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地名源流考
2016-03-23彭雪开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8
彭雪开(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宁乡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8)
宁乡境域,商周之交,为戈族族邑,因善治青铜,渐成南方青铜制造中心。三国吴置新阳县,县治设长桥乡东二里(今横市镇茅栗村),政区地名后历有新阳、新康、宁乡之称。后县治两迁,终设玉潭镇。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族邑;新阳;新康;宁乡;地名源流考
宁乡境域,在商末周初之际,便成一方族邑。“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之黔中,秦属长沙郡,三国时期为吴新阳县,晋太康元年(288)改名新康,隋开皇九年(589)并入益阳,唐武德四年(621)复析益阳置新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析益阳、长沙、湘乡部分地置宁乡县。”[1]
新阳、新康、宁乡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经过数十年(1963-2004)间断性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城墙、宫殿;西周古墓中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其中7座西周贵族墓中,出土了四羊方尊等200余件文物,尤以众多青铜器引人注目。
关于该文化遗址的社会组织属性,众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或认为:炭河里古城与宁乡青铜器的主人,属同一个政治集团,是建立以炭河里城为中心的政治实体或方国[2];或认为这里可能建立了方国类的政治实体[3];或认同并推定,是商人南逃与江汉土著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4];或认为是戈人受殷商排斥逃入湘江流域的结果[5]。
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推定为政治实体或方国,或方国类的政治实体,值得商榷。其实,从所发掘现有文物及公布的材料看,当是以戈族为主体与当地土著共同建造的戈族城邑,并共创了沩水流域的青铜文化。
其一,该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中原型、混合型、地方型,又以中原型为主。如出土的人面纹方鼎、戈卣、“癸”卣、兽面纹罍等,应归于中原型器物;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物,如四方羊尊、虎食人卣,为中原与当地综合的融合性器物;青铜铙为几何形造型,为当地器物。其中人面纹方鼎、戈卣,与河南殷墟出土的同类器物有相关性;炭河里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原型青铜器,除人面纹方鼎在纹饰上有所不同外,其他铜器在装饰手法和装饰纹饰纹样上与中原地区的铜器一致,这是典型的‘中原型’铜器。”[4]宁乡青铜器的设计,总强调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当为戈族戈工制造时,受到中原青铜礼器的深刻影响,否则这种“神秘感”,难以体现。
其二,该文化遗址,出土的凤凰纹铜戈卣,器盖和器内底有“戈”字。这是戈族族徽的标志。戈族,源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传为夏禹所封,为古老方国。其族方国地望,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载:夏族与戈族,《史记·夏本纪》载:处于宋、郑之间。商汤灭夏纣。戈族方国臣服于殷商,为其附庸国。《左传·定公四年》:“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德明德,以蕃并周……”这是沿袭殷商之制。实际上戈族成为殷商附庸国后,戈族一部分首领随商王徙居安阳殷墟,后被商纣王压迫,一部分被迫徙今陕西泾阳,以蕃屏殷商王室。殷墟甲骨文中,有“东戈”、“王戈”、“子戈”、“侯戈”、“戈人”、“戈田”之载;今陕西泾阳高家堡发掘6座商末周初早期墓葬,从出土文物判识,该墓地为戈族家族墓地。报告认为:夏后裔戈族是从豫西迁到泾阳,商末周初活动于泾阳一带[6]。由以上两处出土文物判识:高家堡戈族墓葬文化与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皆源于殷墟文化。
殷商末期,戈族首领与戈人,被迫迁到泾阳高家堡族居;另一支善于制造青铜器的戈族首领,不堪殷人压迫,率领戈工(善于铸造青铜器的戈人,史书誉之戈工),逃藏于南方。他们越过黄河、长沙,进入洞庭湖,再溯湘江,进入湘江下游沩水支流,再溯沩水而上进入黄材盆地,筑城隐藏族居,专以制造青铜器为业,后与当地土著创造了南方青铜器文化中心。炭河里文化遗址,在城内堆积物中,发现较多铜器残片和铜块,推测应有铸铜作坊;在城址周围及城内出土大量精美铜器,共250余件[4]。这些为戈族戈工筑城隐藏族居专司青铜业制造提供了实物明证。发掘简报认为:城外墓葬虽形制较小,但均葬铜器和玉器。另外,出土的大量精美铜器应与城址密切相关。这些均表明,“炭河里城址,应该是一个区域青铜文化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所在地。”[7]
其三,迄今为止,该文化遗址未发现如中原地区一样的组合祭祀礼器,这非方国类政治实体所为,也与中原及其它方国墓地中出现礼器组合迥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小祀,古文中指对神灵、祖先或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万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可见祭祀,亦为国之大事。祭祀,必有组合祭祀礼器,无此则必无祭祀。戎,古文中指的是与军队相关之战争。《周易·同人》:“伏戎于莽。”《尚书·泰誓中》:“戎商必克”。在甲骨文中,字形从戈从十。《说文》:“戎,兵也。”
