生交叉性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临床科室之一。本研究选择因呼吸疾病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分析其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制订干预及预防措施提供相关理论支持,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共914例,性别分布情况:男464例,女45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4岁,平均(68.5±5.1)岁。其中发生院内感染患者99例(感染组),未出现院内感染患者815例(非感染组)。两组性别分布情况:感染组男51例,女48例,年龄61~82岁,平均(66.4±4.9)岁;非感染组男413例,女402例,年龄62~83岁,平均(69.4±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调查和数据整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患者入住病房后详细登记基本资料信息,尤其是既往病史,积极完善相关化验或辅助检查,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给予相关的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措施。调查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的慢性系统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生活自理情况(是否长期卧床)、日常生活是否伴吞咽困难、既往是否进行过有创性的医疗操作等。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痰等标本感染微生物培养或咽拭子培养,并根据标本培养的结果及时给予或调整对应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ndprint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914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9例,感染患者症状均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呼吸系统感染56例,泌尿系统36例,其他部位7例。共分离病原微生物135株,包括真菌71株;革兰阴性菌共41株,革兰阳性菌共23株。
2.2 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临床各指标间的关系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院内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性别、长期卧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伴有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因素进行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各因素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2、3。
表2 各影响因素赋值情况
表3 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伴随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同时,其院内感染的风险及发生率也随之升高[5,6]。本研究着重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提示,914例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中99例出现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多见(56例),病原微生物以真菌居多(71株)。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7],通过对呼吸内科1028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后得出,呼吸系统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其概率可达54.2%。
本研究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有学者通过对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的胃肠道,同时该研究发现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有创性治疗操作有密切关系[8]。
医疗机构内患者聚集,且病种繁多,患者的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均不同程度存在损伤及不足,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仅患有系统或器官本身的疾病,而且缺乏适当的运动,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不断繁殖[9-1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诊疗活动中的有创性措施逐渐增多,如动静脉内置管/尿路导管/气管的切开、气管的插管、吸入设备/各种监测仪器的探头等,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容易把体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有创操作在损伤机体局部防御屏障的同时,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创造了条件[12-14]。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是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营养不良、长期消耗的患者,其对院内感染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概率。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出现,应根据药敏培养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长期甚至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11]。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尽量给予患者被动肢体活动,促进患者自行咳嗽、排痰等;对进行有创性操作的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对伴有吞咽困难、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要积极给予对应的营养及支持方面的治疗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院内消毒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尤其注意医务工作者的手部清洁与消毒,加强一次性的无菌医疗用品监管,必要时对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的隔离措施[15-17]。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与长期卧床、有创性操作及营养不良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上述因素需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玲.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9):86-87.
[2]徐圣君,赵晓平.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90-4291.
[3]姜东霞.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23-4225.
[4]Jacobs P,Lier D,Gooch K,et al.A model of the costs of community and nosocomial pediatric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in Canadian hospitals[J].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2013,24(1):22-26.
[5]王伟,刘松,何丽蓉,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15-2518.
[6]黄玉晖,谭辉,朱大庆,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继发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 36(12):1488-1491.
[7]张秀芳,李亚娜,王九红,等.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06-3608.
[8]雷鸣,刘德贝,雷雨婷,等. 老年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8(12):1471-1472.
[9]Huh K,Kang CI,Kim J,et al.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resistant Enterobacter species in adults with cancer[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4,78(2):172-177.
[10]石少敏,李立,王静,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继发真菌感染8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19-2921.
[11]邓乃梅. 医院高危科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
[12]张军.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临床治疗[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15-116.
[13]许俊杰,夏新超.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 吉林医学,2012,33(6):1239-1240.
[14]徐海樱.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与预防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4-115.
[15]俞海峰. 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 甘肃医药,2012,31(10):753-755.
[16]张庆团.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508-509.
[17]冀国发,杨丽梅.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12):171-172.
(收稿日期:2014-03-12)
endprint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914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9例,感染患者症状均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呼吸系统感染56例,泌尿系统36例,其他部位7例。共分离病原微生物135株,包括真菌71株;革兰阴性菌共41株,革兰阳性菌共23株。
2.2 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临床各指标间的关系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院内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性别、长期卧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伴有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因素进行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各因素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2、3。
表2 各影响因素赋值情况
表3 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伴随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同时,其院内感染的风险及发生率也随之升高[5,6]。本研究着重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提示,914例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中99例出现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多见(56例),病原微生物以真菌居多(71株)。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7],通过对呼吸内科1028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后得出,呼吸系统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其概率可达54.2%。
本研究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有学者通过对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的胃肠道,同时该研究发现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有创性治疗操作有密切关系[8]。
医疗机构内患者聚集,且病种繁多,患者的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均不同程度存在损伤及不足,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仅患有系统或器官本身的疾病,而且缺乏适当的运动,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不断繁殖[9-1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诊疗活动中的有创性措施逐渐增多,如动静脉内置管/尿路导管/气管的切开、气管的插管、吸入设备/各种监测仪器的探头等,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容易把体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有创操作在损伤机体局部防御屏障的同时,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创造了条件[12-14]。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是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营养不良、长期消耗的患者,其对院内感染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概率。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出现,应根据药敏培养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长期甚至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11]。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尽量给予患者被动肢体活动,促进患者自行咳嗽、排痰等;对进行有创性操作的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对伴有吞咽困难、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要积极给予对应的营养及支持方面的治疗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院内消毒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尤其注意医务工作者的手部清洁与消毒,加强一次性的无菌医疗用品监管,必要时对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的隔离措施[15-17]。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与长期卧床、有创性操作及营养不良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上述因素需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玲.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9):86-87.
