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导学”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以高中地理“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为课例
2016-03-23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周 霞(江苏省邗江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基于“自主—导学”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以高中地理“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为课例
周 霞
(江苏省邗江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我校“自主—导学”课堂已经实施了三年,其目标是:转变教育方式,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笔者尝试以高中地理“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课为例,设计教学方式时,将原先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训练方法”三步骤,改为“探究方法—反思质疑—创新应用”,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导学”课堂;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方式转变
一、“自主—导学”课堂的具体操作步骤
我校“自主—导学”课堂的操作环节是“自主学习→小组对话→展示生成→探究反思”,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自主—导学”课堂操作方式____
二、“自主—导学”教学设计的三大转变
高中地理“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会依据气候统计图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鲁教版教材介绍了气候统计图表的基本判读方法,并提供了7种气候类型的统计图。实施“自主—导学” 课堂教学方式之前,笔者的课堂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理解方法”,即把课本关于气候类型判读方法的知识,改编成填空题,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熟悉判读的方法;第二个模块是“掌握方法”,即让学生依据课本提供的判读方法,判断课本各统计图分别是何种气候类型,并对比几幅图的差异;第三个模块是“训练方法”,即用变式题目训练学生,以做到熟能生巧。
我校“自主—导学”课堂的目标是:转变教育方_____式,适应学生自主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尝试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由“记忆方法理解方法创新应用”。
1.由“记忆方法”转变为“探究方法”
图1是笔者原来设计的学案(部分内容),课堂操作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填写空格并熟读。训练方法”转变为“探究方法反思质疑
图1 实施“自主—导学”方式前使用的学案(部分)
我校“自主—导学”课堂实施以后,笔者将教学设计作了较大改动:先将课本7幅气候统计图和1幅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众多图像中寻找气候类型的一般判读方法(学案如图2),学生在读图寻找方法时,会自觉地读课本。由于每个人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式不尽相同,探究时产生了思维火花的迸发和碰撞,课堂的开放性和灵动性大大增强。
活动一:探究方法。
仔细阅读下列各种气候统计图,寻找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方法。
图2 实施“自主—导学”方式后的学案“探究方法”部分
2、由“理解方法”转变为“反思质疑”
笔者原先的课堂第二模块,是让学生分析、判读、比较课本中7幅气候统计图,以求做到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判读的基本方法。“自主—导学”课堂实施后,学生自己寻找方法的过程,已经超越了记忆、理解的程度,所以笔者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理解方法”转变为“反思质疑”。
以下是活动一的“展示生成”“探究反思”两个过程的课堂实录。
学生1指着屏幕展示的学案图像,讲解: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是,先判断气温,7月气温最高是北半球,1月气温最高是南半球;再判断热量带,亚热带气候最低月气温>0℃,温带气候最低月气温<0℃;再判断降水变化,雨热同期的是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是雨热同期的,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就是1月降水最多。另外,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影响,是雨热不同期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降水比较平均,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也比较平均。
学生1展示完之后,问全体学生:“大家有没有质疑和补充?”另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对他的讲解提出了不同意见:“你应该换一种分析思路,把相似的图像进行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相比,最低月均温的差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0℃,温带季风气候<0℃。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相比,气温方面的差异是,南半球是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北半球是7月气温高1月气温低;降水方面的差异是,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的,而地中海气候是高温的季节少雨,低温的季节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最低月气温的差别是,温带大陆性气候<0℃,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月气温>0℃,最高月气温<0℃。”学生2讲完后,全体同学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走上讲台,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简单点评:学生1用自己的语言,将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呈现给了我们,即先判断南北半球,再判断热量带,进而结合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判断出气候类型;学生2采用了比较异同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不过,两位同学的语言中有一些科学性问题,需要跟大家再明确一下:①“气温”有“极端最值气温”和“月平均气温”的差别,扬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月均温>0℃,但扬州显然不是每天最低气温都是>0℃的,这里指的是“月平均气温”;②“降水变化”可以有多种情况,如“随纬度变化而变化”“随距海远近而变化”“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等,这些图上的月降水量是随着月份变化而变化的,我们要说“降水的季节变化”,不能简单说成“降水变化”。学习地球运动知识时,有一个问题是: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当时有不少同学答成: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就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影响,雨热不同期”是科学错误,“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分别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④“全年降水比较平均”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主要降水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各月降水都比较少。
点评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梳理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判断南北半球→判断所属热量带→依据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并强调了热量带区分的参考指标(见表2)。
表2 划分热量带的参考指标表
3.由“训练方法”转变为“创新运用”
笔者原先的课堂,是用多幅变式的图像或表格,采用题目的方式,让学生强化训练。“自主—导学”课堂实施后,笔者尝试着,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整合、尝试出题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学案设计如图3(见图3)。
图3 实施“自主—导学”方式后的学案“创新运用”部分
三、“自主—导学”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调查
课后,笔者照常对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表如下(见表3)。
表3 “自主—导学”课堂评价量表(学生版)
根据第1、2、3、4、7题的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案中探究问题的设计新颖恰当,自己会主动思考学案中的探究题,小组讨论后能总结出气候的判读方法,解题能力会增强,只是不少学生对第5题和第6题的选择是B,体现了一种观望的态度,还没能做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学生对第8题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都表示喜欢“自主—导学”课堂,认为原先的学案是练习册,增加学生的负担,束缚学生的思维;“自主—导学”课堂生动活泼,富有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但效率提高。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及调查结果看,“自主—导学”课堂能够实现轻负担、高实效的目标,深受学生欢迎,但要想达到让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真正做到主动发展,还需要长期坚持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的思维松绑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