殷墟第一期的铜礼器形制多样;郑州商城遗址青铜礼器的数量与铸造技术大有提高。湖北盘龙城遗址,据考为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其李家嘴大量族墓葬中发现有青铜礼器达23件[8]。作为方国类政治实体,未发现组合祭祀礼器,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在城址四周发掘7座西周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坑墓,随葬器物以铜器、玉器为主,出土铜器近百件,但绝大部分残损,不可复原,玉器为装饰用玉,不见礼仪用玉,表明墓主人政治经济地位有限,应属中下层贵族阶层成员[7]。这恰与戈族商人贵族身份相符。
其四,该文化遗址,未发现方国之本质特征。目前,国内学术界多基于恩格斯国家起源理论之上,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形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然而,既为低级国家形态的方国,必具国家内质特征。1.以区域划分居民,而非以氏族血缘关系划分居民;有较多聚落人口,使国家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2.社会成员分层化;并建有大型城邑与宫殿、玉器、青铜等礼器;有体现统治者的国家意识的图腾;有祭祀系统的专职人员——巫祝等。3.有强制公共权力机关,如军队、监狱及强力执行机关;有习惯法或成文法;有动员征召大量居民从事开疆拓土及从事大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力量。4.有区域内居民认同的语言、文字系统;有专司教育、科技、艺术等管理人员及人才。5.有专司天文、地理、水利、农耕、畜牧业、手工艺等机构;有赋税征纳系统。在中国上古的夏、商“邦国”林立时代,最主要的标志是城邦、祭祀系统、军队。而以上三点,炭河里文化遗址仅具备城邑。这城邑是否为方国城邦所在地,也难定论。无组合祭祀礼器;更无军队驻扎迹象。在近2000多青铜器、陶器文物中,仅见1件矛(兵器),1件刮刀(可能为切割器)。由此可推定,炭河里文化遗址,并非方国类的政治实体。
其五,该文化遗址,出现大量象征财富的器物,当是对外贸易的结果。出土一件凤凰纹铜戈卣,为古代盛酒器具,长37.7cm,宽15cm,高13.5cm,最大腹径20×22.6cm,周身饰有凤鸟纹。此类型器物的纹饰,在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西周相当盛行。此件出土时内有300多件玉器,显然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窖藏的。1962年在宁乡黄材盆地,发现一些铜卣内贮放各式玉珠、玉管1000多件,还曾发现一件兽面纹瓿,内贮放铜斧200多件[5]354。迄今为止,宁乡出土大小64件商代玉珠、玉管、玉环等,可以反映其作为货币的特点[9]。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戈族善治青铜业又发明“戈”兵器,遂以名戈国,少康中兴时,灭戈国,遂以戈名氏。《通志·氏族略二》:“戈氏,夏时诸侯豷之国也,少康灭之,其地在宋、郑之间。子孙以国为氏。”戈族善于冶铜的戈族首领,隐藏于宁乡黄材盆地沩水上游之后,筑城族居,仍以冶铜为业。
这儿四向环山,有盆地约229平方公里,有沩水下通湘江,沿湘江上溯可入今广东;“从湘江下游入沩水转资江一直到资江上源夫夷江,沿线均出有商代青铜器,更将联系中原与岭南的商路清楚地体现出来。”[10]由此可以推知:善于冶铜的戈族首领,率戈工筑城族居此地后,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制造精美青铜器,以玉器为币,与今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贸易交往,致富一方,因而成为南方青铜器制造中心,成为善冶青铜器而致富的戈族城邑。
其六,周成王洛邑大会诸侯、方国时,无戈族城邑首领记载。《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其时,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武王弟)代成王摄国事,史称“周公摄政。”《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曾和周公商议建都洛邑之事。周武王死后,周公东征三年,镇压了武庚的叛乱。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何尊》铭文载:周公称王五年,实现了武王营建洛邑的愿望。东都洛邑建成后,周成王在成周(今洛阳)大会诸侯方国。据《周逸书·王书解》载,周成王元年,洛邑落成,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接纳诸侯及各方国贡献物。南方的“长沙”方国,向周成王贡献“鳖”。孔晁注《王会篇》:“‘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如果周初隐于沩水流域黄材盆地善冶青铜的戈族首领,若为南方方国,定会向周王朝进贡方国物产。然而,《周逸书·王会解》中无载,而临近的长沙方国有明载。由此可见,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其时非方国类政治实体,更不是周朝的封国,而是隐居在此善冶青铜器致富一方的戈族城邑。
综上所述,宁乡炭河里文化遗址是戈族城邑。戈族城邑所控制的范围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与南方土著创造了极具影响的南方青铜器文化中心无疑有密切关系。
新阳。三国吴置新阳县前,今宁乡县境属益阳县。清光绪《湖南通志》载:益阳“汉属长沙国,三国吴属衡阳郡。”清光绪《宁乡县志》载:吴太平二年(257),析益阳置新阳县。共和国《宁乡县志·大事记》:“太平二年(257),析益阳县部分地域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长桥东二里(今横市镇茅栗村)。”自此后,新阳县名载国史。
新阳,何以得名?新,古文中多指刚出现的。《诗·鲁颂·閟宫》:“新庙奕奕。”《论语·公冶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刚产生的。阳,古文中多指明亮有光的地方。《周礼·考工记·轮人》:“阳之者,稹理而坚之。”贾公彦疏:“向日为阳。”《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阳,明也。”后引申为方位明亮的地方。贾公彦疏引《尔雅》:“山南曰阳。”《玉篇·阜部》:“阳,山南水北也。”古今文中有二十余种释义,其本义指向阳的地方。新阳,可释为新生明亮的地方。