[2]徐圣君,赵晓平.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90-4291.
[3]姜东霞.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23-4225.
[4]Jacobs P,Lier D,Gooch K,et al.A model of the costs of community and nosocomial pediatric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in Canadian hospitals[J].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2013,24(1):22-26.
[5]王伟,刘松,何丽蓉,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15-2518.
[6]黄玉晖,谭辉,朱大庆,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继发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 36(12):1488-1491.
[7]张秀芳,李亚娜,王九红,等.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06-3608.
[8]雷鸣,刘德贝,雷雨婷,等. 老年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8(12):1471-1472.
[9]Huh K,Kang CI,Kim J,et al.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resistant Enterobacter species in adults with cancer[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4,78(2):172-177.
[10]石少敏,李立,王静,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继发真菌感染8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19-2921.
[11]邓乃梅. 医院高危科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
[12]张军.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临床治疗[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15-116.
[13]许俊杰,夏新超.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 吉林医学,2012,33(6):1239-1240.
[14]徐海樱.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与预防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4-115.
[15]俞海峰. 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 甘肃医药,2012,31(10):753-755.
[16]张庆团.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508-509.
[17]冀国发,杨丽梅.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12):171-172.
(收稿日期:2014-03-12)
endprint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914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9例,感染患者症状均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呼吸系统感染56例,泌尿系统36例,其他部位7例。共分离病原微生物135株,包括真菌71株;革兰阴性菌共41株,革兰阳性菌共23株。
2.2 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临床各指标间的关系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院内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性别、长期卧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伴有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因素进行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各因素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2、3。
表2 各影响因素赋值情况
表3 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伴随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同时,其院内感染的风险及发生率也随之升高[5,6]。本研究着重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提示,914例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中99例出现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多见(56例),病原微生物以真菌居多(71株)。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7],通过对呼吸内科1028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后得出,呼吸系统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其概率可达54.2%。
本研究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等临床各因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有学者通过对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的胃肠道,同时该研究发现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有创性治疗操作有密切关系[8]。
医疗机构内患者聚集,且病种繁多,患者的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均不同程度存在损伤及不足,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仅患有系统或器官本身的疾病,而且缺乏适当的运动,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不断繁殖[9-1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诊疗活动中的有创性措施逐渐增多,如动静脉内置管/尿路导管/气管的切开、气管的插管、吸入设备/各种监测仪器的探头等,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容易把体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有创操作在损伤机体局部防御屏障的同时,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创造了条件[12-14]。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是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营养不良、长期消耗的患者,其对院内感染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概率。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出现,应根据药敏培养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长期甚至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11]。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尽量给予患者被动肢体活动,促进患者自行咳嗽、排痰等;对进行有创性操作的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对伴有吞咽困难、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要积极给予对应的营养及支持方面的治疗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院内消毒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尤其注意医务工作者的手部清洁与消毒,加强一次性的无菌医疗用品监管,必要时对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的隔离措施[15-17]。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与长期卧床、有创性操作及营养不良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上述因素需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玲.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9):86-87.
[2]徐圣君,赵晓平.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90-4291.
[3]姜东霞.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23-4225.
[4]Jacobs P,Lier D,Gooch K,et al.A model of the costs of community and nosocomial pediatric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in Canadian hospitals[J].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2013,24(1):22-26.
[5]王伟,刘松,何丽蓉,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15-2518.
[6]黄玉晖,谭辉,朱大庆,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继发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 36(12):1488-1491.
[7]张秀芳,李亚娜,王九红,等.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06-3608.
[8]雷鸣,刘德贝,雷雨婷,等. 老年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8(12):1471-1472.
[9]Huh K,Kang CI,Kim J,et al.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resistant Enterobacter species in adults with cancer[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4,78(2):172-177.
[10]石少敏,李立,王静,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继发真菌感染8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19-2921.
[11]邓乃梅. 医院高危科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
[12]张军.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临床治疗[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15-116.
[13]许俊杰,夏新超.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 吉林医学,2012,33(6):1239-1240.
[14]徐海樱.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与预防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4-115.
[15]俞海峰. 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 甘肃医药,2012,31(10):753-755.
[16]张庆团.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508-509.
[17]冀国发,杨丽梅.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12):171-172.
(收稿日期:2014-03-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