然而,新阳得名,实与三国吴主孙亮治政相关。《三国志·吴书主三嗣主传第三》载:孙亮五凤元年至太平二年(254-257),吴国为多事之秋。五凤元年(254),先是大水,淹没田地庄稼,“是岁交阯陴草化为稻。”五凤二年(255),魏军与吴军相争,导致“淮南余众数万口来奔。”吴军内斗,将军遇害,加上大旱,“民饥,军士怨畔。”孙亮平定滕胤之乱后,大赦,改年。吴太平元年(253)十一月,孙亮“以綝为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綝,事觉,綝杀惇,迫宪自杀。”太平二年(257)春二月,国内又遭大雨、雪、大寒。在这种天灾人祸景况下,孙亮通过政区分治的策略,缓解危机。于是“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11]
《晋书·地理下》:“孙权分江夏立武昌郡,又分苍梧立临贺郡,分长沙立衡阳、湘东二郡。”此载后者误,衡阳、湘东二郡为孙亮所立。共和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衡阳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长沙郡西部置,治湘南县(今湖南湘潭县西涟水北岸)。以在衡山之阳为名。”[12]诚为是。当年,又析益阳县东南境置新阳县。今“城垣故迹犹存。”[12]3063因县治处沩水北岸,又为新置县,故名新阳。
其时,有秦置新阳县,治今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小黄村尹城于南,属颖川郡,后属陈郡,两汉属汝南郡,魏属汝阴郡。晋太康元年(280),晋代魏,因有吴置新阳县,秦置新阳县撤销,县域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又改吴置新阳县为新康县,县治迁冷水铺(今宁乡县白马桥乡五福村)。《晋书·地理志下》:“衡阳郡,吴置,故属长沙。统县九。”其中有湘乡、重安、新康等九县。
新康,何以名之?新,为刚产生之意。康,古文中多指安乐之义。《国语·周语下》:“吴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毛传:“康,乐也。”《尔雅·释诂上》:“康,乐也。”刑昺疏:“康者,安乐也。”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安乐。
新康改名,当与晋代帝司马炎立新朝治新政有关。《晋书·帝纪第三·世祖武帝炎》载: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督将挥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二月王濬、唐彬等克丹杨、西陵,杜预克江陵,胡奋克江安。“于是诸军并进,乐乡、荆门诸戍相次来降。”接着诸将定巴丘、平夏口、武昌,顺江而下直捣秣陵(今南京)。同时,司马炎又诏杜预镇守零、桂,怀辑衡阳诸郡。为攻下吴国重镇夏口、武昌、秣陵,统一全国,改吴新阳县为新康县,隶衡阳郡,为前线将士提供兵员、粮草,安定后方,均有重要意义。果然,“三月王寅,王濬以舟师至于建邺(今南京)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13]遂平江南,统一全国。
隋开皇九年(589),省新康县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621),析益阳县地复置新康县。七年,又省入益阳县。《新唐书·地理五》:“益阳,上,武德四年析置新康县,七年省。”
隋、唐二代,政区基本上是州、县二级制。据《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载: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杨尚希及另一大臣苏威,均上书废除郡。杨坚从之,遂废全国之郡。平陈后“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共达296个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又更改几十处重名之县。经过隋开皇初废郡,大业二年(606)并、省诸州,南北朝以来政区地名的混乱局面结束。隋亡后,唐初各地义军蜂起,李渊为安定局势,笼络人心,武德年间(618~626),权置州、县增多。如隋大业五年(609),有郡184个,县1245个;至唐武德八年(625),州数达413个,县1628个[1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兴,相师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间。”在这一局势下,潭州益阳县复析新康县,不可避免。
宁乡。北宋《元丰九域志》:“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县置宁乡县。”《舆地广纪》亦认同此说。《宋史·地理志四》亦载有宁乡县。此后国内史志、地志皆从此说。共和国《宁乡县志·大事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析益阳及长沙、湘乡部分地域置宁乡县,属潭州长沙郡,县治设玉潭镇。”以“乡土安宁”为名。
宁,古文中多指贮存之义。甲骨文中其字形为柜中贮贝之状。《国语·周语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天地,无逢其灾害。”《说文·宁部》:“宁,辨积物也。”段玉裁注:“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宁者’,《史记》作‘积著’。”后多引申为安宁之意。《周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孟子·滕文公下》:“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贮存,后引申为安宁。
乡,古文中多指行政区划单位。《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西汉以后,多指县以下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后亦泛指乡村。宁乡,即为安宁的地域,为祈愿地名。
宁乡为祈愿地名,自古有之。《史记》载:魏安僖王曰“通韩上党于共宁。”徐广曰有宁乡。是知此“宁乡”,临近今山西省壶关(古上党郡治)无疑。《后汉书·郡国一》:“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此“宁乡”位于何处?未知,但为上古地名无疑。
北宋设置宁乡县,当与宋初“以文治国”密切相关。有关史籍记: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自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后不久,实行“杯酒释兵权”,以文治国的国策。宋开宝九年(976)冬十月,宋太祖病逝,其弟赵光义(939-997)即位,是为太宗。《宋史·卷四·太宗一》载太宗“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历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15]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刚刚登位几个月的宋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又“兴文教,抑武事。”这些皆与“以文治国”的国策相关。
北宋初,朝廷削节度使权力,又行分权于监司,州府直属中央管辖时,又扩置县域。有宋以来共改50例避讳地名,又因重名、同音而改名亦见[14]197-199。赵光义新置县时,以祈愿地名名之,不可避免。《宋史·地理四》载: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有十二县。其中宋太平二年(977)设宁乡县,熙宁五年(1072)设新化县,熙宁六年(1073)设安化县,宋元符六年(1098)设善化县,皆以祈愿地名名之。这也体现了宋代“以文治国”的国策。
宁乡县设置后,属潭州长沙郡。元初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改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清袭明制。民国时归属数变。解放初属益阳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益阳地区。1983年7月,划属长沙市。自置宁乡县后,县名不易,县域7改,归属数更[1]7-41。境内工农业、教育科技发展较快,有密印寺、灰汤温泉、回龙山、千佛洞等名胜,游人不绝。今尤以炭河里文化遗址,名闻全国。
[1]宁乡县志·概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器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J].南方文物,2006,(2).
[3]何介钧.试论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及商文化传播几个问题[A].湖南博物馆.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C].长沙:岳麓书社,2007.
[4]朱和平,邓昶.试论宁乡出土殷商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J].文物世界,2010,(6).
[5]陈晓华.戈器戈国戈人[J].人文杂志,1999,(4).
[6]周艳明.高家堡戈国墓地葬俗浅析[J].历史·文化研究,2010,(3).
[7]向桃初,高成林.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A].炭河里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C].西安: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8]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9]喻燕姣.湖南宁乡出土商代玉块用途试析——谦论“珠玉为币”[A].湖湘出土玉器研究[C].长沙:岳麓书社,2013.
[10]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三国志·吴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3]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5]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Ningxiang
PENG Xuekai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Eastern Hun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8,China)
Ningxiang is the domain of Ge family.It had gradually become the southern center of bronze manufacture in the the turn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 superb smelting skill.In Three Kingdoms period,Wu Dynasty set up a county named Xinyang here.The county government was located next to the east of the Changqiao country(Zhenmao village today).The name of the political district was later called the new Yang,the new Kang,and Ningxiang.Later,the county government experienced two migration,and the town of Yutan became the final location.All these facts have a reli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sis and information.
inhabitance of a clan;Xinyang;Xinkang;Ningxiang;origin of a place's name
K928.6
A
1008-4681(2016)04-0006-05
2016-05-26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地名。